路 鋒
(長治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科,山西 長治 046000)
隨著人口平均壽命延長和老年人群數量快速增長, 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發病率有上升趨勢, 嚴重影響老年人的日常活動, 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在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 對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選擇手術治療。對我科2012年-2018年間80例該疾病患者采用手術治療,30例行單純減壓,50例行全椎板減壓、椎間融合或后外側融合加椎弓根內固定術。治療效果較好,現對此進行闡述。
選擇80例患者,包括的男女患者例數分別為38例、42例,年齡均值65.5歲,病程12-24月,患者均存在腰椎管狹窄疾病癥狀,且與該疾病診斷標準相符合,經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退變性椎管狹窄。患者排除標準:(1)排除合并嚴重基礎性疾病者;(2)排除合并精神類疾病者。
麻醉方法為全身麻醉,將患者體位調整為俯臥位,將病變節段作為中心后正中切口,沿棘突分離,過程中需要對棘上及棘間韌帶做好保護,沿椎板向關節突關節剝離。術中檢查患者穩定性,如果情況比較穩定,需將椎板間黃韌帶進行常規切除,咬除部分上下椎板進入椎管。咬除棘突基底部分骨質,將椎間盤組織突出及鈣化。充分讓神經根減壓,使其通道擴大,保證神經活動度能夠達到1cm。將一些比較重要的后方結構如雙側小關節、棘間棘上韌帶等加以保留。術后24-48h,常規放置負壓引流,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床上活動,訓練腿和腰背肌功能,6周后,可視病情適當進行下床活動,注意需帶腰圍。
退變性腰椎不穩首先在減壓節段相鄰椎體置入椎弓根釘,將該節段的棘突、椎板及小關節內側緣切除,充分讓神經根減壓,將縱向連接棒安裝好。椎間盤突出者予以摘除,自體椎板骨及棘突骨填入融合器中后打入椎體間隙。不處理椎間隙的行后外側橫突間植骨融合。1~2周后佩帶腰圍下床活動。
分析手術前后患者的JOA及VAS評分。進行分析的軟件選擇SPSS15,檢驗方式為t值,若P<0.05,則代表數據對比結果存在統計學差異。
單純減壓組:手術時間50~100 min,平均60±15.5min。出血量100~150mL,平均125±15mL。植骨融合內固定組:手術時間60-120min,平均100±16.5 min。出血量150~300mL,平均220±35 mL。腰椎不穩定組術中硬膜損傷致腦脊液漏患者8例,手術后抬高床尾,沒有感染情況發生。10-36個月對患者進行隨訪發現,下肢間歇性跛行癥狀顯著改善,腰部及下肢癥狀得到改善。兩組患者手術后JOA評分較手術前出現了明顯差異(P<0.05),但兩組的評分優良率并沒有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性。而VAS評分在手術前后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具體見下表1。
表1 術前及術后末次隨訪JOA評分及VAS評分
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在我國老年人口不斷增多的情況下,該疾病的發病率也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患者間歇性跛行,下肢行走無力、麻木、疼痛,保守治療效果差,容易反復發作,需要行手術治療。有研究比較了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療效,結果顯示手術效果優于保守治療[1,2]。
對于手術方式的選擇,指南[3]指出穩定患者行單純減壓治療。不穩定患者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及側隱窩擴大、經椎弓根內固定、椎間融合或后外側融合,植骨材料為減壓時切取的自體骨[4]。
綜上所述,手術是腰椎管狹窄很好的治療辦法,根據患者腰椎穩定程度來選擇手術方法方式,治療效果好,患者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