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光
(廣東祈福醫院,廣東 廣州 510000)
胸腰椎的主要作用為承接后凸與前凸,由于其缺少肋骨支持,一旦受到外力損傷極易出現胸腰椎骨折,且多數患者治療后出現脊髓神經損傷,若不及時治療極易導致患者癱瘓,給患者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臨床治療胸腰椎骨折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治療方法不同其效果存在一定差異[1]。本研究選取于我院接受治療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實施經皮短節段椎弓根固定術與開放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探究其治療效果,現詳細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6例,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3例。其中對照組男女比27:16,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46.78±6.42)歲。觀察組男女比28:15,年齡23~66歲,平均年齡(46.85±6.47)歲。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為單節段爆裂骨折;發病至就診時間低于72h;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認知功能障礙;臟器功能不全;嚴重骨質疏松。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統計學差異,P>0.05。
對照組治療以開放弓根螺釘內固定術為主,方法如下:取患者俯臥位,全身麻醉,將恥骨與胸部墊高,懸空腹部。X線機下定位標記病椎,于后路傷椎中心處取一10cm切口,充分暴露涼心椎體橫突、關節突、椎板及棘突。鈍性分離椎旁肌,植入4枚椎弓根螺釘于傷椎上下相鄰椎弓根,固定椎弓根螺釘于預彎連接棒,復位傷椎后,對其生理角度進行矯正。X線機下將椎弓根螺釘撐開,借助特殊器械恢復相鄰與傷椎相對高度并對后凸變形進行矯正,固定連接棒與椎弓根螺釘,常規放置引流管,對切口進行沖洗、縫合,手術結束。
觀察組治療以經皮短節段椎弓根固定治療為主,取患者俯臥位,全身麻醉,將胸部與恥骨墊高,懸空腹部、術前對椎弓根釘頭尾角與外展進行計算,X線機下定位病椎,利用C臂機分別定位骨折椎體上椎弓根與下椎弓根,依次縱切椎弓根根部,切口長度約1.5cm,將深筋膜切開,鈍性分離椎旁機,將穿刺定位導針插入至椎弓根。C臂機下準確定位后,經導針導入擴張管,將保護套管放入,將操作通道管防止擴張管外后進行固定,椎間盤鏡放置結束后對軟組織進行清除,電凝止血,C臂機下將椎弓針進針點充分暴露,在視鏡下將椎弓根螺釘緩慢植入椎弓根,連接棒經同側切口導入,直至受損椎體處,鎖緊連接棒與椎弓根釘結合位置。X線機下提示受損椎體復位良好后,對切口進行沖洗,縫合。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指標、術前與術后1年后凸畸形角度及椎體前緣高度。手術指標包括:住院天數、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與術后引流量。椎體前緣高度為2傷椎高度與上下椎體高的比值×100%。后凸畸形角度為上下椎體上、下終板垂線交角。
手術指標、術前與術后1年后凸畸形角度及椎體前緣高度數據應用統計學軟件分析,以SPSS23.0統計學軟件為主,血清肌鈣蛋白與肌紅蛋白水平比較用t檢驗,以P<0.05代表有統計學差異。
觀察組住院天數、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短,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兩組患者后凸畸形角度及椎體前緣高度在術前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后凸畸形角度及椎體前緣高度術后1年較術前相比均有所提升,有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1年兩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與術后1年后凸畸形角度及椎體前緣高度對比
受到胸腰椎生理結構的影響,一旦受到外力損傷后,使其穩定性遭到破壞,甚至引發脊髓神經障礙[2]。臨床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治療能夠維持重建技術穩定,加快脊柱序列恢復,減輕傷椎壓迫脊神經。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患者可糾正椎體畸形,加快骨折復位[3]。
臨床最常用手術治療方法為開放式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經臨床實踐嚴重證實,該療法不利于患者恢復且病程時間長,給患者術后恢復及生活質量提升帶來不良影響[4]。經皮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外固定術治療在臨床中受到廣泛應用[5]。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住院天數、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短,有統計學差異。提示經皮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固定可減輕手術損傷,縮短住院時間。兩組患者術后1年后凸畸形角度及椎體前緣高度較術前相比顯著改善,提示經皮短節段椎弓根螺釘固定術治療有利于患者胸腰椎恢復。
綜上所述,胸腰椎骨折患者經皮短節段椎弓根固定術治療可加快患者骨折恢復,縮短手術時間,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