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顯剛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星耀醫院,云南 昆明 650214)
前交叉韌帶損傷屬臨床發病較高的韌帶損傷類型,致傷原因與運動損傷及交通事故等相關?;颊弋a生前交叉韌帶損傷后膝關節產生穩定性靜態破損,極易誘發膝骨關節炎[1]。相關研究表明,合并前交叉韌帶損傷膝骨關節炎患軟骨磨損分布范圍與單純膝骨關節炎存在較大差異,為此需深入分析其臨床特點,以提高診斷及治療效果。本研究總結分析我院患者各項基線臨床資料,研究并分析前交叉韌帶損傷合并內側脛骨平臺骨性關節炎的相關臨床特征。
研究時間跨度選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選定研究樣本為就診治療的38例(45膝)前交叉韌帶損傷膝骨關節炎患者,前交叉韌帶功能相對不全29膝,前交叉韌帶功能絕對不全16膝,全部患者經影像學檢查均確診為前交叉韌帶損傷膝骨關節,行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干預,且同意參與本研究。統計匯總38例患者基礎性資料內容,男22例,女16例,年齡區間35-72歲,平均數(53.38±4.59)歲。
38例患者術前均行MRI、X線檢查,依據X線檢查結果評估患者是否存在骨贅及膝關節間隙區域變化情況、膝骨關節炎嚴重程度等指標,MRI檢查與術中所見結合,對前交叉韌帶損傷程度進行分級,觀察內側脛骨平臺軟骨磨損分布范圍。
總結分析前交叉韌帶損傷合并內側脛骨平臺骨性關節炎臨床特點。
采用SPSS 23.0軟件計算各類數據,本次研究中計量資料為(),檢驗方法為t,計數資料為(%),檢驗方法為x2,如P<0.05,則組間有差異。
前交叉韌帶功能相對不全患者內側脛骨平臺軟骨磨損主要分布區域為前中區,共20膝,前交叉韌帶功能絕對不全患者內側脛骨平臺軟骨磨損主要分布區域為中后區,共9膝,如下表1。
表1 前交叉韌帶不同損傷程度患者內側脛骨平臺軟骨磨損分布范圍
前交叉韌帶功能相對不全患者膝骨關節炎嚴重程度3級22例,4級7例,4級占比24.1%,前交叉韌帶功能絕對不全患者膝骨關節炎嚴重程度3級2例,4級14例,4級占比87.5%,前交叉韌帶功能絕對不全患者4級占比更高(P<0.05)。
前交叉韌帶主要作用為維持膝關節動態及靜態穩定性,并能夠對脛骨旋轉及前移產生限制作用,繼而預防膝關節內外翻或過伸。前交叉韌帶損傷可導致膝關節不穩定,并可誘發膝骨關節炎。早期確診并治療干預前交叉韌帶損傷,可降低膝骨關節炎發生率,為此需深入分析其臨床特點。
總結本研究數據可知,前交叉韌帶功能相對不全患者內側脛骨平臺軟骨磨損主要分布區域為前中區,前交叉韌帶功能絕對不全患者內側脛骨平臺軟骨磨損主要分布區域為中后區,前交叉韌帶功能絕對不全患者膝骨關節炎嚴重程度高于前交叉韌帶功能相對不全患者,可認為前交叉韌帶損傷嚴重程度與軟骨磨損嚴重程度成正比。分析此類臨床特征的主要原因,前交叉韌帶損傷可導致屈伸膝關節應力分布及運動力學產生變化,膝關節失穩,且損傷加重可導致力學作用點向后側移動,中后部內側脛骨平臺受力顯著增加,因此前交叉韌帶功能絕對不全軟骨磨損分布于中后區。同時,前交叉韌帶損傷可導致膝關節內部環境產生變化,并能夠加速軟骨組織退行性病變,進而誘發膝骨關節炎病情加重[2]。
綜上分析可知,前交叉韌帶功能絕對不全與相對不全患者軟骨磨損分布區域及膝骨關節炎嚴重程度存在顯著差異,臨床可以此為依據制定治療干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