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鄭州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3)
痛風是一組異質性疾病,其可由尿酸代謝障礙以及嘌呤代謝異常所導致。慢性痛風的標志為痛風石,可使得患者出現關節畸、骨質破壞以及關節功能障礙等,對患者生活和工作形成嚴重影響,患者會表現出血清尿酸升高,進而出現急性關節炎和痛風石等癥狀。統計數據表明,85%-90%的痛風患者,第一次發作都表現為單關節疼痛,第二次發作一般都在0.5-2年的范圍內,治療痛風需要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我院近年來在治療痛風患者的過程中,結合了慢病管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就此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出院后實施慢病管理的痛風患者80例納入研究,患者治療時間為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間,按照數字隨機分組的策略將研究對象均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比組(40例)。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1:1,年齡在36歲-73歲之間,平均為(57.7±6.7);對比組中男女比例為1:1,年齡在37歲-74歲之間,平均為(58.4±6.3)歲。兩組患者的各項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納入標準:①我院治療并確診痛風的患者;②所有患者的通風病程均超過3年;③患者認知功能無障礙。
兩組患者在本院接受治療,要求所有患者出院后繼續遵醫囑服藥并定期回院復查;在此基礎上對比組患者接受計劃本院的慢病管理。
慢病管理具體的方案如下:(1)成立慢病管理小組:在本小組中有醫師2名,作為治療方案的制定和調整者;一名副主任護師,作為慢病管理方案的主要制定者和調整者;另外有護師2名和護士2名,作為數據收集者和主要隨訪者。對所有患者病史進行詳細詢問和記錄,包括發病年齡、累計關節、發病首發關節腎結石及其它疾病,測量體重指數和血壓。(2)慢病管理啟動階段:患者在出院前,醫師與護理人員對其實施全面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該病癥的危險因素、預后狀況、治療方法、診斷方法,用藥方法等等;另外叮囑患者務必要注意健康飲食,堅持低嘌呤飲食, 禁止食用動物內臟和豆制品,保證每日水攝入量;隨著身體的康復要堅持運動,每天進行有氧運動,并且通過按摩等方法疏通身體脈絡,減少血液堆積;為了最大程度上保證抗通風類藥物使用的合理性,醫務人員應該在加強對抗痛風藥物相關防治知識宣教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干預制度,同時對患者的生活方式進行合理調控。只有切實認識到藥物應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保證藥物使用效果的基礎上,對患者的安全加以保障。(3)慢病管理階段:小組成員定期向患者宣導通風相關的知識并耐心解答,幫助患者實施心理疏導以形成良好的治療心態;在患者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邀請患者參與疾病治療分享活動。(4)慢病隨訪階段:前一個月每周對患者實施一次隨訪,一個月后改為每月一次,主要采用電話、視頻隨訪,時間每次不少于30min;隨訪過程中重點了解患者的慢病管理計劃實施狀況,同時對任何心理或生理的異常,給與排除;并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方案予以適當的調整。對觀察組患者實施為其6個月的出院后隨訪
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CDSES)[2],來測量和對比兩組患者出院1天前、1月后和6月后的自我效能水平。該量表包括了4個維度,33各條目,每個條目根據信心強弱評分在1-10分之間。總分在33分-330分之間,分數越高,則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越強。
使用SPSS 20.0對研究中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展開統計分析,計量數據運用t檢驗,計數數據運用x2檢驗,以P<0.05作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判斷標準。
如下表1所示,兩組患者在出院1天前的CDSES得分沒有顯著差異,P>0.05;接受慢病管理的觀察組患者出院1月后的CDSES評分為(235.1±22.0)分,出院6月后的CDSES評分為(251.1±15.7)分,均顯著高于對比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自我效能評分對比
痛風患者死亡風險可能因皮下痛風石形成以及血尿酸水平過高而上升,進而提示出痛風石形成因素諸多且較為復雜,痛風石屬于嚴重痛風和晚期痛風的基本標志,其形成較為復雜,主要分為,細胞成分纖維血管以及尿酸鹽晶體。痛風的影響因素有很多,比如飲食,天氣,溫度,氣壓等,想要控制,就要從這幾點出發,管住嘴,邁開腿,多運動,多喝水,多排尿,多排毒。只有這樣,才能夠控制體內的嘌呤,控制血液和尿液里的尿酸量,保證身心健康。痛風具有家族傳播性,因此為了家人的健康,也要格外重視。建議針對痛風患者,需對自身血壓嚴格控制,注意運動及飲食規律,盡量減少受累關節,同時還需要酸進行長期維持,保持良好體重指數,從而對于延緩和預防痛風石形成起到良好的效果。對于痛風患者來說,持續性的治療對遠期效應有很大影響;而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患者持續治療的信心和遵醫囑情況。慢病管理因為能夠及時掌握患者的實際情況,并且與患者有密切溝通,所以能夠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在出院1天前的CDSES得分(觀察組221.7±23.8、對比組219.5±22.9)沒有顯著差異,P>0.05;接受慢病管理的觀察組患者出院1月后(觀察組235.1±22.0、對比組222.1±24.1)、6月后的CDSES評分(觀察組251.1±15.7、對比組222.5±24.3)、均顯著高于對比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痛風患者關節受累數目多,病程長,腎結石,血尿酸水平高等出現痛風石概率高,因此需積極干預相關危險因素以提高療效。為痛風患者實施有效的慢病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可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