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春霞
(江蘇省盱眙縣人民醫院,江蘇 淮安 211700)
產后出血通常指胎兒娩出后24h內,陰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剖宮產者≧1000ml[1]。導致產后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如子宮收縮乏力、軟產道裂傷、胎盤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礙等,這些病因并非單獨存在,多同時出現或相互影響,出血多者可致嚴重貧血或失血性休克等,是導致孕婦分娩后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3]。而臨床癥狀輕重與出血原因、失血量多少直接相關。因此,一旦出現出血應及時有效救治,避免病情加重和惡化,并同時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傳統上對產婦多進行一般護理,其程序簡單,操作簡便,費用低廉,患者容易接受,但此方式無良好明確針對性,療效欠佳,往往導致出血量較多,已不能滿足臨床需要。為提升療效,克服一般護理的缺陷,近年來我們應用優質護理于患者產后出血,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婦產科收治的產婦52例,采用抽簽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收治標準,且認可本次調查,自愿接受所有護理方法,排除肝腎功能衰竭、妊娠期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礙、抵觸或拒絕配合者。對照組初產婦13例,經產婦13例,年齡平均為(28.8±3.5)歲,孕周平均為(39.2±1.57)周;實驗組初產婦13例,經產婦13例,年齡平均為(28.5±2.1)歲,孕周平均為(39.3±1.46)周。兩組一般資料接近(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具體為:接待產婦入院,對其評估,測量生命體征;產婦檢查,根據情況選擇分娩方案;介紹病區環境,交代生活設施使用方法,告知規章制度以及床位醫生護士,搞好個人衛生;按時巡視產婦的病情變化。
實驗組使用優質護理,操作如下:(1)健康教育:根據產婦的文化水平差異采用恰當的方式進行健康宣教,提高治療依從性,預防其它并發癥的發生;(2)飲食指導:為分娩產婦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護理方案,叮囑患者多食用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食物,忌辛辣刺激、不易消化,保證膳食均衡,建立完善的膳食結構;(3)環境護理:為產婦準備安靜、整潔的病房環境,減少人員探視,保證睡眠充足;(4)心理護理:對產婦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給予精神支持,鼓勵、安慰,講解成功案例,進一步提高產婦的治療信心,使其能夠感受到溫暖,改善其焦慮不安、恐懼的負面情緒;(5)加強對病房的巡視,對剛分娩后2小時內的產婦要經常按壓宮底,觀察宮腔出血情況,記錄產后出血量,如果產婦膀胱漲,要及時排空,以免影響子宮收縮,對產婦進行活動指導,利于惡露排出,子宮復舊。(6)母嬰護理,對產婦及新生兒的身體情況進行檢查。
觀察兩組病例護理2h、24h的產后出血量,出血量越多病情越嚴重。觀察兩組病例護理滿意率=(十分滿意率+一般滿意率)/總人數,滿意人數越多,滿意率越高。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產后出血量和護理滿意率分別采用()和(n,%)進行描述,符合正態分布者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病例護理2h、24h的產后出血量實驗組數據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例護理2h、24h的產后出血量比較()
表1 兩組病例護理2h、24h的產后出血量比較()
組別 n 2h(ml) 24h(ml)實驗組 26 415.52±12.42 621.23±12.05對照組 26 860.00±13.54 1158.7±12.2 T 123.3518 159.8217 P 0.0000 0.0000
實驗組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產婦治療產后出血的原則是針對不同病因采用藥物或手術進行止血,我國產后出血的發病率在1.6%-6.4%左右,每3個死亡產婦中就有一個產后出血患者[4]。一般情況下,適量補血,防止出現失血性休克或感染。如不慎出現上述情況,則應積極進行救治以保障患者生命。具體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注意保暖、吸氧,做好記錄;靜脈輸液、輸血、補充血容量;當尿量少于25ml/h時,應快速補液,監測尿量,防治腎衰;需要根據醫囑用縮宮素,前列腺素制劑;防止感染,保持通風和清潔。在治療產后出血同時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5]。優質護理是當今臨床中應用較為合理先進的一種護理方法,本著“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強化基礎護理,同時落實護理責任制,提升護理服務水平。為病人提供優質、高效、放心服務。本次研究中采用優質護理在產后出血量、護理滿意率方面較對照組優勢明顯,說明優質護理在產婦產后出血護理中成效卓越。
表2 兩組病例的護理滿意率對比[n(%)]
結果顯示,產婦產后出血采用優質護理的方式,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