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慧宏
(如皋市中醫(yī)院脾胃病科,江蘇 南通 226500)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或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反流的相關癥狀(或)和相關并發(fā)癥的一種疾病[1]。目前胃食管反流病西醫(yī)治療以質子泵抑制劑為首選藥物,基本機制是通過減少胃酸分泌,達到治療效果,其臨床癥狀多反復發(fā)作,部分可發(fā)展為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在中醫(yī)學中屬于“吞酸”、“食管癉”等范疇,基本病機是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肝胃郁熱、肝胃不和證占胃食管反流病所有證型的60%[2]。本研究通過分析48例肝胃郁熱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西醫(yī)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后的臨床療效評價,為尋求更佳的治療方案積累臨床經(jīng)驗。
選2017年02月至2018年12月48例肝胃郁熱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兩組,每組各24例。對照組中有男14名、女10名,年齡最大69歲,最小38歲,平均年齡(54.83±2.42)歲;實驗組中男13名、女11名,年齡最小32歲,最大67歲,平均年齡(52.42±1.22)歲。所有患者知情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一般資料無差異,可進行對比(P>0.05)。
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 消化系統(tǒng)疾病分冊》制定[3]:①有以下1項以上癥狀,燒心、反酸、非心源性胸痛、上腹痛、上腹脹、噯氣等;②胃鏡檢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③24h食管pH或膽汁監(jiān)測。肝胃郁熱證診斷標準參照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所編的《胃食管反流病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4]擬定:主癥:①燒心;②反酸;次癥:①胸骨后灼痛;②胃脘灼痛;③脘腹脹滿;④噯氣或反食⑤易怒⑥易饑。舌脈:①舌紅,苔黃,②脈弦;確定條件:主癥2項+次癥2項,參考舌脈,即可診斷證候。
入組標準: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②年齡20至70歲;③胃鏡下食管炎A或B級者;④入組前1周內(nèi)未使用抑酸類藥物;⑤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食管、胃等腹部手術史;②對本研究使用的藥物過敏者;③有心、肺等嚴重的疾病。
基礎治療:睡前3小時禁食,避免使用可能誘發(fā)反流癥狀的食物如濃茶、咖啡。改善生活方式:清淡飲食,戒煙酒,適當抬高床頭。對照組:給雷貝拉唑腸溶膠囊(濟川制藥,規(guī)格:20mg*7粒/盒,批號:H20061220)服藥方法:20mg每日一次,空腹口服。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清肝和胃湯治療,主方:青皮6g,陳皮10g,芍藥12g,生梔子6g,牡丹皮6g,煅瓦楞子先煎20g,牡蠣先煎15g,浙貝母9g,甘草4g。日一劑,早晚飯后1小時各服用200ml。噯氣頻繁者加沉香6g、旋復花10g;胃痛明顯者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大便秘結者可加用大黃5g、枳實9g。治療療程8周。
①肝胃郁熱證癥狀評分[5]評價指標有燒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脹滿、噯氣或反食、易怒、易饑。上述主要癥狀均按4級記為:3、2、1、0分;治療前后評定。②兩組安全性評價:血尿糞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每位患者在治療前后給予1次檢查。
證候總評分為各癥狀評分之和。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的評分-治療后的評分)/治療前的評分。無效:反流的癥狀未消失,程度也未減輕,療效指數(shù)<30%;有效:反流的癥狀未消失,但較之前反流的癥狀減輕,30%≤療效指數(shù)<70%;顯效:反流的癥狀基本消失,70%≤療效指數(shù)<95%;臨床痊愈:反流的癥狀消失,療效指數(shù)≥95%。總有效率=臨床痊愈+顯效+有效。
采用SPSS 20.0分析,計數(shù)的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率表示,采用秩和檢驗分析結果;計量的資料采用表示,采用t檢驗,分析結果;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對照組兩組治療后癥狀評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各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實驗組的胸骨后灼痛和易怒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對照組與實驗組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的療效高于對照組,見表2。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未發(fā)生不良反應,均為安全有效治療方法。
胃食管反流病常見癥狀包括燒心、反酸,慢性反復發(fā)作。研究表明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煙酒、減少辛辣食物、抬高床頭等可減少食管酸暴露時間,而乙醇、巧克力、大蒜等可降低食管下括約肌壓力而加重反流[6],需減少攝入。臨床應用PPI治療對于大多患者有效,但復發(fā)率高,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長期使用PPI花費大,降低藥物的敏感性[7]。中醫(yī)治療注重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能針對患者癥狀施治,對癥狀緩解有幫助,臨床使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取得良好療效。
中醫(yī)學認為病位在食管、胃,與肝、脾相關。其病機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嘔吐酸,皆屬于熱。”、“少陽之勝,熱客于胃,煩心心痛……嘔酸善饑”。故肝胃郁熱證多見于“吞酸”“反胃”等病中,肝主疏泄,肝氣條達則脾胃氣機調暢,升降和順;肝失疏泄,肝郁化熱,乘脾犯胃,胃失和降,濕熱內(nèi)生則見噯氣、反酸、嘈雜、心煩易怒、口干口苦之肝胃郁熱證[8]。自擬清肝和胃湯由化肝煎化裁,方中青皮疏肝破氣,梔子清肝泄熱,芍藥、丹皮泄肝火、清血熱,陳皮理氣止痛,浙貝母、煅瓦楞、牡蠣制酸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奏清肝和胃、制酸止痛之功。
表1 兩組肝胃郁熱證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肝胃郁熱證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n 燒心 反酸 胸骨后灼痛 胃脘灼痛 脘腹脹滿 噯氣或反食 易怒 易饑對照組 治療前 14 1.79±0.70 1.50±0.52 1.50±0.52 0.79±0.58 1.14±0.77 1.21±0.58 0.93±0.48 0.64±0.63治療后 14 0.36±0.50*0.43±0.51* 0.50±0.52* 0.36±0.50*0.64±0.50*0.43±0.51* 0.50±0.52* 0.00±0.00*實驗組 治療前 14 1.79±0.80 1.57±0.51 1.36±0.50 0.71±0.47 1.50±0.65 1.14±0.54 1.00±0.39 0.64±0.50治療后 14 0.21±0.43*0.29±0.47*0.07±0.27△*0.21±0.43*0.50±0.52*0.43±0.51*0.00±0.00△*0.00±0.00*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本研究顯示,兩組病例在治療過程中未見不良反應,有較好的安全性。實驗組病例在治療后其臨床癥狀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有統(tǒng)計學差異,說明自擬清肝和胃湯聯(lián)合雷貝拉唑腸溶膠囊治療肝胃郁熱型胃食管反流病可以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實驗組與對照組療效對比發(fā)現(xiàn),實驗組療效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自擬清肝和胃湯聯(lián)合雷貝拉唑腸溶膠囊治療肝胃郁熱型胃食管反流病較單純西藥治療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方面更有優(yōu)勢,值得臨床借鑒。中醫(yī)學注重整體觀念,根據(jù)具體病癥展開辯證論治,一人一方,在改善臨床癥狀方面更個體化,其通過對人體氣血、陰陽的調和可達改善內(nèi)環(huán)境、調節(jié)免疫等目的。目前本研究尚未涉及自擬清肝和胃湯聯(lián)合雷貝拉唑膠囊在治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中的持久性及抗復發(fā)方面的研究,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