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對鋼琴藝術人才產生不同層次的需求,以職業化為目標導向的高職鋼琴教育,也面臨更多挑戰。在高職鋼琴教育中,針對不同背景學生,應該把握高職教育規律,以文化立人為理念,從校園文化環境構建,多風格的教材選擇,以及多途徑實踐文化探索等多個方面,讓學生感受文化,理解文化,體驗文化,從而培養出具有多元能力水平的應用型人才,來滿足社會各個需求。
[關鍵詞]多元文化;高職;鋼琴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1-0041-03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發展,社會上對西方文化和藝術的向往和崇拜持續發酵。鋼琴在中國的迅速興起與普及,也與改革開放同步。社會上鋼琴熱潮持續高漲,形成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龐大市場,對鋼琴教育也提出了不同層次的需求。
對鋼琴教育的不同層次需求,反映在目前的多元化的院校設置中。目前高等鋼琴教育主要集中在兩類院校,即高級職業藝術學校和專業本科藝術學校。高職鋼琴教育的主要對象大部分為基礎薄弱的高職學生。以職業化為目標的高職鋼琴教育,通過教授實用性和基礎性的鋼琴理論與技能,培養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如社會音樂文化活動者,業余鋼琴教學的指導教師等。專業鋼琴教育主要由本科藝術學校的專業鋼琴來承擔,主要參照歐美鋼琴教育體系,針對部分有鋼琴演奏天賦學生進行的系統而扎實的鋼琴理論與彈奏技能學習。專業鋼琴教育具有很明確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鋼琴演奏家或鋼琴理論以及演奏的研究者。
高職教育的職業化特點,造成了高職鋼琴教育培養目標的多元化,同時對學生的水平,特別是本土文化的理解,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以業余鋼琴教師為職業目標的學生,不僅要求具有一定的演奏能力,還需要能夠掌握鋼琴教學的規律和方法。以社會表演服務型人才為目標的學生,要求的不僅僅是掌握古典鋼琴演奏能力本身,更加需要駕馭不同音樂風格,如流行音樂、爵士樂等。同時,還需要了解本土音樂文化,如中國風的曲目,以滿足本國市場對音樂風格的獨特需求。因此,高職鋼琴教育不可能像專業鋼琴教學那樣,以傳統和純粹的鋼琴教學模式來培養專業演奏家;也不能像師范學校那樣,完全以培養本國教師為目的,要求學生深度掌握教育心理學理論和應用。高職鋼琴教育,須根據自身特點和教育規律,培養出多元化應用性音樂人才,以符合當前就業形勢的發展。
多元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多元文化環境的構建,文化的融合,以及對文化的理解與體驗。本文以文化育人為理念,對高職鋼琴教育的文化構建提出了詳細的闡釋。高職鋼琴教育文化的構建,應該強調文化的多元性,給來自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和地域的學生,創造公平和自由的教學環境和文化氛圍,同時以不同時代以及風格的作品,讓學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個作品的表現特點,從而讓學生理解不同文化風格的表演形式以及服務形式。本文從校園文化建設,教程選擇,以及實踐形式等多方面闡述如何構建良好的高職鋼琴教育多元文化環境。
一、校園文化構建
校園文化為學生構建了基礎的生活與學習環境,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校園文化的重要性讓其成為學校發展的靈魂。多元而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思想、性格和能力的形成具有很強的滲透性以及持久性。
(一)公平開放的校園文化
不同于歐美主流教育研究者討論的種族機會公平,我們主要討論的是不同家庭文化和背景下高職藝術院校學生的鋼琴職業教育公平。高職藝術院校的學生,相對于專業本科藝術學校來說,往往具有更加差異化的家庭經濟和文化背景,以及專業能力。學生專業能力和經濟條件的多元化,容易出現高職院校藝術鋼琴教學資源,分配不公平的情況。國內或者國際上知名的鋼琴大師的音樂會,往往只有家庭經濟條件更好的學生能夠負擔得起。各種鋼琴比賽,往往也只有更有天賦,水平更好的學生能夠參加。
為了創造一個公平開放的校園環境,高職院??梢匝垏鴥然蛘邍H上知名的鋼琴大師來學校開展講座,讓學生接觸更加優秀的鋼琴家和鋼琴技法,激勵學生更加努力。此外,對于國內或者國際上知名鋼琴大師的演奏會,高職院校可以給予學生適當補貼。以香港高校為例,香港各個高校經常會以極低的價格,提供給學生音樂會的門票,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公平開放的校園環境還需要給學生更多鍛煉學習的機會,比如鼓勵學生去參加校園比賽,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特別是對于鋼琴藝術學生來說,需要提供更多的鋼琴伴奏機會和音樂會平臺,讓學生提高合作能力和舞臺表演能力。
(二)多元專業的社團文化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生活方式的豐富,學生社團日益成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響力和凝聚力的團體,也成為校園文化的一個最重要載體。高職藝術院校,不同于其他綜合性大學,其社團文化更加多元化,也更具專業性。高職藝術院校的大多數學生都是各類藝術專業的學生。他們在各自的藝術專業上,都有不錯的專業性。藝術社團由于有這些藝術專業學生的加入,往往能夠具有更強的專業水平。高職藝術學生,也能夠通過加入多元的社團,了解專業以外的藝術形式和文化。
由于藝術社團的成員往往來自不同的專業,這種人員的多元性,會對社團的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此外,專業老師對社團的積極性不高,參與程度有限。對于藝術社團,專業老師的作用,往往更加重要。為了建設多元專業的社團,高職院校應鼓勵專業老師,參與到社團的建設和指導中來。學生社團,特別是藝術社團,應該嚴格執行社團管理規定,邀請或聘請在校專業老師指導。社團活動具有第二課堂功能,能夠促進課程課堂教學(第一課堂)。高職院校應該肯定指導老師在第二課堂活動的工作量考核,將其加入到工作評定和薪酬獎勵中來,從而提高老師工作積極性,進而提高其對社團的指導作用,提升社團的專業性。
二、課程文化構建
演奏鋼琴作品時,不僅僅應該學習彈奏鋼琴技巧,更重要的是理解鋼琴作品背后的文化含義。任何音樂創作都有自己的時代和文化背景。通過對鋼琴作品時代和文化的了解,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作品,讓音樂教育的重心由“純音樂”轉向“文化中的音樂”。高職鋼琴教育的課程文化建設,應加強對不同文化的理解,來更好地闡釋鋼琴作品。
(一)傳統演奏曲目的擴展
由于高職鋼琴學生基礎普遍比較薄弱,有必要選取一些能夠幫助學生打下扎實基礎的作品。目前高職鋼琴的課程,以19世紀以及之前的歐洲鋼琴藝術作品為主,如基本技術練習與練習曲,復調音樂作品,鳴奏曲等經典教程。這些作品,凝聚了幾代中國鋼琴教育家的心血,對中國鋼琴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也是文化的藝術。時間的發展,地域的普及,鋼琴音樂與不同時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產生了更多風格的作品,更多流派的演奏。20世紀初,出現了很多的現代鋼琴作品,如先鋒派的鋼琴作品。曲目的擴展應該包括對現代鋼琴作品的學習。學生由此可以掌握現代鋼琴的演奏技法,更重要的是保持對新的音樂藝術審美觀念和思維。鋼琴在各地域的普及,讓其日益與各地域和民族文化結合,形成了特色鮮明、風格迥異的藝術演奏風格,如蘇俄學派,德奧學派,以及最近發展迅速的中國學派。曲目的擴展也應該包含對不同流派作品的學習。比較分析不同流派的風格特點,能夠讓學生深入了解各國的音樂文化,有助于對音樂文化有更好的理解。
(二)中國鋼琴文化和曲目
鋼琴雖然是西方樂器,但是其在中國已經建立起來有中國文化所賦予的新內涵。無數中國作曲家,在學習和借鑒西方作曲技法的基礎上,汲取了傳統的民族文化和民間音樂的優點,相繼創作出了一系列優秀的鋼琴作品。早期作品如20世紀20年代蕭友梅創作的鋼琴曲《新霓裳羽衣舞》,以五聲音階為主。其在創作手法上,體現出了濃厚的中國風韻。改革開放后的作品如汪立三的《他山集》,包括《書法與琴韻》《民間玩具》和《山寨》等,這些作品的音調特征和意境,都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法。
由于受到傳統鋼琴教育的“歐洲中心論”影響,中國風格的鋼琴曲目在高職鋼琴教育課程體系中的比重還很小,相應的教材和音響資料也很匱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音樂文化教育的困難。根據當前鋼琴音樂教育的現狀,高職課程應該適當平衡中西音樂課程的重心。在基本樂理方面,將國內少數民族音樂以及各地域的民族音樂中代表性的作品融入到視唱練耳,音樂欣賞等課程中,如廣東的“三灶民歌”融入聲樂教學。同時,在原有樂理教學中,介紹不同民族音樂中的音階和特色,加深學生的多重音感。一些獨立的少數民族音樂課程,可作為選修課。鋼琴老師在給學生留曲目練習的時候,也盡量多安排一些帶有中國文化風格的鋼琴曲目。學校也應該適當舉辦傳統音樂文化比賽和傳統文化演出,促進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欣賞和學習。
三、實踐文化構建
鋼琴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形式,對演奏者不僅是要求鋼琴彈奏技術的嫻熟,對鋼琴作品理解的透徹,更需要把對作品的理解在舞臺上表現出來,比如鋼琴獨奏音樂會等。鋼琴藝術的這種實踐性強的特點,對鋼琴教育提出了很高的實踐性需求。良好實踐文化的構建,能夠讓學生能夠更好成長,以適應未來市場的需求。
(一)豐富的校園實踐
鋼琴實踐一種最重要的形式為即興伴奏。鋼琴即興伴奏,具有實用性、及時性與靈活性特性。在即興伴奏初期,教師應注重講解歌曲相關的基礎知識,包括歌曲分析、和聲及演奏方法等。歌曲分析是彈奏與編配的重要依據,和聲是即興伴奏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演奏方法的掌握是即興伴奏成功的基本條件。彈奏程度的深淺會對即興伴奏的水平和效果發揮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將即興伴奏,作為校園教學實踐的一種方式,不僅能將實踐教學活動與專業教學活動進行結合,還有助于促進學生將專業知識轉換為實際應用和表現能力,為未來的職業選擇奠定重要基礎。
高職院校還應該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鋼琴實踐活動,組織學生用重奏、獨奏、雙鋼、伴奏等多種形式來參加音樂會。音樂會實踐文化的構建能夠提高鋼琴實踐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學生在音樂會舞臺演奏的過程中,可以積累豐富的演奏經驗,從而有助于學生合作意識的增強。此外,校內教師也應鼓勵學生通過伴奏或獨奏的形式來參加技能競賽,通過技能競賽平臺加強學生的實踐鍛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演奏水平與鋼琴彈奏風格特點,來確定競賽的相關曲目。同時,對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和學生進行有效的強化訓練,能夠讓學生通過比賽來提升專業水平。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珍惜每一次競賽與音樂會,在良好的實踐文化環境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實際應用能力。
(二)適度的社會實踐
高職音樂藝術的學生畢業后去向主要包括社會性的音樂商業機構從事舞臺表演,如酒吧、夜總會、商業演出團體:還有部分畢業后從事教育行業,如進入中小學當音樂教師,進入音樂培訓中心或者琴行鍵盤培訓等機構:極少部分畢業生進入更高級的專業院校進行深造,如去歐美音樂藝術高校就讀。高職音樂藝術院校就業選擇多元化的特點,也為學生的高職鋼琴教育提出了更多挑戰。
針對這種多元職業化的特點,高職院校應該鼓勵學生適度參與社會實踐,以應對未來職業的需求。一種學生自主方式參與社會實習,根據社會上職位的招聘需求,尋找公司和機構的實習機會,如以后想要從事鋼琴教育行業的學生,可以在音樂培訓中心兼職。另外一種組織化的方式,是針對某些特別的就業機構,如大型鋼琴藝術培訓中心,實行訂單式培養模式教育。訂單培養模式是指高職院校根據企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校企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辦學模式。在訂單模式中,校企雙方在師資、技術、辦學條件等多方面合作,共同負責對學生從錄取到培養以及就業。培養結束后,企業直接與學生簽訂用人合同,解決學生就業問題。訂單培養能夠彌補學校所教知識落后于社會企業需求的問題,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高效性、針對性和適用性。如一些商業表演機構需要相應的鋼琴表演人才,高職院校的鋼琴教學可以根據相關要求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在高職院校社會實踐文化的氛圍下,鋼琴教育更加注重藝術實踐以及同社會接軌,通過藝術社會實踐的方式未培養鍛煉學生的舞臺素質,表演能力和應用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