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提琴表演過程中,“恰當之美”可以進一步提高小提琴表演的藝術水平。在本次研究中,本文從多個角度詳細闡述了小提琴表演藝術過程中“恰當之美”的展示方法。
[關鍵詞]小提琴;表演藝術;恰當之美
[中圖分類號]J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1-0120-02
小提琴屬于音樂表演藝術的范疇,隨著現代人對小提琴表演藝術研究的認識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對小提琴表演“美”的認知,正如法國哲學家對美的定義為:“所謂美,就是一種恰到好處的適中與協調。”從這一點來看,“美”在實際上屬于人們對標準的看法與態度,有關小提琴演繹過程中的“恰當之美”,強調了小提琴在演繹過程中應該做到“恰到好處”,這也成為進一步提高小提琴演繹水平的關鍵。
一、小提琴演繹過程中“恰當之美”的藝術內涵
(一)對小提琴表演過程中對“恰當之美”的解讀
音樂的魅力,就是可以通過美妙且具有生命力的音符通過演奏的方法將其中的藝術性展示出來。而不同小提琴作品所具有的藝術特性是不同的,這就要求人們在表演小提琴過程中能夠深入發掘其中所具有的藝術特征,并靈活地展示出來,這樣才能獲得更滿意的藝術表演效果。
“恰當之美”是小提琴表演過程中人們所追求的藝術表現形式,這種藝術特征的關鍵就是“恰到好處”,不僅體現在對藝術作品表達思想的發掘上,也體現在作品的表達方法上,只有兩者的結合相輔相成,才能使小提琴作品體現出預期的藝術效果,實現表演模式的升華,這也是每個小提琴演奏者所關注的內容。
(二)小提琴表演“恰當之美”的表現形式
1.美與真的恰當統一
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恰當”不只涉及美,更體現了“真”。在小提琴表演過程中,“真”與“美”之間存在著高度的契合度,這也為“恰當之美”的形成奠定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恰當之美”立足于小提琴的表演藝術風格,會從多個方面展現在觀眾面前,正如我國古代《樂府新聲·曲情》中所表述的:“詞雖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則悲喜無別、邪正不分。”其中強調了在歌曲演唱過程中沒有關注歌詞與歌曲情感本身的“恰當之美”,若歌唱者沒有領略歌曲中本身所具有的意圖,則出現了“悲喜無別、邪正不分”的情況。所以在小提琴演奏過程中也應該注意避免這種問題發生,通過美與真的恰當統一,將小提琴作品中的意圖完整展示出來,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演繹質量。
2.分寸感的恰當把握
在音樂演繹過程中,對分寸感的控制一直是相關人員研究的重點內容,在小提琴演奏過程中,“過猶不及”“美在分寸之間”的說法就體現了對分寸感的恰當把握,強調在作品演繹過程中應該把握其中的適度感,在事物超過某一界限之后會轉變為另一種情況,因此小提琴的演奏應該關注分寸感,做到適度演奏。
而為了實現適度演奏,小提琴演奏者不僅要把握樂曲本身實質性的內容,并在實質性內容的基礎上接受它的限制:也要有意識地對藝術展示過程進行轉變,使小提琴表演可以得到形象的美化與補充,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表演水平。
3.做到各種關系的恰當結合
從藝術美學的角度來看,“恰當之美”與小提琴表演本身的藝術性、思想性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而藝術性也是小提琴表演本身所具有的基礎屬性,體現在音樂表演過程中的情感、形象以及美學的渲染上。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音樂表演過程中所具有的美學特質,很多表演者通過旋律、合成、力度等元素的有效結合,并努力塑造一個音樂的感情形象,并通過這種感情形象來感染觀眾。但是在表演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感情形象并非是某種感情的素描,也是在經過表演者自我高度的思想概括后所形成的,具有高度的社會意義。
二、小提琴表演過程中“恰當之美”的實現路徑
(一)立足于小提琴作品的本身尋找“恰當之美”
音樂作為現代藝術的一種表達方式,其藝術特性的展現需要表演來實現。所以在作品演繹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展示小提琴作品的藝術性,就需要表演者對作品進行進一步的發掘,并且在作品演奏過程中尊重小提琴的“恰當之美”。而在“恰當之美”的表達過程中,小提琴表演藝術家應該尊重曲目作者的意圖,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對原譜進行研究,將自己定位在作者生活的年代,通過揣摩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心理活動以及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變化,這樣才能將小提琴作品完整地展示在觀眾面前,這也是“恰當之美”的重要表現,更是實現美與真恰當統一的關鍵。
著名小提琴藝術家埃涅斯庫曾說過:“我覺得在演奏巴赫的作品時,如果我沒有置身于十八世紀,那么我就無法將作品很好地表達出來。”由此可見,小提琴演奏的“恰當之美”,就是要還原于小提琴作品本身,從小提琴本身所具有的藝術性、時代性出發,將小提琴作品本身所就有的內涵真正展示在觀眾面前,這樣才能實現體現“恰當之美”。而就目前而言,小提琴作品的大部分創作背景距離現在有很長的時間跨度,在長時間的歷史發展,社會環境發生變化,并且不同表演者在表演風格上存在差異。因此在“恰當之美”的演繹過程中,演繹者可以在保證小提琴原有風格不變的情況下,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加入其中,這樣演繹出來的小提琴樂曲才能得到人們的認可。以藝術家舒伯特的《小夜曲》為例,這首曲子主要講述了男子向心愛女子表達愛意的場景,整個曲子具有柔美動聽的特征,能夠在觀眾面前展現出美好的畫面。那么表演者在演奏《小夜曲》過程中,就應該立足于《小夜曲》本身,將歌曲中“男子向心愛女子表達愛意”的思想表述出來,再結合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將靈動、輕靈、歡快的元素納入到表演過程中,這種演繹方法就是“恰當之美”:表演者不僅尊重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性,也實現了對作品的變革與生化,兩者的結合恰到好處。
(二)關注分寸感,強調藝術與技巧的恰當結合
技術本身與藝術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正如小提琴教育家霍曼曾指出的:“衡量一個藝術家的價值并不是他的技巧,而是他運用技巧的水平。”若在小提琴演奏過程中只關注技術技巧,而忽視了對作品本身情感的深層次理解,那么這種小提琴演繹就像是“機械運動”,只需要按照圖表進行即可,這與小提琴演繹的初衷是相違背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并不排斥技巧性表演,很多知名小提琴藝術家都具有相當高的技術水平,并將高難度的技術練習作為每日的必修課,通過持續反復的聯系,使自己能夠從容面對各種難度的曲目。
小提琴享有“樂器王后”的美譽,具有其他樂器無法比擬的表現力。但是在演奏過程中卻經常可以發現:小提琴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演奏能力,并且對于小提琴作品中的各種演繹技巧都能信手拈來,但是在演繹過程中卻沒有發掘作品本身的內涵,單方面關注小提琴的炫技式表演。從效果來看,這種炫技式表演雖然可以短時間內吸引觀眾的眼球,但是久而久之,觀眾會因為這些作品缺乏藝術內涵而減少關注。也有一些人關注對作品本身內涵的發掘,過多強調小提琴作品中的藝術表現與情感體驗,但是卻忽視了對技能技巧的練習,導致在演繹過程中對一些高難度的技巧會出現疲于應付的問題,樂器的演奏水平不高,導致樂器的演奏缺乏觀賞性。
因此在“恰當之美”的小提琴表演過程中,應該探索技巧與藝術相結合的道路,把握兩者之間的分寸感,而就小提琴的演繹過程來看,對分寸感把握的關鍵,就需要從音色感與節奏感兩方面進行改進。其中節奏是整個音樂的核心,優美的節奏是整個音樂演奏的關鍵。所以在演奏過程中,表演者應該認真把握整個作品所具有的節奏特征,將每一個休止符都完整、準確地表達出來,在掌握節奏變化分寸感的基礎上,賦予作品更多的藝術色彩。而音色感也是音樂表演的重要因素,表演者應該關注小提琴本身所具有的藝術性,時而柔美恬靜、溫情脈脈;時而寬廣大氣、雄渾陽剛;時而純凈明亮、清可見底;時而豪邁奔放、熱情洋溢,一個簡單的樂句在通過不同力度演繹之后會形成不同的音色變化。所以為了實現“恰當之美”,就需要進一步控制表演過程中的分寸感。
(三)合理利用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實現各種關系的恰當結合
根據當前的小提琴的演繹過程來看,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表演風格,并且小提琴表演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通過大量的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來塑造形象,但是在表演過程中,依然可以通過肢體語言與面部表情對表演過程進行完善,這也是“恰當之美”的表現形式,通過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實現對小提琴表演過程的完善與發展,保障了表演過程中各種關系的恰當結合,可以進一步提高表演水平。例如帕爾曼作為20世紀最杰出的小提琴表演藝術家之一,雖然他有身體上的缺陷,但是所有觀看過他表演的人都會被他高超的表演所征服,不僅能夠帶來聽覺上的享受,還能帶來視覺的愉悅。他在輪椅上表演時,可以通過身體律動與豐富的表情,迎合作品本身的藝術特征,使小提琴演奏擁有更高的藝術性。韓國小提琴表演藝術家鄭京和就是一個非常情緒化的藝術家,她在演奏過程中會加入自己的情緒,并在面部表情與肢體動作上予以配合,整個表演過程顯得一氣呵成。
但是在演奏過程中還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一些表演者缺乏對小提琴作品背景、文化特征的深層次了解,在表演過程中胡亂使用夸張的肢體語言與面部表情,這種情況只會增加觀眾對表演的延誤程度,最終使表演成為音樂的累贅。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就需要保證肢體語言與面部表情要合乎情理,合乎作品風格的需要,這樣才能進一步彰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性與魅力,實現小提琴表演的升華,進一步提高小提琴作品表演的藝術價值。
結語
在小提琴作品的表演過程中,需要進一步了解小提琴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特征,通過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來彰顯小提琴演繹的“恰當之美”,并且在演繹過程中,不僅要關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分寸感,也要將自己對作品的感悟體現在表演環節,通過認真品味“恰當之美”的內涵,并將其準確應用在表演實踐中,這樣才能為全面提高小提琴的表演水平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