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膠州秧歌起源于山東省,是一種傳統民俗舞蹈。膠州秧歌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了,其創始人是清代膠州包煙屯趙姓、馬姓兩家。2006年,膠州秧歌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其獨特優美的形式引起廣泛關注,膠州秧歌可分為膏藥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六個行當,小調秧歌和小戲秧歌兩種表現形式,讓人看得眼花繚亂。1920年,又出現以陳鸞增為代表的“武秧歌”和以劉彩為代表的“文秧歌”兩種流派。膠州秧歌在山東很是流行,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明。
[關鍵詞]膠州秧歌;傳統;淵源;演變
[中圖分類號]J7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1-0126-02
膠州秧歌既有齊魯古風,也同時結合了時代特點的形式,起源于封建社會末,總體風格既有男性的粗獷豪放,又有女性的嫵媚柔韌。膠州秧歌看似尋常,且歷史悠久,是民間舞蹈文化的瑰寶,而膠州自古以來就是海港城市,許多民族和文化在這里產生碰撞,自然就有了膠州秧歌這樣風格多樣的舞蹈形式的產生。“擰、抻、碾、扭、韌”是膠州秧歌的動態風格特點。本文主要分析了膠州秧歌傳統典型組合“擰和抻”的淵源和演變,從而更加了解傳統的民族氣質魅力和中國民間舞特色的時代性。
一、膠州秧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變遷
(一)膠州秧歌的文化背景
秧歌是我國北方地區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類稱,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秧歌的歷史已有上千年,而膠州秧歌距今也有230多年的歷史了。膠州秧歌被稱為“地秧歌”“跑秧歌”“扭斷腰”“三道彎”,其結合了民間舞蹈和秧歌小戲的特色形成了一種獨特風韻的北方秧歌,與商河鼓子秧歌、海陽秧歌并稱為“三大秧歌”,膠州秧歌的群眾基礎非常廣泛,非常受民間群眾的喜愛。
(二)膠州秧歌的歷史變遷
寫于1752年的乾隆版《膠州志》中記載:“上元,張燈火,除雜劇,喧鬧竟夜。”后查閱多種資料發現膠州在1752年之前沒有任何雜劇形式,所以上述的“雜劇”很大可能就是膠州秧歌劇。《青島文化志》的作者在搜集相關資料時發現,在咸豐九年(1859),有一膠州籍的進士名叫宋觀煒,曾作十二首名為《秧歌詞》的七言絕句,內容詳細描述膠州秧歌的六個行當,分別為膏藥客、翠花、扇女、小嫂、棒槌和鼓子,描寫的人物栩栩如生,其中描寫小嫂的“官扇羅巾學拉花,巧將艷曲按紅牙。汗流香粉紛紛落,簫鼓喧闐日未斜”,將小嫂的曼妙身姿、楚楚動人表述得淋漓盡致。所以《膠州文化志》將膠州秧歌的形成年代訂正為1853年。
秧歌是起源于農業勞動的勞動小曲,還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為“乞討說”:《膠州市文化志》中記載到1764年膠州有人逃荒關東,其中有趙姓、馬姓兩家人,沿途先是乞討,后來又改為賣唱,逐漸演變為邊唱邊舞的形式,在返回故鄉后,經過改進,成形于1863年。雖然“乞討說”這一說法廣泛被有關書籍引用,但其真實性并未得到史料的證實。
在組織編寫《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時,膠縣文化館仔細考察了膠州秧歌,得出結論:“可認為膠州秧歌大約有230年的歷史(始于清乾隆十年)。”
一、膠州秧歌的內容形式和動態風格特點
(一)膠州秧歌的內容形式
每一個舞種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容形式,膠州秧歌分為六個角色行當,分別為膏藥客、翠花、扇女、小嫂、棒槌和鼓子。其中膏藥客、鼓子、棒槌是男性角色,翠花、扇女和小嫚是女性角色。
膏藥客:老一代的人又簡稱“傘頭”或“老頭”,這個角色不介入舞蹈和戲劇表演中,類似于現代的報幕員或主持人,負責活躍氣氛,這個角色需要擅長臨場發揮,帶動觀眾情緒,一個膏藥客的才華往往代表了秧歌班的整體水平。
翠花:又被稱為“大老婆”,身后背著“翠花包”,是一名中老年女性角色,舞姿特點瀟灑潑辣,節奏明快。
扇女:又被稱為“二老婆”,代表青年女性,常飾演少婦,舞姿婀娜,典雅秀美。在膠州秧歌中有最美的舞姿和最好看的動作。
小嫚:又被稱為“小姑娘”,往往是花旦和丫鬟的扮演者,是清純美麗的少女形象。活潑俏麗,天真開朗。
棒槌:表演時雙手舞動兩支木棒,代表青年男性,表演時動作干脆利落,英武矯健。
鼓子:在戲中扮演小丑的角色,身背腰鼓,代表中老年男性,瀟灑隨意,風趣幽默。
(二)膠州秧歌的動態風格特點
膠州秧歌的動態風格特點可以概括為“擰、抻、碾、扭、韌”五大特點。“擰”是以腰為軸,將身體向外擰為“三道彎”的體態,動作輕柔,身體線條柔和,卻又不失奔放勁健;“抻”是代表動作的瞬間持續,表現出一種延伸感;“碾”主要呈現于腳部,在移動重心時,推動膝蓋,使腳有旋轉的力:“扭”不僅僅局限于膠州秧歌中,在各種舞蹈中均很常見,是將腰部作為軸心,肩部和臀部適當夸張,呈現出扭動的狀態:“韌”能夠體現舞者身體的協調性,呈現出一種延伸的美感。
三、“擰和抻”的舞蹈步法
(一)“三彎九動十八態”
膠州秧歌舞蹈形式都是由女性角色主要表演的,通過“扭”出“三道彎”。模仿婦女的形態和動作,“三道彎”指的是頸、腰、膝這三個部位的彎度變化,而“擰”和“碾”是表現“三道彎”的動作特征:“九動十八態”是指身體不同的九個部位做持續運動,保持同時不同向的規律,這就是“三彎九動十八態”。
(二)“丁字三步”
“丁字三步”強調“擰”,封建社會制度下,這種步法往往是由男性扮演,由于女性以裹小腳為美,所以這一審美特點被應用于表演形式當中,提抬起步,再換另一只腳起,腳跟先落地,再是腳的外邊,由腳的“擰”帶動膝蓋的“碾”、手部的“抻”和腰部的“扭”,這就是“丁字三步”的獨特姿態。
四、“擰和抻”的淵源及演變
(一)“擰和抻”的淵源
據前文所提“丁字三步”步法,在傳統的膠州秧歌中,男性角色相較于女性角色更加重要,由于封建社會的“纏足”之風盛行,男演員在扮演女性角色時會踩一種木頭制成的假小腳鞋來迎合男權審美,纏足會使女性身姿和步態發生改變,這一特征也被模仿到舞蹈形式中,演員們通過哈腰張手崴身體模仿女子纏足后走路不穩的特點,稱為“擰和抻”,后來,民國時禁止纏足后,踩假小腳鞋這一個表演形式不存,但其動律特點“擰和抻”卻保留了下來,成為獨特的舞蹈步法。
(二)“擰和抻”的演變
膠州秧歌中的許多女性角色中,小嫂的動律是非常具有特點的,準確詮釋了男剛女柔的特點,小嫂處于幼年,正是經歷纏足的階段,走路時腳下站不穩,為了詮釋出這種獨特的身姿,老藝人制作了一種木頭制成的假小腳鞋,用來模擬女性的小腳狀態,直到纏足被禁止后,假小腳鞋被棄用,演員們通過腳跟和腳掌的配合來延續這種表演形式。
結語
時代在發展,大眾傳媒對秧歌也極具沖擊力,需要盡全力保護我們傳統舞蹈文化,不能因為膠州秧歌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就松懈,當地群眾對膠州秧歌的延續和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源于鄉土,表達基層人民故事與情感的載體,充滿人文意義。
膠州秧歌的豐富表演形式和特點是中國民間舞種中的精華,要將膠州秧歌的內在美掌握清楚,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歷史變遷,這樣才能更好地將膠州秧歌傳承并且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