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對轉型時期的《反家暴法》進行法理分析,并且考慮轉型時期實施《反家暴法》會面臨的困境。首先對復雜的社會背景進行分析,講述現今社會背景下的家庭是什么樣的情況,然后基于該立法背景對《反家暴法》頒布的原因進行分析,主要是從法理學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最后再解析《反家暴法》再頒布實施后可能遇到的問題,并對其進行深入思考。
【關 鍵 詞】轉型時期;法理分析;實施困境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5-0114-02
作者簡介:翟江澤(1998-),男,漢族,山西運城人,山西大同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法學。
一、家暴的特點和誘因
家暴的行為有難以被發現的特點,暴力行為幾乎都是在家庭內部這一相對狹小的空間里,很少有家庭成員外的第三人在場,有的受害人有家丑不可外揚的心理,在遭到暴力后,不主動尋求外界的幫助。有的受害人即使撥打了報警求助電話,民警到場后,家庭的親屬也會到達現場,報警人迫于親屬壓力,也常常息事寧人,施暴者也存在沒有第三人在場的僥幸心理,矢口否認存在施暴行為。由于家庭關系本身就錯綜復雜,矛盾糾葛較多,暴力行為往往呈現持續時間長的特點,有的受害人由于害怕施暴者變本加厲,選擇屈從于施暴者,使得施暴者更加肆無忌憚,遇到矛盾糾紛時,屢屢動輒拳腳相加。
家暴造成的后果一般較為嚴重,家庭暴力因持續時間長和積怨的增加,直接導致受害人心理和生理受到較大的傷害,很多警情中,受害人流血軟組織挫傷、甚至傷筋痛骨較為常見,有的受害人不堪忍受巨大痛苦,選擇自傷自殘、尋短見等極端行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較大的損失。可是當前司法處罰和執法的力度不大,在不少家庭暴力事件發生以后,很大一部分受害人都將此事寄希望于家庭年長者或是親戚的協調處理,而家屬們在對待此事上認為系家庭私事,他人不好干預,在一些受害人報警求助后,事情也只是趨向于和解,極少數施暴者會因為此事受到法律和制裁。
二、《反家暴法》頒布和實行的社會轉型期背景
反家暴法并不是只有現代時期有,比如:秦代的律法中有“丈夫毆打妻子與妻子毆打丈夫同等處罰”的規定;明朝的律法中有“妻妾毆夫者死”的規定等等。但是封建時期的反家暴多是立足在男權、父權、夫權社會的基礎之上,導致女性往往成為家庭中被家暴的對象,女性在家庭中的權利沒有法律的保護,以至于丈夫毆打妻子的行為“正常化”,屢禁不止。那種體現男權、父權、夫權社會的家暴,對女性權利的漠視很顯然是不正確的,現代《反家暴法》立法的社會根源正是源于此社會現象,人們希望通過立法來杜絕這類行為,希望解救婦女,維護社會穩定。這是最早的《反家暴法》立法的原因,然而,在社會變化劇烈、快速的現在,對家暴的理解已經不能單純局限在丈夫對妻子的施暴了,還應該包括父母對子女的施暴、子女對父母的施暴、妻子對丈夫的施暴等等親密關系之間的暴力行為,都屬于《反家暴法》的范疇,法律禁止這類型的暴力,提倡和諧。我國近年頒布實施的《反家暴法》就采用了這種觀點,從人們對家暴范疇的擴大化不難看出,家暴行為存在的社會根源也不局限于男權、父權、夫權社會的基礎之上,還有社會發展迅速,競爭激烈,人們壓力增大也是社會根源之一。這種社會根源使得家暴還具有普遍性特征,家暴的普遍性不是指社會普遍存在家暴,如果是這樣,社會就會顯得很不安定了,家暴的普遍性是指施暴者具有普遍性,不分年齡、職業、年齡、學歷、國家等,即使是高級知識分子也可能是施暴者,或者是暴力性的行為,或者是冷暴力,通過一些行為對被施暴者的精神造成傷害,比如:謾罵、冷漠。
三、社會轉型期背景下《反家暴法》的意義
在反家暴性質的法律頒布之前,與法律職業相關的專業人士對于是否有必要動用大量立法資源進行獨立立法是有爭議的,在大家看來,對暴力行為的處罰有刑法,還有行政法。對于普通群眾來說,可以分為施暴者和被施暴者,這兩類群體的立場自然是相對立的,或者贊同,或者反對,而第三類中立群體對于是否頒布該法的觀點多是贊同。最終,《反家暴法》應運而生。刑法和行政法難以對這種親密關系之間的暴力行為進行懲罰,也就難以制止這類行為的出現,因為由于這種暴力行為存在于家庭內部或者是私密空間之間,很難有第三人見證施暴者的施暴行為,或者即使有見證者,也會因為施暴者與被施暴者之間的親密關系而視而不見,在旁觀者看來,這只是小打小鬧,或者是抱著不想多管閑事的態度。《反家暴法》反對的是親密關系之間的暴力行為,制定《反家暴法》時,制定者也就這種特殊性進行了考慮,并規定了強制第三人、見證者、居委會等有義務的人報告的規定,通過告誡令、人身保護令等對被施暴者進行特殊保護。總之,反家暴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家庭暴力行為,是一大創舉。
四、在轉型時期頒布的《反家暴法》的實施困境及其思考
(一)《反家暴法》的執法和司法困境及其思考
我們不難在歷史長河中發現,法律的制定并不是最難的,難的往往是法律的實施和推行,而且法律的制定從來都不意味著公平正義的實現,真正使得公平和正義實現的關鍵在于實施制定好的法律。因此,《反家暴法》頒布后,首先面臨的問題是依據該法的執法和司法。現在的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維權的認識還不深,人們的維權意識還比較淡薄,這不僅僅體現在反對家暴維護權利,還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主要是受到中國人的人情觀念的不利影響,這也是我國法治建設的一大障礙。如果被施暴者的法律意識淡薄,沒有維護自己權利,懲罰施暴者的觀念,自然地,被施暴者也沒有取證的意識,這樣就很難訴諸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另外,旁觀者對于這種家庭糾紛也大多是漠視的,或者是主張有糾紛的家庭去尋找族中有聲望的人來解決糾紛,這種現象也不利于被施暴者維護自身權利。這樣的實施困境可以通過一社區、村委會為單位普及《反家暴法》來改變,還可以將這以法律融入到教育中,促使全社會逐漸形成反家暴的正確意識。
(二)對被施暴者的安置困境及其思考
被施暴者經過親人的施暴行為后,僅僅通過訴諸法律的方式維護權益是不夠的,首先,大多數被施暴者并沒有一定的法律知識,或者即使知道自己被侵權,可以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也不知道到底該怎么維權。這可以通過成立專門的法律援助機構來實現,并且可以將這種機構設立在村委會或者居委會中。其次,對被施暴者的救助不應該局限在法律救助上,還應該通過社會救助,提供安置所,為被施暴者維護權利解決后顧之憂,只有這樣才能促使人們通過法律的方式維權,才能發揮《反家暴法》的最大效用。這不僅僅需要政府的投資,還可以動員社會力量,或者是招募志愿者。
(三)暴力行為不僅僅存在于家庭之中
父母子女之間,夫妻之間的暴力行為必然是《反家暴法》的反對范圍,但是,其實在同居的人群之間也存在暴力行為,早期的反家暴法并沒有將同居者之間的暴力也納入到該法中,主要是因為婚前同居的行為不為社會認可,道德上對其的譴責高于對其的同情。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人們開始認識到,存在于同居者之間的暴力行為跟家庭成員之間的暴力具有相似性,同居關系中的被施暴者也有一定數量,不對其進行保護似乎不大合理,于是有了這樣的規定:同居人群也可以參照反家庭暴力法進行維權,這是法律的突破。但是,事實上,對于同居關系之間的暴力行為如何認定為反家暴法中的家暴行為?這在實踐中有一定的難度,司法實踐上對其的認定也是多種多樣的,以至于真正的實現變得有一定難度。
五、處置家庭暴力類警情和案件的對策建議
要規范警情處置,加大原始證據收集和受害人救助治療。在疑似家庭暴力的警情發生后快速出警,控制住事態,嚴防事態擴大化,細致、全面收集固定當事人傷情、現場物品等證據,防止日后因調解不成功出現被動。對傷情嚴重的受害人及時送醫院救助醫治,并立即開展調查工作,對于造成受害人以上嚴重后果調解不成功的,依法對相關人員進行處理和責任追究。
要嚴格執行告誡制度,對于當時醉酒人員,在其酒醒之后進行告誡。在告誡時,注意方式和技巧,要講明情理和法理,讓當事人受到應有的懲處。要加強法律程序和處置技巧培訓,提高民警查處“家暴”類案件的能力。認真學習與家庭暴力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處警民警對待家庭暴力類警情的處理能力的應對水平。在處警技巧上,既要堅持反對家庭暴力這一原則,又要在妥善調處家庭矛盾上靈活運用調解語言,在充分征得當事人要求和意愿的基礎上,結合施暴者平時的表現情況綜合社會效果按照法律法規處理,同時注重保護當事人隱私。并且注重部門之間的聯動協作,做好家庭矛盾糾紛的化解調處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曉雪.我國《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中人身保護令制度的完善[J].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15(4):118-119.
[2]周安平.《反家庭暴力法》亟須解決的幾個問題:對《反家庭暴力法(草案)》的分析[J].婦女研究論叢,20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