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文婧?許文輝
【內容摘要】近年來,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破壞日漸突出,環境嚴重污染,煤炭資源過度利用,嚴重破壞了山區的植被,導致土壤沙漠化,水源涵養功能下降,其科研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自2017年時起,寧夏自治區出臺了各項規章制度,從根本上改善了賀蘭山保護區的生態環境。本文從立法和普法的角度對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改變進行分析,強調法制意識的提高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關 鍵 詞】法制意識;環境保護;生態環境;賀蘭山自然保護區
中圖分類號:D92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5-0203-02
作者簡介:駱文婧(1998-),女,漢族,湖北襄陽人,北方民族大學,本科。
賀蘭山脈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南北走向長220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主峰海拔3556米,是我國中溫帶半干旱和干旱地區山區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是我國水系中內流區和外流區的重要地理界線,也是寧夏平原重要的生態環境屏障。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大多數的植被均為垂直分布,有森林、牧場,整體的自然環境多樣不單一,群落復雜,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多數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保護區內依靠植被有大量動物生存,其中不僅有珍貴物種,還有不少經濟物種;賀蘭山自然資源儲藏資源豐富,包括煤炭、池鹽等,其開發利用對當地的經濟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由此可見,賀蘭山蘊藏著巨大的科研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近年來,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破壞日漸突出,采煤過度,煤渣等廢棄物隨意堆積,導致土壤、大氣環境污染嚴重,放牧過度,導致山上的植被大量減少,水土持水量下降,生態環境極度惡化。因此通過立法和普法開展賀蘭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維系整個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
一、法制意識缺失下,賀蘭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存在的環境問題
2016年,國家政府部門派出環境保護監督組對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進行了督導檢查,發現區內存在多項開發活動,如采煤、洗煤、旅游等,其中包括28處核心區和15處緩沖區共120處違規違法開發活動,高達10.67平方千米的山地面積需要整治恢復。生態環境保護區內的86家采礦企業中就有81家為露天開采,過度開采導致地表植被大面積被破壞,未進行生態恢復,有些企業甚至以恢復生態為名,實施超范圍、超深度、超規模的開采破壞活動,嚴重破壞了保護區內的土壤地表環境。
二、賀蘭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整治過程中存在的法律問題
治理賀蘭山的生態環境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工程,治理過程涉及到各個部門,甚至會影響到各個領域。面對如此嚴重的生態問題,政府積極開展了各項整治,可是治理效果不顯著,這與環境治理過程中存在許多法律問題有很大的關系。
(一)自然保護區的法律體系不完善
賀蘭山屬于國家認定的保護區,卻沒有適用的山脈保護的高位階法律,山脈的保護方式不能完全以自然保護區的方式來適用,對于一個有著豐富礦產資源的保護區來說,缺少專門的立法。另外,上位法欠缺導致地方法律不夠完善,未能充分發揮民族自治區的法律制定的權利。
(二)執法力度不夠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賀蘭山生態環境的整個整治過程中,相關執法部門雖然一直加大執法力度,開展了各項綜合執法工作,對保護區生態環境的治理起到積極保障作用,但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如執法普及范圍有限,力度不夠,懲治手段不嚴,使得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
(三)公眾守法不到位、參與不足
政府不斷推進賀蘭山生態環境的整治,強化司法保障,注重法制教育的宣傳工作,加大宣傳力度。但仍有不少企業知法犯法,依舊有不少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公眾對生態環境法律保護的認識不到位,不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只能被動守法。
三、完善環境保護的制度、加大執法力度
為了全面整治賀蘭山生態區內嚴重的環境破壞問題,政府加大了法制治理力度,推出完善的法律作為保障。立法執法過程中,相關部門要牢固樹立“整治工程事關民生”的生態保護理念,整治生態環境的過程中必依法辦事,堅決落實環境綜合整治的決策部署,用高標準、嚴要求擔負起保護環境的責任,實施過程中要細化責任分工,責任到人,責任到事。
(一)出臺法律,初見成效
為保護寧夏境內14個自然保護區,寧夏自治區在2016年出臺了《全區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將這些保護區全部列為禁止勘察開采區,同時在規定自然保護區內的礦業權一律不得出讓。為了進一步強化環境保護的職責,把責任主體與具體追責情形一一對應,同年又制定了黨政干部責任制度的相關細則。
(二)繼續推進,細化責任
為了細化分工,責任落實到位,全力推進整治工作取得實效,2017年7月,銀川市制定了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方案,并成立相關工作領導小組,規定了整治任務。2018年7月,內蒙古阿拉善盟和銀川市政府兩地的檢察機關共同召開了關于建立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跨區域生態環境資源保護檢察協作機制的會議,簽訂了《關于建立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檢察協作機制的意見》,旨在跨區域共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司法協作,進一步建立賀蘭山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法治標準。
(三)總結工作,加強監管
于2019年5月印發的《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修復工作方案》中提出:損害賀蘭山生態環境突出問題要在3年內基本消除,建立賀蘭山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機制,恢復賀蘭山自然生態,使西北地區生態保護屏障更加牢固,加大對破壞環境等違法行為的監督力度,嚴格按照各分區管理職責,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整治,開展專項打擊行動,嚴懲違法犯罪行為,能夠對賀蘭山生態環境安全起到更好的保護和監管作用。
四、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全民參與
在保護賀蘭山的保護工作中注重宣傳,利用社會渠道、媒體渠道等引導民眾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全方位地發動人民群眾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爭取做到人人了解,人人關注,人人宣傳,人人參與,人人監督。銀川政府積極向社會各界進行“賀蘭山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日”的宣傳工作,推進賀蘭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宣傳教育工作,利用各種渠道進行宣傳報道,發布微宣傳產品,開展政策法規咨詢,召開新聞發布會,普及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和環保知識。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內有很多周邊的居民開展了志愿服務活動,如懸掛橫幅、設置展板、向游客發放環保袋等,從而引導游客能夠自發地遵守法律,還有一些在區內設置了生態環境保護的講解臺,向保護區內的游客進行環境保護相關法律的科普和宣傳,一經有違法行為發現立即舉報。
五、賀蘭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治理成效
整治工作從2017年開展至今,短短的三年時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169個整治點基本完成整治要求,完成外圍重點區域企業綜合整治任務,其中包括43個礦山、2處煤炭集中加工區的“散亂污”現象,完成賀蘭山生態修復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同時完成的政治工作包括以下內容:完成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內的244個點位整治工作,完成清理整治及生態修復面積達到58平方千米,造林共計4.67平方千米,約談企業1242次,其中關停214家,重點整治6個煤礦,以及崇崗、長勝2個煤炭集中加工區,遺留礦坑14處和砂石采礦機2個,拆除違規違章建筑面積近0.2平方千米,完成綠化面積達到0.5平方千米,徹底取締所有非法人類活動,行政、刑事立案357宗,罰款金額共計500余萬元,違規違法狀況得到了根本性好轉,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六、結論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因此,筆者認為,只有依靠法律手段,提高法律意識,才能高效地進行環境保護和環境整治,賀蘭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環境整治的過程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法律意識的提高對自然區的保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珂.環境與資源保護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汪勁.環境法學(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3]師耀龍,陳傳忠,魏俊山,孫媛.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督管理的思考與分析[J].環境保護,2018(23).
[4]中國環境新聞網[EB/OL].http://www.cfej.net.
[5]銀川市人民政府[EB/OL].www.yinchuan.gov.cn.
[6]寧夏新聞網[EB/OL].www.nx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