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油田開始部署實施油氣生產指揮系統,并結合生產信息化改造,改變了原來的生產運行組織模式,突出以中控室為核心的生產指揮職能,要求中控室值守人員要強化數據分析,及時發現處理生產異常,但面對大量的數據信息,如何快速準確的發現生產異常,就需要一套準確可靠的報警預警系統。
關鍵詞:油田;信息化;預警
隨著生產信息化深入應用,以及建設新型采油管理區的總體部署。從生產組織模式優化、人員結構精簡等方面考慮,就必須要有一套生產數據預警系統,對生產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分析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對異常情況及時發現,在初期進行預警干預,提前采取預防措施,避免生產事故,實現區塊內產量的穩產、設備安全運行。提前處置各種問題,從而將事后分析變為事前預防,有效降低生產事故的風險,保證生產平穩。
1 信息化系統生產預警現狀
油氣生產指揮系統(信息化)將管理區油水井的產液量、沖程沖次、示功圖、電參、壓力、注水量等生產數據實時采集,利用數據分析平臺,將大數據分析與現場管理有機結合,信息化系統體現了生產信息化條件下油水井管理中,發現問題的及時性、診斷問題的準確性、處理問題的高效性。但面對大量的數據信息,如何快速準確的發現生產異常,就需要一套準確可靠的報警預警系統。
1.1 問題一:數據報警點單一,報警處置流程繁瑣
從系統運行情況來看,目前報警信息主要分為壓力閾值報警、功圖面積報警、載荷變化報警三種,對油井功圖診斷、異常停機、采集故障、網絡故障沒有綜合數據報警,并且由于指標考核,導致對油井閾值每天都需要動態調整。
①閾值設置合格率要求閾值設置在系統給定的范圍內,如果超出范圍,算不符合,但是在冬季隨著氣溫變化系統給定設置范圍會經常性波動;
②如果將閾值范圍縮小,現場數據波動或者丟失,都會導致系統報警量增加,已現有系統為例,每天處理報警數超過700條,值班人員工作量大。并且重復報警、誤報較多。
1.2 問題二:報警預警界限不清,缺乏綜合性的預警模型
生產過程中的產量、壓力、功圖、電量等參數變化都是相互關聯的,其中一個參數的異常變化對其他參數都會有影響,但從信息化報警預警系統運行來看,并沒有建立有效的預警診斷模型,特別是綜合關聯預警信息,導致診斷結果誤差較大。
信息化系統的功圖診斷功能只是功能模塊,沒有加入報警預警項目,并且診斷誤差較大,最簡單的功圖故障還需要人工對比診斷。較原南大系統功圖診斷還需要加強。
1.3 問題三:缺乏對應管理制度,報警值設置權限不明確
生產信息化系統運行以后,制定了一部分相應的管理制度,但是對報警值的設置并未明確規定如何管理考核,以及調整報警值的權限歸口部門并未制度明確,導致目前報警值設置未制度化管理,在實際運行中還存在設置值隨意更改、設置不合理、未設置報警值等情況。
2 生產預警系統建立
生產預警是為了防止指標超預警范圍給出的警示,縮短發現問題的時滯性。但由于目前所使用油氣生產指揮系統還屬于1.0版本階段,所包含的功能以及模塊無法實現預警模型的建立使用,導致在實際運用當中,生產指揮中心僅使用了系統中的報警功能,對異常數據進行實施報警。
建立的預警系統要在眾多的井中找到產量等預警指標發生變化的井,通過進一步分析找出變化的原因,將監測值與預設的平均值、合理界限對比,判斷是否超出預設的界限,若超出則提示報警,完成預警。
信息化建設后,通過前段采集設備,采集了生產現場大量的實時數據進行存儲,而油井在生產過程中,產量、壓力、溫度、電量、載荷等參數的變化與異常情況都是相互關聯的。
2.1 建立報警預警系統,重點對信息化系統功能進行完善升級
通過前期的需求調研,軟件設計廠家也將逐步對信息化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信息化2.0版本中,針對以自動化報警和單參數波動預警的基礎上,實現了多參數組合預警功能并實現預報警閉環管理。
①組合預警功能:研發了組合預警工具,實現了自設模型、模型復用、歷史數據反演、預警分析、預警記錄查詢等功能;
②報警督導功能:實現管理區未及時簽收、處置時間超時、重點要害部位的定義監督,實現與報警處置的督導互動。
2.2 依托大數據資源,建立報警預警體系
生產指標預警體系可以將大數據與預警模型以及相關算法相結合,對生產理中的存在的問題和偏差提前預警,超前或及時的做出各項應對措施,縮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時間,為油田開發及運維提供輔助決策,保障油田生產平穩高效,提高生產效益。
自生產信息化建設以來,存儲了大量數據信息,我們可以利用現有數據資源,建立一套符合油田生產實際的生產指標預警體系,構建一個系統化、綜合化的生產指標預警系統。
2.3 緊貼生產實際,搭建生產預警模型
通過對生產數據的分析可知,影響油水井生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油井的日產液量、日產油量、含水率等,水井的日注水量、注入壓力等等這幾大方面。
在遵循預警體系構建的原則基礎上,確定生產指標預警的模型建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則:預警模型應具有完整性和全面性,可以以單井為研究對象,但要整體考慮突出適用性,保證其系統性與全面性。預警模型的構建過程中,應以實際的數據資料為支撐。在前期的生產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基礎數據,這也保證了數據模型的可操作性。
2.4 依托信息化數據建立產量預警監控機制
依托數據資源建立產量監控及預警系統,對產量形勢、生產運行及生產經營指標預警,其主要目的在于實現產量預警的信息化管理,方便管理者掌握日常產量及生產情況。
①針對單位生產經營指標情況,制定合理可行的預警指標方案;
②運用制定的預警指標正確診斷生產狀況異常的生產單位;
③跟蹤生產狀況異常的生產單位,及時找到出現產量異常狀況的原因;
④依托大數據分析,給出合理的解決措施,盡快恢復生產狀況,實現穩產和增產。
預警模塊可以通過生產曲線、信息提示、產量指標等相關因素展現,讓管理者對當前情況一目了然,在對新增井、措施井等生產效果得到了解的同時找到影響產量的核心因素,從而采取合理措置進行處理和調整。
2.5 總結積累異常功圖,完善功圖診斷模型
以實時示功圖為基礎,綜合區塊特性、現場生產情況等因素,建立“異常功圖”綜合診斷模型,實現氣體影響、漏失、偏磨等多種工況系統自動診斷。從目前采集的功圖數據中,提取篩選異常功圖,建立典型示功圖樣本,完善功圖診斷系統。
從建設初期到現在,后臺存儲了大量功圖數據,如何利用好這些數據也是后期工作的方向,通過不斷的總結歸納,幫助診斷系統不斷“學習”從而提高系統對異常功圖的診斷精度。
2.6 規范管理制度,明確報警值設置權限
明確報警考核制度,以及管理規定,特別是報警值是生產過程中的重要參數,可以及時發現生產異常、保護設備及工藝過程安全運行,避免發生事故,因此報警值的確定、設置、修改必須嚴格按程序辦理。
3 結束語
結合前期生產信息化建設積累的數據資源,通過分析對生產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然后以此構建一個生產指標預警體系,通過對數據以及變化因素的研究和分析,建立一個預警數據模型,該模型可以對生產管理中的存在的問題和偏差進行提前預警,可縮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時間,最終確保油井的平穩高效的生產。
作者簡介:
宋巍(1985- ),男,漢族,江蘇揚州人,學歷:本科,職稱:工程師,單位: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江蘇油田,研究方向:油田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