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曼春,曹小勇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疾病,雖屬于良性疾病,卻有惡性行為,可以侵及周圍組織,是導致不孕的重要原因[1]。其臨床表現多樣,早期診斷困難,尋找有效的標志物有助于提升其早診早治效果,目前臨床研究顯示糖類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血管內皮 生 長 因 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Toll 樣受體2(toll-like receptor 2,TLR2)等在EM 病人血清及腹腔液中均有明顯提升[2-6]。但針對CA125 的報道中,不同分期病人CA125 的變化情況并不完全一致[7-8],這提示CA125 對EM 嚴重程度的作用可能受其它因素影響,本研究擬引入TNF-α等指標的交互作用,探討血清及腹腔液CA125 水平與EM 分期的相關性,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7 年1 月至2018 年5 月滎陽市中醫院接受治療的EM 病人89 例為EM 組,參考美國生育學會提出的修正EM 分期法(the revised 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 classification,r-AFS)將病人劃分為Ⅰ~Ⅳ期組,另納入同期健康體檢女性80例為非EM 組。EM 組年齡范圍為21~39 歲,年齡(28.71±3.15)歲;孕次范圍為1~4 次,孕次(1.97±0.53)次;病程范圍為1~10年,病程(4.82±1.85)年;單側盆腔病變41 例、雙側盆腔病變48 例;Ⅰ期11例、Ⅱ期23 例、Ⅲ期34 例、Ⅳ期21 例;體質量指數(BMI)(19.17±1.58)kg/m2;月經周期(29.19±5.28)d。非EM 組年齡范圍為20~38 歲,年齡(29.10±3.32)歲;孕次范圍為0~4 次,孕次(1.31±0.41)次;BMI(19.52±1.57)kg/m2;月經周期(28.80±6.21)d。兩組病人年齡、BMI、月經周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EM 病人納入標準: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為EM;原發EM病人;簽署知情同意書。非EM病人納入標準:同期于體檢科接受健康體檢,盆腔正常,各檢測指標無明顯異常;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EM 病人排除標準:腦、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者;免疫系統疾病者;術前3個月內應用激素類或免疫抑制劑治療者。非EM病人不另設排除標準。
1.3 檢測指標 EM 組均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前采集外周靜脈血5 mL,術中經穿刺針吸取子宮膀胱凹陷或子宮直腸凹陷處腹腔液5 mL;非EM組入組后采集外周靜脈血5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檢測VEGF、IL-6、TNF-α水平,其中VEGF、IL-6試劑盒購自武漢新啟迪,TNF-α試劑盒購自上海酶聯。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CA125水平,試劑盒購自廈門波生。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按x±s表示,多組間對比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檢驗(方差齊)或Tamhane T2檢驗(方差不齊)。各實驗室檢測指標間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 方法分析。CA125與r-AFS分期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CA125對鑒別r-AFS分期Ⅲ~Ⅳ期與Ⅰ~Ⅱ期的效能采用ROC曲線分析。CA125及CA125與其它檢測指標的交互作用與r-AFS分期的關系采用逐步進入的二分類logistics回歸分析檢驗,納入標準0.05,剔除標準0.10。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實驗室檢測指標對比 不同r-AFS 分期EM 病人及非EM 病人血清各檢測指標對比:血清CA125 水平對比,EM Ⅳ期>EM Ⅲ期組>EM Ⅱ期組、EM Ⅰ期組及非EM 組,且EM Ⅱ期組>非EM組,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組VEGF、IL-6、TNF-α等指標對比見表1。不同r-AFS分期EM病人腹腔液各檢測指標對比:腹腔液CA125 水平對比,EM Ⅳ期組>EM Ⅲ期組>EM Ⅱ期組、EM Ⅰ期組及非EM 組,上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組VEGF、IL-6、TNF-α等指標對比見表2。
表1 不同r-AFS分期EM病人及非EM病人各血清檢測指標對比/

表1 不同r-AFS分期EM病人及非EM病人各血清檢測指標對比/
注:與非EM組對比,aP<0.05;與EM Ⅰ期組對比,bP<0.05;與EM Ⅱ期組對比,cP<0.05;與EM Ⅲ期組對比,dP<0.05。EM為子宮內膜異位癥,CA125為糖類抗原125,VEGF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IL-6為白細胞介素-6,TNF-α為腫瘤壞死因子α
組別非EM組EM Ⅰ期組EM Ⅱ期組EM Ⅲ期組EM Ⅳ期組F值P值TNF-α/(ng/mL)0.96±0.21 1.07±0.34 1.32±0.36a 1.81±0.39abc 1.84±0.48abc 58.922 0.000例數80 11 23 34 21 CA125/(IU/mL)15.57±7.14 22.98±13.73 32.03±13.17a 74.97±17.52abc 109.50±36.18abcd 173.491 0.000 VEGF/(pg/mL)117.03±47.31 158.35±50.91a 206.11±39.27ab 259.88±49.83abc 319.23±48.02abcd 107.515 0.000 IL-6/(pg/mL)118.79±29.74 107.10±17.04 126.60±23.30 151.74±39.73abc 181.97±38.33abc 21.392 0.000
表2 不同r-AFS分期EM病人各腹腔液檢測指標對比/

表2 不同r-AFS分期EM病人各腹腔液檢測指標對比/
注:與EM Ⅰ期組對比,aP<0.05;與EM Ⅱ期組對比,bP<0.05;與EM Ⅲ期組對比,cP<0.05;EM 為子宮內膜異位癥,CA125 為糖類抗原125,VEGF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IL-6為白細胞介素-6,TNF-α為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ng/mL)1.00±0.28 1.28±0.32a 1.75±0.40ab 1.75±0.23ab 21.902 v0.000組別EM Ⅰ期組EM Ⅱ期組EM Ⅲ期組EM Ⅳ期組F值P值例數11 23 34 21 CA125/(IU/mL)24.08±12.47 28.34±12.71 79.35±16.34ab 111.40±42.22abc 57.843 0.000 VEGF/(pg/mL)153.52±55.76 205.41±44.86a 232.49±43.04a 330.73±45.61abc 45.255 0.000 IL-6/(ng/mL)116.73±17.15 125.40±29.81 150.04±28.48ab 178.32±25.04abc 19.110 0.000
2.2 EM 病人血清及腹腔液CA125 與其它指標相關分析 EM 病人血清CA125 與腹腔液CA125 呈高度正相關(r=0.868,P<0.001),見圖1;EM 病人血清CA125 與VEGF 呈 高 度 正 相 關(r≥0.800,P<0.001),血清CA125 與IL-6、TNF-α 呈中度正相關(0.400≤r<0.800,P<0.001),見表3;EM病人腹腔液CA125 與VEGF、IL-6 及TNF-α 均呈中度正相關(0.500≤r<0.800,P<0.001),見表4。

圖1 EM病人血清CA125與腹腔液CA125線性相關分析

表3 EM病人血清CA125與其它實驗室檢測指標相關性分析

表4 EM病人腹腔液CA125與其它實驗室檢測指標相關性分析
2.3 血清和腹腔液CA125 與EM 分期相關性分析 血清CA125 與EM 分期呈高度正相關(rs=0.841,P<0.001);腹腔液CA125 與EM 分期呈中度正相關(rs=0.799,P<0.001)。
2.4 血清和腹腔液CA125 對鑒別EM Ⅲ~Ⅳ期與Ⅰ~Ⅱ期病人效能 病人血清和腹腔液CA125 對鑒別EM Ⅲ~Ⅳ期與Ⅰ~Ⅱ期病人均有良好的效能,ROC曲線下面積分別0.978、0.980,見圖2。由于兩者呈高度正相關,考慮早期檢測便捷性,二分類logistic分析僅取血清CA125進行分析。

圖2 血清和腹腔液CA125鑒別EM Ⅲ~Ⅳ期與Ⅰ~Ⅱ期ROC曲線
2.5 血清CA125與TNF-α 的交互作用對EM 分期的影響分析 根據表4 結果,血清CA125 與VEGF、IL-6、TNF-α均呈一定程度的正相關性,存在多重共線性可能,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驗證后,在二分類logistics 回歸分析中排除VEGF 和IL-6。納入EM分期為因變量(Ⅲ~Ⅳ期=1,Ⅰ~Ⅱ期=0),納入血清CA125、TNF-α及兩者的交互作用變量(CA125×TNF-α)為自變量(均按連續變量賦值),另納入病人年齡(20~29 歲=0,30~39 歲=1)、BMI(≥中位值=1,<中位值=0)、孕次(≥中位值=1,<中位值=0)、月經周期(≥中位值=1,<中位值=0)、人工流產史(有=1,無=0)、自然流產史(有=1,無=0)為協變量,經二分類logistics 回歸分析顯示,CA125、TNF-α、CA125×TNF-α 仍是EM 高分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5。

表5 二分類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
EM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目前大量研究已證實EM 病人血清和腹腔液中CA125 明顯升高,并認為該指標有助于診斷EM:Chen等[9]報道顯示EM病人中血清CA125 陽性(≥35 U/mL)者68.4%,而健康人群僅26.7%;Socolov 等[10]對169 篇臨床報道進行總結分析,指出CA125 是鑒別診斷EM 及指導隨訪干預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EM Ⅱ期以上病人,其血清CA125水平明顯高于非EM病人,提示其對診斷EM 有一定作用,且隨著EM 分期的升高,血清及腹腔液CA125均呈一定程度的升高趨勢,提示其對評估EM 嚴重程度也可能有一定作用。EM 病人血清CA125水平升高,主要是因為內異病灶種植部位腹膜被損傷[11]:正常情況下,腹腔屏障只允許少量CA125進入血液循環,而腹膜損傷后,大量CA125進入血循環,使血清CA125 水平升高,且病情越嚴重,腹膜損傷越嚴重,因此高分期病人血清CA125水平更高。EM病人腹腔液CA125水平升高,則可能是因為:腹腔液是異位內膜生存的重要環境,而異位內膜分泌CA125的功能是正常內膜2~4倍[12],病灶種植及炎癥反應則會導致CA125釋放進入腹腔液。
上述結論同時提示,病人r-AFS分期越高,血清及腹腔液中CA125水平越高,但臨床實際中往往難以觀察到CA125嚴格按照上述趨勢變化:本研究中雖然能夠利用血清及腹腔液CA125 水平鑒別Ⅰ~Ⅱ期與Ⅲ~Ⅳ期病人,但EM Ⅱ期組血清及腹腔液CA125 水平均與Ⅰ期組接近,且EM Ⅰ期組血清CA125 水平與非EM 組接近;劉頌平等[13]報道顯示EM Ⅰ~Ⅱ期病人血清CA125 水平與非EM 病人接近;朱琳等[14]報道顯示EM Ⅰ~Ⅱ期病人血清CA125水平與Ⅲ~Ⅳ期病人接近。上述結果一方面可能與因為不同試劑盒對CA125檢測精度不一致,另一方面則可能與CA125特異性較低有關,已有報道證實CA125與心臟疾病、腫瘤等其它疾病的發生及發展有關[15-16]。但同時,這可能也提示CA125 對EM分期的影響,可能受到其它因素的協同影響。
基于此,本研究另納入其它與EM 發生及發展有關的因素,包括VEGF、IL-6和TNF-α[17-18],分析顯示,在血清和腹腔液中,CA125均與上述指標呈一定程度的正相關,尤其是與VEGF和IL-6相關性較強,且多元線性回歸顯示CA125與VEGF和IL-6存在較強的多重共線性,提示CA125 的變化可能直接受VEGF 和IL-6 變化的影響。而血清CA125 與TNF-α的共線性關系較弱,經logistics 回歸分析顯示兩者的交互作用也是EM 高分期的獨立危險因素,這提示CA125對EM分期的影響可能受到TNF-α的協同影響,這可能是造成不同研究[7-8,13-14]中,隨著病人者r-AFS 分期越高,病人血清或腹腔液CA125 變化趨勢不完全一致的原因之一。
綜上,血清和腹腔液CA125 均隨著EM 病人r-AFS 分期的升高而升高,兩者對鑒別Ⅲ~Ⅳ期與Ⅰ~Ⅱ期病人有較好的效能;血清CA125可能通過與TNF-α 協同作用,共同影響EM 的病情發展。但本研究樣本量有限,納入觀察指標較少,且欠缺病理機制性探討,因此仍難以反映CA125 與r-AFS 分期的內在關系,有待后續研究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