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春節,是闔家團圓、幸福安寧的時刻。出人意料的是,2020年的開始,是一個讓人至今想來,仍覺得內心發冷的時段。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令我們猝不及防。
但是,也是在這場疫情中,各行各業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像暗夜里的星星,竭力發散著自己的光亮。他們是身處一線,如同在刀鋒上行走的醫護人員;是沒有休息日,沒日沒夜排查的公安干警和基層工作者;是在運輸大動脈上默默“逆行”的卡車司機;也是宅在家中工作和學習的你我……
想一想,在并不遙遠的未來,初初最親愛的讀者們,都會長大成人。10年后,20年后,大家又會長成什么樣的大人呢?讓我們銘記這段歷史,記住這些最耀眼的星;也愿大家用善良和智慧,為世界帶來好的變化。
鐘南山:敢醫敢言,醫者仁心
面對突然增加的患者和外擴的疫情,很多人感到疑慮不安。此刻,人們需要一位敢于直言的醫學權威來“一錘定音”。而一位84歲老人,如同定海神針,幾次露面,給慌亂中的人們帶來鎮定和希望。
白巖松在央視的新聞直播中連線鐘南山。兩鬢染霜、目光堅定的鐘南山說了實話,“肯定人傳人”。他還在采訪中提醒所有人盡量不要去武漢。人們那時還不知道,他自己已經在1月18日晚去過武漢,了解疫情。直到一張他坐在去武漢的高鐵餐車上睡著的照片流傳出來,人們再一次紅了眼眶,為這位84歲的老院士而動容。他用連日奔走,給人們傳遞士氣和信心;而人們對鐘南山無條件的信任,也源于17年前那場在國人心里留下深刻傷痕的“非典”疫情。當年,頂住層層壓力說出真相、挽救無數性命的醫者,就包括鐘南山。
“敢醫敢言”令鐘南山的名字成為一種符號。在一篇自述中,鐘南山曾寫下這些話語:“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病人的生命。”“我最推崇講真話。真話不一定都是對的,假話不一定都是錯的。講真話,它的可貴之處,不是在于它的對與錯,而在于是發自內心的。”
這些品質也源于家庭的影響。父親鐘世藩是有名的兒科專家,也是著名的病毒學家。鐘南山小時候,家里常常擠滿了抱著孩子來找父親看病的家長。父親從醫院下班后,回家也繼續看病。從小耳濡目染的鐘南山在心里種下了學醫的種子。鐘南山曾在采訪中說,小時候,父親就告誡他講實話、講真話,這是父親的態度,也是自己的追求。
韓紅:做慈善,我是認真的
疫情初期,武漢乃至整個湖北的物資都極其緊缺。其他地區的人們想捐錢、捐物資,又不知如何安頓這份心意。最終,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北京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而韓紅也擔起了人們的信任,以非常認真、專業的態度,交上了做慈善的滿意答卷。
首先,基金會辦事速度快,效率高。基金會一邊募集錢款,一邊采購物資,并一路運輸直達武漢各大醫院。1月24日除夕夜,第一批捐助物資就已經發出,在1月25日晚上抵達武漢同濟醫院,這也是當地第一批收到的醫院物資。此后,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物資分批抵達不同醫院。其次,基金會對款項的處理過程公開透明。基金會幾乎每天都會播報收到善款的情況,捐助人的信息,物資采購和運輸分配情況,盡量在第一時間公開透明地告知所有人;韓紅本人也在微博上不斷發布救助信息和進度,讓所有人都看得見。
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就會發現,如今的韓紅不僅想在舞臺上歌唱,“死在公益的路上”成了她的另一大夢想。父親早逝、母親改嫁的韓紅自幼跟隨奶奶長大。當最親近的奶奶因病離世后,早已成名的韓紅在備感孤獨之余,慢慢意識到,“如今這世上已經沒有人愛我,那我去愛別人便好”。自那之后,慈善成為韓紅與生命和解的一種方式。時至今日,韓紅已經收養了280余名孤兒,直接或間接資助的孩子更是不計其數。從2011年起,韓紅便發起“百人援助”系列公益活動。迄今為止,韓紅已帶領幾百人的團隊為陜西、內蒙古、新疆、青海等地送去公益醫療服務,直接受益群眾達上萬人次。
她將過往人生的大半時光都獻給了音樂與慈善事業。音樂治愈她的童年,慈善則告慰她的中年。
汪勇:與一線醫護人員的“生死之交”
汪勇,生長于武漢,是一名普通的“80后”快遞小哥。每天一睜眼就投入送快遞戰斗的他,像一個上了發條的“陀螺”。直到大年三十晚上,汪勇的人生軌跡發生了變化。
那晚,出于好奇,他進了一個志愿者建立的微信群——湖北武漢金銀潭區域醫護人員需求群。一開始,汪勇只是抱著看一看的心態進群的,直到他看見群里有一個醫護人員在不停地發求助,卻沒有人應答。糾結了許久,汪勇下定決心要去接那個大年初一早上6點從醫院下夜班的求助者。對自己家人說了“善意的謊言”后,汪勇去接了求助的護士。內心很害怕的汪勇雖然“雙腿抖個不停”,還是決定繼續接送其他醫護人員。
這一發就不可收拾。汪勇開始招募志愿者一起接送醫護人員,還漸漸拓展“業務”:從調配醫療物品,保障醫護人員日常出行,協調1.5萬份盒飯,再到給醫護人員修眼鏡、買拖鞋……一個月時間,汪勇成了醫護人員的“大管家”。
在彼此的支持中,汪勇和一線醫護人員之間積下了最真的情誼。公司調配給他60件防護服,他只穿了一件便再也舍不得穿,悉數捐給了武鋼醫院,因為“前線醫生防護服破了用透明膠粘,我比他們安全得多”;醫生將原本應該戴4個小時的口罩戴上6個小時,為的是每兩次“摳”出來一個給他。
從送第一個護士回家,到成為醫護人員的“大管家”,汪勇說:“我所有的資源就是一輛車,但我用自己串出了一張網。如果說成績,這是隊友們齊心協力的結果。我就是一個‘組局的人,而‘局里的每一個人都是拿命在扛。在這場疫情中,每一個付出的人都是英雄。”
(雨勻音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