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利瑛
自教育部實施“內地與香港教師交流及協作計劃”以來,內地多批優秀教師及教研員前往香港特別行政區,在指定的學校參與香港教育及課程的改革,與香港教師進行交流、研究及協作教學,舉辦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編訂有關教學參考資料冊,促進教學資源分享。為進一步了解香港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情況,時任香港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女士(以下稱“秘書長”)曾多次與內地數學組交流教師(以下稱“交流教師”)就香港教育、教材文本、課堂教學、教師培訓等方面進行交談。
香港教育:中西結合,目標多元
秘書長:香港的教育怎樣?
交流教師:“全人教育”思想是香港學校教育思想的主流。在其指導下,大多數學校提出了德、智、體、群、美的培養目標。香港中小學按管理角度和經費來源,主要分為私立學校、公立學校、津貼學校和直資學校4類,不同的學校對學生培養目標又有不同的詮釋,辦學目標求同存異、豐富多元。但不論是辦學目標的提出,還是學校課程設置、環境布置、活動安排,都處處體現了“以兒童為中心,以學生為本位”的教育理念,努力促進學生全面、個性發展。
交流教師:香港的小學數學教育既有東方傳統的重視知識體系架構、重視基礎知識學習、重視教師作用的特點,同時也有西方教育重視學生自主探究、強調合作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尊重個性發展的特點。
香港數學教材:特點明顯,版本多樣
秘書長:香港數學教材的情況怎么樣?
交流教師:香港數學教材是多元化的。課本版本很多,基本是16開本,繁體字。紙質很好,色彩鮮艷,圖文并茂。每個年級4冊,上、下學期各2冊,一至六年級共24冊。內容包括“數”“圖形與空間”“度量”“數據處理”和“代數”五個學習范疇。每課備有適當的課堂和家課練習,鞏固學生在該課所學的知識。為適應學生能力上的個別差異,課本一般都編有“挑戰站”或“解決難題”等篇幅,在每一個單元完結處,還提供“小發現”“小總結”“小檔案”等作為該單元的概括性溫習,以方便學生自行溫習之用。
交流教師:香港每一套數學教材的編寫,都依據《數學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教材的編寫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注重加強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動態或靜態的活動中獲取數學概念、知識或技能。二是密切聯系生活,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能夠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三是重視解難策略,學生課本中設有“解難策略”,幫助學生掌握解題要點。教師手冊也設有“解難策略”的詳盡分析,并介紹了七種適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的解難策略,即分析與綜合、簡化與分拆、假設與驗證、枚舉與試誤、尋找模型與發現規律、繪圖顯示問題細節和列表顯示條件及關系。四是關注知識應用,香港教材各冊都有把新知識進行應用的特別篇幅,以拓展學生的視野。
交流教師:香港的教學資源豐富多彩,不僅教材的版本多,教材配套的教具和學具也非常完備,包括課件及教師用書,都能有效地協助學生學習數學。
秘書長:香港的教師用書編得怎樣?
交流教師:香港的教師用書雖然看上去內容很豐富,但內容都過于簡單。內地北師大版的教師用書在編排上,課本內容寫在左邊,教學批注寫在右邊。人教版的教師用書具體、詳細,分析入微。
秘書長:香港數學教材有沒有要改進的地方?
交流教師:教材上可改進的地方不少。比如,香港小學教材對百分數的定義是“分母是100的分數”,這是有爭議的。如“■米”就不是百分數,也不可以用百分數表示。香港教材上有“百分之45”(規范的寫法是百分之四十五或45%)、有分數式百分數“■%”(規范寫法是8.6%)等等。
交流教師:香港教材聯系生活、圖文并茂。不過,教材在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上還是有欠缺的。例如,我們到超市去買米,一般都是5千克、10千克整袋裝,鹽也是500克、1000克整袋裝。而在香港教材上,在“帶分數乘法”的內容中出現了“買一袋五又三分之二公斤的大米”,其實超市里沒有這樣的重量包裝。
香港教學:關注過程,較少訓練
秘書長:能不能談談香港小學課堂教學的情況?
交流教師:香港的課堂教學彈性大。課堂關注過程學習、關注個體差異,分層教學做得好。應用題教學注重解難策略,計算教學重視算理算法,度量教學重視實踐體驗,結論則較少給出。如在數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香港教師會教學先通分,變成同分母分數,然后再進行相加減,但總結時較少提及此為“轉化”的數學思想。
交流教師:香港數學教師較少提“訓練”二字。其實“訓練”與“機械訓練”是不同的。反復的無意義的訓練才是不好的。香港有些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好,就是因為沒有訓練。其實,任何事情都有“度”,(訓練)過了不行,但沒有(訓練)也不行。
教師培訓:工作繁忙,時間很緊
秘書長:可以談談教師培訓方面的情況嗎?
交流教師:香港在職教師普遍學歷高,但他們工作量太大,一般小學數學教師每天要上五至六節課,數學老師不僅教數學,而且還要教英語、中文等其他主課,更要兼任學校的其他工作,與外界的交流機會不多,參加培訓的機會也不多。
交流教師:教師的學歷高,“知識”有了,但如何“教知識”也很重要。教師要有“教”的方法,“教”的藝術。內地教師重視對課程標準的解讀,重視把教學思想、理念落實到日常教學行動中,內地的教師累在“備課”。而香港許多學校都采取集體備課的形式,每人負責部分單元的備課,由一位教師主講,其他教師補充,在交流改進的基礎上,主備課人再完善教案和課件,并存放到學校的資源庫,供其他同行使用,所以香港教師累在“上課”。
香港教育與內地教育各有所長,內地的做法不一定都要與香港求同,我們可以在保持自己優勢項目的同時,與香港教育同行多交流,共享教育改革創新的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