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華
2019年10月26日下午,來自浙江省嘉興市的朱德江老師,在第七屆“新課堂·新教師”海峽兩岸基礎教育交流研討活動中,執教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圖形的旋轉”一課,圍繞著“圖形的旋轉”要學什么,其本質是什么,如何讓學生體會本質特征;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設計恰當的問題或學習任務,讓學生的“學”真實發生;如何讓學生在表達與思辨中,激發深度思維,形成“深究型對話”等內容進行教學。本文從幫助學生自主建構、激發學生深度思考、提供學生認知支持這三個方面,對朱德江老師執教的“圖形的旋轉”一課進行賞析。
一、設計合理學習路徑,幫助學生自主建構
環節一,朱老師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幾種不同的物品(鐘面、旋轉的風車、風力發電機、停車桿),讓學生仔細觀察,并問學生看到了什么樣的運動信息,都有什么現象。學生很自然地說出了“旋轉”,從而喚醒了他們有關旋轉的學習經驗。
環節二,朱老師進一步追問:“什么是旋轉呢?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學生交流時,分別從順時針、逆時針、圍繞一點等方面描述上述圖形運動現象。朱老師提出:“可以從哪些角度把旋轉說清晰、準確呢?”通過小組討論,學生逐步完善描述要素,分別表述了:時針旋轉是繞一個定點,順時針方向,旋轉120°;車桿旋轉是繞一個定點,逆時針方向,旋轉90°。接著,朱老師通過“動手轉一轉手中的筆”這一活動,要求學生拿出手上的鉛筆,根據上面的描述,邊說邊演示:繞筆端的點,逆時針旋轉90°;繞紙張右下角的點,順時針旋轉90°。讓學生動手感受旋轉,體會旋轉的三要素。學生體驗、感悟并提煉了圖形旋轉的三要素(旋轉中心、旋轉方向、旋轉角度)。
環節三,朱老師歸納:像轉桿、鉛筆、時針這些物體的旋轉,數學上都可以看成線段的旋轉。提出問題:“圖形的旋轉,你們已經會看、會說、會做了,會畫嗎?”設置“畫一畫,想一想”的活動探究環節,任務1:畫出線段AB繞點B順時針旋轉90°后的線段;任務2:畫出線段AB旋轉90°后的線段。教師收集并展示學生的作品資源,交流和分享各自觀點。特別是任務2,教師僅作為組織者,通過“你們同意他的畫法嗎?同意他的觀點嗎?三要素都對了嗎?”三個問題引導學生交流不同的想法,豐富的學生素材資源,智慧的碰撞及思維火花不斷地閃現,更是把課堂推向了高潮,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旋轉的理解,真實、深入、自然。
環節四,朱老師讓學生利用平板電腦中的課件,體驗三角形繞一個頂點旋轉,結合線段和三角形的旋轉過程及結果思考:圖形的旋轉前后,什么變,什么不變。進一步理解圖形旋轉的特征。
環節五,朱老師讓學生聯系體育課中的旋轉,具體認知和對比生活中的旋轉與圖形的旋轉的差別。
這樣,從觀察感知,喚醒學生的學習經驗,到用語言描述鐘面和車桿的旋轉,嘗試描述、逐步完善,體驗感悟圖形的旋轉要素,再到深化對圖形的旋轉三要素的認識,體會圖形旋轉的特征,最后聯系體育課中的旋轉,在對比中具體認知。朱老師設計了合理的學習路徑,逐步幫助學生自主建構了旋轉的特征。
二、精心設計引領問題,激發學生深度思考
“大問題”能激發學生探究的內驅力,激發學生形成深層次思考的意識。基于“大問題”設計的課堂教學,能讓學生主動汲取知識,而并非被動地、零散地、局限地接受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究、系統掌握知識,并能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大問題”設計,能實現教學過程的推進和學生認知的提升,促進學生成長。深度思考是深度學習發生的關鍵,表現在學生能圍繞學習內容深入思考、對話,積極表達與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能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和發表自己的觀點,能善于思考(反思),敢于質疑,學習中有發現、頓悟、重構等,課堂上會產生精彩觀點或獨到見解。在本課教學環節中,朱老師通過精心設計大問題、核心問題,以問題導引學生的學習,經歷“有過程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
在環節二的學習中,朱老師問:“什么是旋轉呢?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幾位學生從順時針、逆時針、圍繞一個點等方面分別表述上述圖形運動現象的特征。此時,旋轉的三個要素是幾個不同學生的“點狀思維”的結果,是由幾個學生的結果“湊”出來的,而對圖形的旋轉三要素的理解過程,必須讓所有學生經歷和體驗,幾個學生個體“點狀思維”不能替代全體學生的“全面思維”,所以在環節二中,朱老師提出了第一個大問題:“可以從哪些角度把旋轉說清晰、準確呢?”讓學生整體思考,嘗試完整地表述圖形旋轉現象,來體驗和感悟圖形的旋轉三要素,并學會用圖形旋轉的三要素來準確表述上述旋轉現象。在環節三的學習中,朱老師讓學生畫線段AB旋轉后得到的圖形。在學生動手嘗試,同桌交流,并結合圖形的旋轉三要素表述之后,朱老師收集學生典型作品展示,提出第二個大問題:“你認為哪個展示的作品是正確的?說一說你的觀點。”在前期充分感悟的基礎上,通過辨析,學生自然而然地將剛才直觀的操作經驗提升為知識經驗。在對任務2中呈現的不同學生作品再次追問:“為什么任務2會有那么多答案?”啟發學生再一次深度思考。學生通過觀察很快發現:“旋轉的方向和度數相同,所繞的點不同,旋轉后和圖像也不一樣。”這樣,學生對于圖形的旋轉中涉及的旋轉中心、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三要素的深度理解水到渠成。
環節四中,在學生知道線段旋轉的基本特征后,讓學生將課件中的三角形ABC繞點B逆時針旋轉90°。學生嘗試獨立完成操作,朱老師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分辨對錯,并與線段的旋轉作比較。多個層次的序列化對比交流,使學生對“怎樣才能正確地把方格紙上的三角形繞點B逆時針旋轉90°”的思維認識逐步提升。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學生畫圖經驗逐步完善。此時,朱老師進一步提出第三個大問題(核心問題):“結合線段和三角形的旋轉過程,想一想,圖形旋轉前后,什么變,什么不變?”讓學生跳出局部的觀察,整體深度思考旋轉前后整個圖形方向位置變了,形狀(邊的長短、周長、面積等)不變,進一步理解了旋轉內涵。
在具有開放性、探索性、挑戰性的大問題引領下,課堂生成精彩,學生思維深入,學習真正發生。
三、適時安排助學環節,提供學生認知支持
朱德江老師通過大問題、核心問題引領,設計合理的學習路徑,幫助學生理解圖形特征,并學會用語言描述。除呈現每一個學生的探究活動外,很少使用課件來演示操作過程。絕大部分的學習活動,都是在實物展臺上呈現。正如朱德江老師在課后說的,沒有電子白板、電腦,他依然可以上課,但如果沒有實物展臺,他真不知道該如何去上好一節課。因為實物展臺上呈現的素材,正是源于學生,源于學生真實的課堂呈現。朱老師通過有意識地捕捉學生的典型素材,呈現他們的作品,讓他們表述自己的研究思考過程,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形成表象,在語言表述中改造了表象,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這是朱老師對“圖形的旋轉”教育價值的理解與思考。當課堂進入環節三,開展“畫一畫,想一想”活動時,朱老師要求學生完成活動探究任務。在任務1中,朱老師收集學生不同的旋轉結果,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旋轉點為A;旋轉點為B,但逆時針方向旋轉90°)。在任務2中,因為沒有確定旋轉點,學生呈現出更多不同的結果,但他們對于任務2的完成情況非常的自信,覺得自己都是按操作要求畫出的。學生反饋的結果不一樣,讓他們心存疑慮。在該環節學習中,朱老師一反常態,展示一個事先在平板電腦上用幾何畫板做好的課件,讓反饋不同結果的學生上臺玩一玩、試一試,根據圖形的旋轉三要素,邊說邊操作,其他學生認真觀察。一方面增加了課堂實踐探究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在任務1中,通過規范、動態的操作,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感悟圖形旋轉的三要素。在任務2中,朱老師讓學生在平板電腦上操作演示,基于三要素來說一說自己是怎么得到結果的。同時追問:“從不一樣的旋轉定點,還可以得到這樣的結果嗎?”通過直觀、規范的操作演示,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充分體驗,深刻理解圖形的旋轉三要素,借助多媒體,化“靜”為“動”,展示旋轉的全過程,使旋轉的表象在學生的頭腦中形象、生動地建立起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適時安排的助學環節,為學生認知提供了支持。
在朱老師執教的這一節課中,他緊密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圍繞旋轉展開了一系列教學活動,將觀察、操作、想象、思辨蘊涵其中,使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掌握了旋轉的本質及方法,感受到旋轉的魅力與神奇,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回歸生活的應用價值,從而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教師進修學校?搖?搖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