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耀輝
校園文化是指一所學校經過長期發展積淀而達成共識的價值體系,對全體師生員工的人生觀、價值觀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凝聚人心、展示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一種有效方式,是學校發展的靈魂。如果能夠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校園文化,將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起到深遠的影響。
一、挖掘學科內涵,滲透校園文化元素
把校園文化化整為零式地滲透到各個學科教學當中,讓學生時時感受到校園文化的意義和魅力。
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校園文化中的各種道德因素,舉例性地教,持之以恒地教,學生在感到親切、自然的同時,還會把個人道德的內需,逐步轉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學校擁有文化長廊、大師作品展覽廳、師生書畫展示廳等,如果能夠有機地把這些素材引入課堂教學中,就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扎實、嚴格、系統的校園文化教育,給人生注入堅實、長足的成長基礎和動力。例如,學校文化長廊的相關名言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箴言警句,具有極大的教育和啟迪意義。在教學習作“我最喜歡的一句名言”時,就可以把這些資源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加深對名句的理解,從而讓名言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同時也讓學生的作文更加言之有物。又如,上介紹一件藝術品的作文課時,很多學生對藝術品的印象十分模糊,大師作品展覽廳就成了很好的資源,這些作品或是名人塑像,或是富有地域風情的藝術品,讓這些資源進入課堂,一是能夠讓學生加深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向名人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二是能有效降低習作的難度,使學生對藝術品有形象認識。另外,在落實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時,要有長遠目標,把一至六年級的所有古詩詞內容,編排成校本誦讀系列,讓學生在誦讀、感悟、賞析中體驗中華經典的美,感受校園文化的親切,從而化有形文字為無形的教育力量,真正讓語文與生活、語文與校園文化形成一個整體,讓語文走向生活,也讓生活走進語文。
又如音樂學科在歌曲《桃李競香百花艷》一課教學時,教師挖掘校園文化資源,結合閩南歌曲的特點,突出腰鼓節奏,把陶瓷文化的介紹與歌曲的演唱注入音樂課教學中。這樣,既讓學生學會了歌曲,又感受了地方音樂風格,還了解了當地音樂文化,把民樂教學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提高了教學效率。
各學科教師猶如生活中的油鹽醬醋,能對學生的學習,乃至校園文化產生無可比擬的影響,要深入把握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靈活精準地選擇適合學生消化、吸收的校園文化融入教學內容。依托校本資源,把校園文化整合成符合學生需要、適合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的教育資源,挖掘出各種教育方式和渠道,以多種形式呈現于課堂,多方位地滲透到各個學科教學中,真正體現校園文化元素的無所不在。
二、整合學科內容,滲透校園文化價值
1. 開發校園俱樂部課程。學校關注每一個學生的不同需求,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我們把培養每個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作為學生成長的前提,每周三下午第二、三節課開展豐富多彩的俱樂部活動。俱樂部課程涵蓋藝術、體育、科技等方面,藝術類有:泥塑、國畫、合唱、舞蹈、古箏、吉他、葫蘆絲、腰(號)鼓、書法(硬筆、軟筆)和追夢小樂隊;活動類:花樣跳繩、田徑、籃(排、乒乓)球,象(圍)棋等十七個俱樂部。還有學校規定的趣味數學、經典誦讀、英語口語、作文(一、二年級口語交際)等必選俱樂部菜單。學生可結合自己的特長,選擇最切合的俱樂部申報一至三項。學校再按照學生自選與年段、學校調劑相結合的原則,將部分學生重組,配備有專長的學校、年段俱樂部輔導教師,實現“俱樂部活動”的長效機制。
2. 國家課程校本化。學校在國家課程基礎上,結合原有“一條繩,一支筆”校本課程,優化課程結構,從習慣(八好習慣,成就人生)、能力(思維力,創造力,溝通力,協作力)、健康(健體,健心)等幾個方面拓展國家課程的外延,豐富校本課程的結構。例如,根據政策、時間、事件、節日等因素,創新活動形式和內容,將城市文化和學校文化相互交融,開展以“致真文化”為主題,以“經緯”為構造的常規性活動。經線逐級而上開展“年度性活動”,如一年級“新生入學禮”,四年級“十歲成長禮”,六年級“畢業感恩禮”,等等;緯線則貫穿全學年,四季花開,活動繽紛,開展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藝術節等活動。兩條線系統性構筑學生活動文化,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能力,在活動中獲得成長。
學校在原有的評價基礎上,結合致真課程文化與活動文化,創設“致真成長手冊”系統性評價機制。這本手冊從學生入學陪伴到其畢業,內容除了包括原有的基礎學科成績之外,還增設致真校本課程及日常活動的評價內容,跳出原有的單一性評價機制,設立“行善之星”“閱讀之星”“運動之星”“書法之星”“跳繩之王”等激勵機制,讓學生獲得更多被認同的機會,以此激勵他們健康成長。
三、開辟教研新模式,滲透校園文化情操
我校是片區管理的龍頭校,長期堅持充分發揮省級示范小學的引領、示范作用,開展校際教研、支教、跟班教學、同校同課、同課異構等活動,積極培養教師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拼搏精神。
我們緊緊圍繞“學科教學中滲透致真文化的研究”課題倡導的教學模式,以“致真”理念為導向,以提高教學效率為目標,從學生認知規律出發,探索在“學科教學中滲透致真文化的研究”文化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新模式,重視學習力、思考力、創新力的培養等方面的專題研究與探討;利用教研沙龍、集體備課、校際教研等形式,引領更多的教師共同參與其中,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疑惑。同時,在“研究—培訓—實施”一體化的研究與實踐過程中,讓參與教師不但能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也能提升個人品德品質,增強腳踏實地的科學研究態度,不畏艱難的堅強意志,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開拓創新的精神和對事業執著的優秀品質。
1. 組建學習共同體,帶動專業成長。以“團隊協作,共同成長”為宗旨,學校結合實際情況設立“致真名師9+1成長共同體”,通過“學校大講壇”“教師品牌日”“名師模仿秀”“團隊展示周”等載體,倡導探究學習,建構高效課堂;通過組織教師教材分析、跟蹤聽課、課堂教學比賽、建立專項“真課程”等培訓檔案,促進教師對“真”的深入探索。
2. 建設校本課程開發小組,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各學科教師融入到校本課程開發小組中,結合學科的特性和培育學生成長的角度,挖掘學科資源、豐富校本課程建設的同時,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劉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