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



【編者按】數學模型,是指用數學所創造出來的概念、原理、方法,來理解、描述和解決現實世界中的一類問題。幫助學生建構數學模型,在實踐中應用數學模型解決問題,進而培養模型思想提升數學素養,是教師在教學中的關鍵任務。但在實際教學中,只重結論與應用,忽視學生在模型建構中的真實體驗,弱化模型思想的培養等問題時有發生。本期話題圍繞“重視模型建構過程,強化模型思想培養”展開。
何為“數學模型”?目前尚無公認的定義。按廣義解釋,一切數學概念、數學理論體系,各種數學公式、各種方程式以及由公式系列構成的算法系統等,都可稱之為數學模型。按狹義解釋,只有那些反映特定問題或特定具體事物系統的數學關系結構,才叫數學模型。這也正是當今應用數學中數學模型的原意。
從歷史角度看,有了數的概念,就有了數學模型。例如,原始人“結繩”計數,本質上就是對數學模型的運用。在數學發展的漫長過程中,從源于丈量土地所建立的幾何學,到為解決力學、天文學問題而誕生的微積分,都可以說是數學模型。“建模”是數學發展最初的原動力。當然,作為一門思維科學,數學的發展不僅僅止于模型的建構。
對小學生而言,不必細究數學模型的廣義與狹義之分,關鍵是在日常的學習中,在平時的問題解決中,要逐步養成模型意識,慢慢地形成模型思想,這才是數學學習之要義,也是教師教學中的關鍵任務。
關于模型思想,《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的闡述是:“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基本途徑。建立和求解模型的過程包括: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求出結果并討論結果的意義。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意識。
這里對數學建模的刻畫,刪繁就簡,突出了三個主要環節,即讓學生經歷“問題抽象→建立模型→解釋應用”的全過程。同時,也間接表明了這里采納的是數學模型的狹義解釋。顯然,從操作層面,《課程標準》中已明確指出了模型建構的具體方法,三個環節缺一不可,尤其是前面兩個環節,更不能缺少。學生如果缺少了在模型建構中的真實體驗,就不太可能有效地形成模型思想。上述數學建模的三個主要環節,恰似“整條魚”。“問題抽象”和“建立模型”相當于魚頭和魚身,“解釋應用”處于魚尾的位置。試想,只有魚尾,沒有了魚頭和魚身,這條魚何來生命?怎么可能有力量?
對于雞兔同籠問題,大家再熟悉不過,許多教師都有精彩的教學演繹。現在我們從模型建構的視角來分析,究竟怎樣的教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教學。
雞兔同籠問題:在一個籠子里,有雞和兔子,從上面數,頭有35個,從下面數,腳有94只,請問雞和兔子各有幾只?
這個問題最早出現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孫子算經》,書中給了一個不太好理解的算法。具體如下:(1)將所有動物的腳數除以2,也就是94÷2=47。每只雞有一對腳,兔子有兩對腳。(2)假設所有的動物都是雞,就應該有35對腳,但事實上有47對腳。(3)如果將一只雞換成一只兔子,用47-35=12,說明需要有12只雞被換成兔子,這就是兔子的數目。(4)知道了兔子的數目,也就知道了雞的數目。
現實的教學中,教師們的方法要比《孫子算經》中的方法好理解,且更加“機妙”。比如:假設所有的動物同時舉起兩只腳,那么由于有35個頭,所以一共舉起了70只腳。由于雞只有兩只腳,那么多出來的94-70=24只腳,全屬于兔子,所以兔子一共有12只,剩下的都是雞。
還有的教師方法和上述方法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假設雞用兩只翅膀撐地,相當于有了4只腳,一共有35×4=140只腳,那么多出來的140-94=46只腳,全屬于雞,每只雞多算了2只腳,所以雞有23只。
上述《孫子算經》的方法,不缺巧妙性,但不太直觀,或者說不具備結構性。不具備結構性的結果,就是沒有通用性,無法讓人舉一反三,因為這個方法只針對這個特定的問題有效。若把問題改一下:假如若干輛三輪車和汽車(四輪),一共有20輛車,有65個輪子,請問汽車和三輪車各有多少輛?這個問題就無法用上面的方法解決,無論先把車輛的輪子除以3,或者除以4,都不可以,因為65既不能被3整除,也不能被4整除。“舉腳”和“撐地”兩種巧妙的方法似乎也不太適用。
這道題在古代就沒法解了,中國古代有不少數學著作流傳下來,里面解決了不少問題,但是中國的這些數學論著有一個缺陷,就是它們給出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解法,而不是一套系統的方法(或者說模型)。
今天小學里教的方法在通用性方面要比古代的方法好了不少。通常學校里會這么教:(1)假設籠子里全是雞,那么應該有35×2=70只腳。(2)但是現在有了94只腳,多出24只,就應該是由4只腳的兔子造成的。(3)如果我們用一只兔子替換一只雞,就會多出兩只腳,那么,替換24只腳需要多少只兔子呢?(4)24÷2=12,于是就有12只兔子,剩下的就是雞。這個方法可以直接解決上面汽車和三輪車的問題。
今天在學校里,如果遇上一個好老師能把雞兔同籠問題講透,學生是能做出汽車和三輪車問題的。當然會有一些同學不會做,因為他們只是記住了雞兔同籠算法,不會應用到其他問題上。這些學生要考高分,只好多做題,把三輪車的題目做一遍,再把其他相似的題目也做了,于是就很辛苦。但是即使能夠靈活運用雞兔同籠的解法,大部分人也還是不能解決所有這類問題,比如再出一道題還是做不出來:紅皮雞蛋5元3個,白皮雞蛋3元2個,小明花了19元,買了12個雞蛋,問紅皮和白皮雞蛋各有幾個?這個問題其實是雞兔同籠問題的變式,但是上面改進的雞兔同籠的解法也不管用。那么能不能針對所有這些問題,提供一個尋找答案的思路呢?或者說搭建出結構化的模型呢?
美國人的教法很有趣,在小學里他們不教學生那些需要技巧的解法。對于雞兔同籠問題,就是列表的笨方法。比如,在第一個例子中,他們先讓學生明白,兔子的數量不能超過94÷4=24只,然后就列一張表,從24只開始往下試驗,看看腳的數量有多少。(表1)
吳軍先生說,當時看了他們的教科書,就想美國人真笨,果然數學學不好。但是,發現他們再做其他相似的問題時,就可以從上述過程中受到啟發,比如前面的雞蛋問題,美國人也是列表。(表2)
事實上,只要是有整數解的各種二元一次方程的問題,都可以用列表這種笨方法解決。也就是說,美國小學的做法實際上是交給了學生一個很笨的,但是很通用的工具。這樣,能解決一個就能解決很多,雖然辦法很笨,很花時間,但總不至于讓學生們無從下手。至于那些解題技巧,他們很少在小學里教,省得大家學不會,有挫敗感。上述笨方法的另一個好處是,學生在列表的過程中,感受到數據變化的趨勢,慢慢地就會知道大約從多少開始試驗,而不是永遠從零開始。相比之下,中國學校里教的那些聰明辦法,常常和具體問題有關,除非是悟性很好的學生,普通學生并不容易舉一反三,因此家長總是責怪孩子笨。
在這一類問題中如果數據很大,列表或者畫圖就不現實了。這時,教師會告訴學生,別著急,到了中學(或者小學高年級),學了解方程自然就會了。
很多人在離開了學校之后,除非輔導孩子,可能一輩子不會用到解方程了,以至于質疑為什么要在中小學里學習它。因為他們并不知道,方程是現實世界中,刻畫相等關系的最美麗的模型,是一個強大的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它可以讓我們腦子里很多想不清楚的數學問題變得富有結構性,從而變得直觀簡單。
還是以上面的雞兔同籠問題為例,我們只要假設雞有x只,那么兔子就有(35-x)只,于是就有方程2x+(35-x)×4=94。或者列兩個方程,假設雞有x只,兔子有y只,就有方程組x+y=352x+4y=94。對于汽車和三輪車的問題,相應的方程是3x+(20-x)×4=65,或者x+y=203x+4y=65。
對于雞蛋的問題,我們可以稍微轉換一下條件:紅皮雞蛋5元3個,也就是每個■元;白皮雞蛋3元2個,也就是每個■元。設紅皮雞蛋x個,則白皮雞蛋為(12-x)個。于是就有方程■x+■(12-x)=19。我們也可以把問題稍微變一下,也是一樣的解法。原題改為:紅皮雞蛋3個一盒5元,白皮雞蛋2個一盒3元,一共花了19元買了12個雞蛋,問紅皮雞蛋和白皮雞蛋各有幾盒?
假設紅皮雞蛋x盒,白皮雞蛋y盒,就有下面兩個方程:3x+2y=125x+3y=19,x和y分別是2和3,于是我們就知道兩盒紅皮雞蛋有6個,白皮雞蛋三盒也是6個。
上述三個(組)方程,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講,解出來總是不難的。如果不教會他們建立方程這個模型,掌握這個工具,讓他們苦思冥想,這幾個問題還真有點燒腦筋。從這三個例子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方程是一種數學模型,是一種解題工具。這種工具有一整套合乎邏輯的解法,只要通過一個問題掌握這個解法,就能把成千上萬的問題解決掉。這才是學習數學的正道,而不是去做更多的題。
綜上,關于雞兔同籠類問題的教學,比較理想的教學方式可以這么統計下:(1)不排斥上述若干特殊性解法的巧妙性及部分通用性(比如雞兔情境不變,只變相關數據),但要出示上述三輪車與汽車的變式題,讓學生自悟到特殊性解法的局限性。(2)不否認假設都是雞(兔)的“通法”,但要讓學生意識到,這樣的通法僅是“局部有效”,面對上述雞蛋類變式問題,又顯得束手無策。(3)重點做好三件事——①讓學生經歷從具體實際問題中抽象出純數學問題。上述雞兔同籠問題的實質就是,在■+▲=35,且■×2+▲×4=94的前提下,求■和▲各等于多少的問題。②讓學生充分體驗“列表法”看似麻煩、其實有效的好處,感受數據變化的趨勢,體會列表模型的通用價值。③讓學生自己感受列表法的瑕疵,產生需要更高級工具(模型)的欲望,適時引出方程,讓學生充分體驗方程工具在解決此類問題中無所不能的強大性。(4)適當練習。重在把形形色色的題目抽象成同一類問題,把自然語言描述的現實世界的問題,變成用數學語言描述的問題,列出方程。
如此,教師的主要教學精力在于強化學生在模型建構中的真實體驗,學生學會把具體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然后觸類旁通,自己就可以解決更多更難的新問題。這大概就接近了教學的最高境界,這可能才是數學教學的王道。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其經典詩作《放言五首·其三》中寫道: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對于學生模型思想的培養,非“一日之功”,教師不可“急于求成”。“魚尾”需要,但“魚頭”和“魚身”更需要。如此,方可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錢塘新區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