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雛
素養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對人的發展、生活、學習有價值、有意義的道德涵養及知識。它使學校的育人過程不再只是簡單地進行“知識傳遞”,而應是重在“知識建構”。數學素養是要讓學生會用數學的觀點、數學的思維方式和數學方法來觀察、分析、解決問題。關注數學素養也使《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更加體現出“人”的身影,得以和學生的發展融為一體,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關鍵環節。下面,筆者就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談些策略。
一、以學生生活經驗為素材,培養數學素養
數學的學習必須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常識,從生活中來,又回歸于生活。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將書本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相結合進行教學設計,以生活問題啟發數學思考,讓學生以數學思考認識生活問題。
如在教學人教版二上“連減”這一課時,筆者從學生的購物經驗出發,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今天媽媽一共帶了100元錢,買一箱蘋果用了60元,還給你買了一個自動鉛筆盒用了30元,那還剩多少錢呢?這樣一問,學生立馬就對連減有了清楚的初步認知,也紛紛動筆試著解答。因為學生有購物的生活經驗,他們很自然就把這個算式同已有的形象記憶聯系起來,使抽象化的知識借助形象記憶進行理解。接著筆者進一步問:“一般超市的收銀員是怎么收錢的呢?”“是一次性收的。”“對,收銀員會把你買的所有東西的價錢全部相加起來,也就是把60和30加起來,然后再用100元減去加起來的總數,得出的差就是找錢的金額。”借助這一步步分析理解的過程,學生對連減的算理就更清楚明了。所以,只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常識出發,知識才容易在學生身上扎根,形成內在的數學素養。
二、以說理悟思想,激活數學素養
數學教學應注重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和數學素養的提升,因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過程,對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及困惑的厘清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學生能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地展示算理,那么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學生自身的數學素養也就得到了提升。
如在教學人教版二上“觀察物體(一)”根據平面圖形推測物體的形狀時,筆者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個正方形并提問:“從正面看一個立體物,它有一個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幾何形體呢?”學生先前有了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學習之后,思維一下子就活躍起來并回答:“是正方體,也可能是長方體。”可見學生已經初步感知正方體和長方體之間既有相同之處,又有本質區別。筆者隨之讓學生闡述他們的思考過程,但沒對他們先前的回答給出評判。學生在闡述的過程中,筆者拿出一個圓柱擺在學生面前并讓他們進行觀察,此時,學生發現從正面看豎著的或平放的圓柱只能看出是長方形,他們陷入了思維沖突中。筆者此時拋出問題:“這是圓柱,從正面看圓柱是什么樣的呢?為什么從正面看到的是長方形?”再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觀察物體,讓學生總結并明晰在根據立體圖形的一個面推測立體圖形的形狀時,要考慮全面,可能是一種或多種立體圖形。通過這樣的引領,學生有了思考和探究的空間,數學素養隨之得到了提升。
三、以活動為抓手,夯實數學素養
要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應當讓數學知識和學生的思維相結合,要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學生充分進行實踐、體驗、感悟環節,也利于學生將數學知識內化提升為數學素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下“分數加法”的內容時,筆者在新課探究中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創設畫一畫、折一折活動突破“半杯的一半,即為■杯”這個關鍵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并在畫圖中分析樂樂兩次喝牛奶的過程,然后筆者在巡視中挑出畫得較好的作品進行展示,讓學生對其進行評價分析,也讓學困生理解畫圖的作用,讓全體學生感受并逐步掌握畫圖分析的具體方法。在學生逐步感受畫圖分析方法時,筆者給學生提示:“在圖旁做數字或文字標注的方式是分析解決問題的好幫手。”緊接著,筆者讓學生畫出樂樂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喝牛奶的過程,筆者讓學生始終抓住“每次喝掉的牛奶是上一次剩下牛奶的一半”這個不變量,學生也較順利地畫出相應的分析圖。可以看出,單純的語言表述對于學生解題有較大難度,但學生通過折一折和畫一畫活動,很容易就能說出喝了多少杯牛奶,也瞬間將筆者提出“一直喝下去,牛奶會喝完嗎”這一問題帶到另一個高度——極限的思想,讓學生初步體驗到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這樣層層遞進讓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實踐操作活動,把抽象的數學問題化為具體形象的數學活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調動和發揮,新知也在動手動腦的數學活動中不知不覺習得,數學素養得以提升。
四、以評價為手段,提升數學素養
發展數學素養背景下的課堂評價,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態度的正面引導,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通過評價的契機來促進學生人格品質和關鍵能力發展,聚焦學生的學習思維,引領學生以不同路徑來學習新知,讓學生領略深度思考的力量,從而提升學生自身素養。
如在教學人教版一上“8和9的序數含義”時,筆者設計了“十二生肖排排隊”的情境,問:“這里一共有幾只小動物?假如老鼠排第一,龍排第幾?你是從哪邊數的?”生■回答:“因為老鼠排第一,從左邊開始數龍排第五。”這時筆者馬上給予肯定:“你思路很清晰,是個會思考的孩子!那么誰排第9,同桌相互說一說吧!”學生回答正確后,筆者給予了肯定:“同學們真了不起,會與同桌合作解決問題。那請你們把左邊的8只小動物圈起來。”學生作答結束后,筆者出示一位學生的答案,并問他是如何思考的。該生回答:“我是從左邊數,數出8只,然后把這8只全部都圈起來。”筆者肯定了他的回答,緊接著又拋出:“我想給從左邊數的第8只小動物戴上帽子,需要準備幾頂帽子?”學生集體回答:“1頂。”筆者追問:“為什么是1頂呢?”學生回答:“第8的意思就是排在第8位的那一只。”筆者:“為什么都是‘8只,我們圈了8只小動物,卻只給小羊戴上了帽子呢?”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左邊的8只,要把8只全部圈起來,而左邊的第8只就是排在第8位的那一只。”
學生都渴望得到家長和教師的關愛和鼓勵,教師抓好契機從不同角度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勵和贊揚,讓學生充滿自信,這樣不僅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也加快學生數學素養的養成。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曹溪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