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郭偉
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性、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課堂教學應該緊跟時代步伐,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數學概念生動化、形象化,化難為易,激發學生求知欲,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巧用信息技術構建小學數學靈動課堂,“靈”指的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手段及思維要靈活,學生在課堂上靈活、靈巧地學;“動”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達到師生身心俱動。以下為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闡述如何巧用信息技術構建小學數學靈動課堂。
一、創設情景調動興趣,讓學習“動態化”
教師在數學課堂中為學生創設生動熟悉的情景,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親近感,利于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也利于課堂真正呈現蓬勃生機。傳統的教學模式以“黑板+粉筆”為主,長時間下來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導致學習效率降低。筆者認為在靈動課堂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巧用信息技術中的聲音、文字、圖像和視頻等方式為學生搭建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之間的橋梁。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播放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視頻來刺激學生的眼球,帶動大腦思考,從而幫助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快樂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周長”這一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周長的概念,筆者以動畫的形式創設了三只螞蟻沿樹葉邊緣進行跑步比賽的趣味情景,迅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讓學生觀看三只螞蟻比賽的視頻:一號螞蟻跑了10秒,二號螞蟻跑了12秒,三號螞蟻用18秒。先有生1認為:“一號螞蟻得冠軍,它用的時間最少,跑得最快。”生馬上反駁:“三號螞蟻才是冠軍,一號螞蟻沒跑到終點,二號螞蟻雖然跑到終點,但是沒有沿樹葉邊緣跑。”其他學生也表達各自的觀點,此時,筆者引導學生說出理由并進行討論,學生最后發現是“從起點出發沿樹葉邊緣跑一周用時最短才能得冠軍”,這為引出周長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鋪墊。短短十幾秒的動畫,營造了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充分地將學生的求知欲調動起來了,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二、以教學難點為驅動,將問題巧轉化
數學中的一些概念和公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如果僅靠教師單純的語言講解,學生難以理解知識的內在本質。信息技術的融入可以幫助學生清晰明了地掌握知識構架,把抽象知識具體化,大大提高學生對抽象知識點的理解。借助圖片、動畫、音樂、視頻等方式講解抽象的數學公式推導過程,能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大腦三維神經,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例如,學生理解掌握圓的面積公式及推導過程是“圓的面積”這一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利用信息技術中的動畫演示,能解決傳統課堂教學剪拼操作的困難,還能形象地展示剪拼的過程和結果。筆者利用動畫演示把圓平均分成兩份,一份用紅色填充、一份用黑色填充,再形象地進行剪、拼,把整個圓分割成16等份,再把剪的部分交錯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學生便能直觀地觀察到把圓轉化成一個近似長方形的過程,并發現所拼成近似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圓的關系。不僅如此,通過直觀的多媒體展示,學生還發現兩個圖形什么變了(形狀、周長),什么沒變(面積);學生也快速尋找到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周長、半徑之間的關系。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圖形的變化趨勢,體會極限思想,進而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節課有了信息技術手段的加入,不僅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教具的局限,還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內驅力”,突破了本內容的重難點,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師生常態互動,探究思維多樣化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講并進行大量的板書,學生聽講,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筆者認為靈動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關注課堂師生的互動,利用信息技術展示教學內容,形成良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不僅可以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還利于豐富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豐富資源引導學生來進行自主探索交流,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引導;利用信息技術動畫演示學習內容,有助于將抽象知識延伸到具體問題中,促進知識遷移,使知識得到深化、鞏固和擴充。
以“梯形的面積”的教學為例,筆者先讓學生回顧如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再通過信息技術制作的動態畫面,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運用拼組的方法把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來進行面積的求解,運用割補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進行面積的求解。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通過討論進一步明確:轉化是學習圖形面積知識的一種思想方法。接著提問:“可以用什么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學生通過觀看上述動畫討論出多種方法:(1)用拼組法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2)用割補法把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3)用分割法把梯形沿對角線分割成兩個三角形。筆者再利用信息技術動態演示學生的方法,這個教學過程運用動畫演示,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四、技術融合推動,讓反饋精準化
智慧課堂HiTeach軟件有一個重要的“即時反饋”系統,借助反饋器能實時將學生的答題情況生成柱狀統計圖,讓教師在課堂上就能及時準確了解到全班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教師還可以利用該軟件中的“翻牌”功能及時找出不同選項的學生,讓學生闡述觀點,用課堂生成的錯例作為教學素材,展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討論,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化。
例如,在“三角形內角和”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一個前測題和一個后測題。先通過拉動三角形的一個角來生成新的三角形,讓學生在觀察中產生疑問:三角形的形狀變了,這時三角形的內角和變了嗎?學生使用反饋器先做出選擇。筆者在反饋生成的柱狀統計圖中發現,學生選擇“變”與“不變”的人數各占一半。于是,筆者引導學生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自主探究活動,發現量算法、撕拼法、折拼法等方法都可以探究出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接著筆者設計了后測題:一個三角形中的兩個內角是42度和85度,求第三個內角的度數。筆者再通過即時反饋的數據發現,所有的學生此時都已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的知識點。課堂即時采集的學情數據,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參考,便于抓住學生學習的難點和關鍵點開展學習活動,有效提高了生本課堂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技術手段的靈活使用,一線教師更應該不斷學習新知識,讓教學結合先進的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課堂更靈動更有效。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寧化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