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亞珠
道德與法治不同于其他知識傳授科目,其每一課都是由一個個活動組成的。通過引導兒童主動參與各類活動來進行教學,是本課程教學的一大特點。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提升教學效果,落實立德樹人目標,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一定要基于兒童立場,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學活動要符合兒童生活經驗
在道德教育中,引導參與活動體驗比灌輸知識更重要。教師在創設兒童參與的活動時,一定要注意符合兒童生活經驗。例如,筆者在教學一年級《讓我自己來整理》和《干點家務活》這兩課時,借助家長資源,拍攝學生在家干家務活的情景及其整理自己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的情景,然后在課堂上引導討論:整理與不整理有什么不一樣,做不做家務活又有什么不一樣?經過討論內化以后,再進行相關的練習(找一找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應該放在什么位置合適,現場展示疊衣服等等),加深印象。這種既有交流討論又有親身體驗和感受的教學活動,更有利于小學生養成自己整理東西和熱愛勞動的習慣,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而在教學二年級上冊《我是班級值日生》這一課時,我們的活動設計就是以值日小組為單位,讓小組各自匯報他們值日的情況,他們表演小組勞動的情形,其他小伙伴評價他們的做法,從而讓學生在評價中認識到怎么做值日才是合格的,體驗到做值日生要有責任心,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二、教學活動要符合兒童認知能力
兒童的認知能力包括感知覺能力、記憶力、注意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等。教學時,活動設計一定要符合兒童的認知能力,特別是感知覺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例如,二年級下冊“我們好好玩”這個單元的教學活動設計,教師可以結合平時小朋友玩的游戲,讓學生談談什么樣的游戲是健康游戲、安全游戲,哪些游戲是不健康、危險的游戲。學生有了初步的認知后,再緊緊地圍繞健康、安全來體驗和創編新的游戲玩法,讓學生在玩中體驗和伙伴玩耍的樂趣、體驗合作的樂趣,在玩中體會規矩的重要性,在玩中明白只有懂規矩,游戲才可能安全、健康。這種符合兒童認知能力的感知覺的體驗,能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并最終達到我們預期的教學效果。又如教學二年級上冊“我們在公共場所”這個單元,教師首先可帶著學生去觀察感知學校里的公物,并對公物的保護情況進行現場教學反饋;其次,可以通過一些視頻拍攝,尤其是下課、上課的實景拍攝,讓學生明白哪些公共場所必須保持安靜,哪些場所必須排隊守秩序等;再次,還可以組織學生談談平時自己在這些公共場所是怎么做的,看到別人又是怎么做的,有哪些行為是值得學習的,哪些行為需要改正。這樣的活動設計符合低年級兒童特點,對于低年級學生的養成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能為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教學活動要結合兒童學習生活實際
道德與人及其生活是一體的。如果教學活動能夠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明白道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就會更加自覺踐行這些相關的道德倫理。四年級上冊《變廢為寶有妙招》這一課,講的是垃圾暴增造成的環境污染、垃圾的分類和處理等,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近年來,廈門市垃圾分類宣傳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依法進行垃圾分類已經成為廈門市民日常生活中最關注的一件大事,從小培養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的習慣已刻不容緩。上課時,可設計交流環節,讓每個學生都說出他們垃圾分類的經驗。學生們熱情高漲,積極參與討論,紛紛介紹生活垃圾分類的常識、意義,還展示了他們向家長、社區居民宣傳垃圾分類、擔任社區垃圾分類督導小志愿者的照片和制作的宣傳海報等。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教育效果特別好。又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這一課時,因為我校在運用漢字規律進行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方面的研究已經有好多年了,我們的學生對于漢字的演變一點都不陌生,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來談談系統識字課上學過的字的演變過程,體會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和靈感,體會我們中華民族漢字創造的文化魅力。與兒童學習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教學,能夠直指他們的內心深處,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教學活動要因地制宜,重視活動的整合
兒童行為習慣和品德的形成、知識和經驗的積累、能力與智慧的增長,是在其生活中綜合地實現的,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因此,加強教育活動之間的整合與連續對提高課程的實效性至關重要。
教學中,筆者結合我校“向著陽光,結伴成長”的辦學主張,著力培養富有陽光精神的逐光少年,把傳統節日活動作為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的一部分,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教育。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歡歡喜喜慶國慶》及《團團圓圓過中秋》這兩課時,筆者結合每年學校德育處組織的“迎中秋慶國慶”系列活動安排,讓學生通過參與這些活動體會歡歡喜喜和團團圓圓所蘊含的意義。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二課《憲法是根本法》這一課時,為幫助學生了解憲法常識,培養憲法意識,筆者結合12月4日國家憲法日讓學生根據國家憲法日活動主題設計宣傳標語,進行交流展示,使學生對公民自覺遵守憲法的必要性和維護憲法權威有進一步的理解。許多學生設計的憲法日宣傳標語內容都很有教育意義,如“貫徹憲法精神,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偉大中國夢”“法護人人,人人護法”“學習憲法知識,伴我快樂成長”等,在活動中學生逐漸明白為什么要尊重憲法,以及憲法是治國安邦的根本大法等道理。又如,二年級上冊《我愛我們班》《班級生活有規則》和四年級上冊《我們的班規我們訂》等課,以及五年級上冊“我們是班級的主人”等單元,都跟班級文化建設有關,都可以跟班隊會和少先隊中隊主題會相結合。通過形式多樣的表演、班級崗位建設,班級LOGO設計、班歌班徽設計等等,讓學生感悟班級就是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家,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營造良好班風。有些活動設計還可以與綜合實踐學科、語文學科相結合,如六年級上冊“我是中國公民”這一板塊的教學就可以綜合實踐活動小組為單位,搜集祖國在科技、體育、經濟等領域的成就,搜集類似《我驕傲:我是中國人》這種贊美祖國的詩歌(包括一些視頻資料),把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合匯總展示交流。在搜集資料的同時,學生就能體會到作為中國公民的自豪;在交流展示的同時,學生的愛國熱情油然而生,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總之,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培養目標,每一位道德與法治任課教師都要用全新的教學理念,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如何靈活地使用教材,實施更多有效的基于兒童立場的教學活動策略,全面提高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質量,真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學生的情感認同與行為習慣,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前埔北區小學 責任編輯: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