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強
摘要:陰陽觀念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從早期作為自然現象的描繪,至后來逐漸演變成對事物屬性的抽象,再進一步發展成為自然和社會相互關聯的準則,對后來的社會有著較大的影響。
關鍵詞:陰陽;五行
陰陽觀念的產生,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在早期,凡日光照射之處便是陽,不見陽光或背光的地方為陰,這一觀念只是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后來。逐漸加以抽象化為事物的屬性,進而發展成用來解釋自然和社會現象相互關聯的規則。這種思維發展過程雖然很難說清。但至少春秋時期,陰陽觀念已得到很多人的認同。《左傳·僖公十六年》就有這樣的記載,這年春天發生了隕石怪象,被認為是天的譴告。宋襄公問周內史叔興,“是何祥也?吉兇焉在?”叔興在跟宋襄公講了—通吉兇之后,退而告人曰:“是陰陽之事,非吉兇所生也。吉兇由人①。”叔興其實并不認可這類現象能夠昭示吉兇,即天象與人事并無必然的關聯。與伯陽父以陰陽解釋地震的起因一脈相承,都是以陰陽為兩種對峙的勢力,陰陽的矛盾運動導致了某種自然現象的發生,不同之處則在于伯陽父由天象而推及人事,叔興則否定天象和人事吉兇的關聯,即從天象來推導人事的吉兇。但是,當人們也用陰陽來講人事的成敗得失和人生理的機能和疾病時,那么通由陰陽而將人事與天象有機地聯系起來,也就順理成章了。
雖然老莊及其他著作中都曾論及陰陽,但春秋戰國時系統論述陰陽的則是《易傳》。書中不僅把陰陽的觀念與氣相牽連,而且把陰陽視為兩種對峙互補的屬性,如剛柔、健順等,并認為這兩種屬性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其中包含著陰陽變易的法則。這種陰陽觀念對此前的陰陽說有承接有突破,最關鍵的是陰陽說和占筮的結合,使陰陽的解釋功能具體化而且成為可操作的東西;至此,陰陽觀念也成為系統化的學說。與陰陽學說關聯緊密的是五行觀念,就五行學說來看,它主要著力于從功用方面闡示宇宙萬物的構成元素和社會事務的依托,而這些元素的相互關系即后來所謂的相生相克沒有得到充分的說明,而社會事務怎樣和如何依托于五行則是機械的取象。而就陰陽學說來看,它則主要著力于從變易的角度揭示宇宙萬物和人間事務的變化和推動的力量,而這種變易借以發生的要素和具體的存在之所則沒有得到說明。陰陽與五行的結合使五行結構有了運轉的動力,而不是機械的構成圖式,陰陽則有借以發生和推動的所在。簡言之,兩者的結合,構筑了一個系統地解說宇宙、社會、人生的理論圖式。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作為一個獨立學派的陰陽家自此消亡。其著作至修《隋書·經籍志》時也已全部亡佚,因而現在要系統了解陰陽家的學說是不可能的。
陰陽家學說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從談天到論人。《漢書·藝文志》謂:“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尚書·堯典》說:“帝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②。”這說明陰陽家學說與天文及季節氣候知識有關。《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亦云當時齊國人稱鄒衍為“談天衍”,說明自然知識在鄒氏學說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司馬遷謂鄒衍學說“然其要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③”。說明陰陽家學說的立論宗旨在于論人事之得失宜忌,因而陰陽家學說的立論方式必然是始于論天而終于論人,從自然法則中引申出人事的法則,從自然關系中總結出人的倫理,從自然的歷史中推論出人類社會的歷史。這就是陰陽家學說最顯著和最基本的特點。這個特點決定了陰陽家學說的結構必定是以自然法則為基質、以人事法則為歸宿的系統。
漢末民間信仰太平道和五斗米信仰都與與陰陽五行理論有很大的牽連,試以太平道來說明。太平道為張角創立,后發動了黃巾大起義,黃巾起義之前,信徒四處散布“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讖語,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這是根據“五德終始”說出來的,以黃代蒼表示要以土德的黃巾要代主火德的東漢王朝。根據漢代流行的五行生克說,五行木生火,漢主火德以木為根。“蒼天已死”的“蒼”即為木色,“蒼天已死”,就是說漢王朝的氣數已盡,不能長久。另外,大平道選擇甲子年三月五日起義,也與陰陽五行相關。漢代流傳“甲子大吉”的說法。《太平經》中說:“潛龍者,天氣還復初九,甲子歲也,冬至三日也,天地正始起于是也;凡物生者,皆以甲為首,子為本,故以上甲子序出之也④。”至于日期定在三月五日,也與漢代讖緯中宣揚的“三五”說有關。“三五”之三是指天、地、人三正;五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三五相包循環意味著朝代興替。《太平經》中有“三五氣和,日月常光明,乃為太平”。由此,可以看出三正五行的說法對他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注釋:
①(清)阮元校,《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210頁。
②(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1210頁。
③(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347頁。
④《道藏》第三十五冊,第2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