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俊輝,楊忠昆,余澤然,劉正橋,戴成國
(云南省第二人民醫院 1.神經外科;2.眼科,云南 昆明 650021)
外傷性顱眶溝通手術復雜,涉及顱底外科、眼科等學科。術前需制定合理的手術方案,多學科協作。自2016年8月-2019年6月,我科收治外傷性顱眶溝患者21例,其中5例眼球破裂,眶內組織損傷嚴重,或視神經嚴重損傷,視力喪失,不列入本篇報告的病例。另16例給予開顱或(開顱+開眶)清除眶內碎骨片、腦組織,嵌頓的眼肌復位,眶壁重建,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一般資料 16例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齡最大63歲,最小16歲。右側10例,左側6例。車禍傷8例,摔傷5例,打擊傷3例。
1.臨床表現 眼球外突見圖1。13例,凹陷3例,眼球活動受限12例,復視11例,16例視力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且眼位都不正。
2.眼眶CT 額骨眶板、蝶骨、眶頂壁粉碎骨折,骨折片嵌入眶內擠壓眶內組織8例,眶頂壁骨折、額葉腦組織嵌入眶內3例,額骨眶板、蝶骨、眶外側壁骨折、骨折片嵌入眶內2例,篩板、眶頂、眶內側壁骨折,骨折片向篩竇移位3例,腦脊液鼻漏2例,眼漏1例。
二、檢查方法:患者術前、術后行頭顱、眼眶CT 檢查(三維成像+骨3D)。所有病例術前、術后檢查視力、視野、眼底、眼6位照相,眼部B超、VEP 檢查。
1.眼球運動評價 通過被動牽拉試驗、主動收縮試驗、角膜映光法和患者眼球自主運動共同分析。眼球運動的正常幅度:①水平運動:向鼻側轉動,瞳孔內側緣達上下淚小點垂直連線處;向顳側轉動,角膜顳側緣達外眥角處。②垂直運動:向上轉動,角膜下緣達內外眥連線處;向下轉動,角膜上緣達內外眥連線處。
2.復視檢查 先用馬氏桿和三棱鏡檢查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然后用同視機檢查九個方位(第一眼位、上、下、左、右,右上、右下、左上、左下)的斜視角。
三、療效判定標準無效 眼球運動、復視、斜視無變化,眼位仍偏斜,復像圖無明顯改變。有效:眼球運動障礙部分恢復,復視有不同程度改善,復像圖實像與虛像的距離及角度均縮小;顯效:眼球運動自如,外觀無斜視,復視明顯好轉,復像圖數據顯示復視角度、距離明顯好轉,實像與虛像基本重合;治愈:眼位正,眼球運動自如,復視消失,復像圖的實像與虛像基本重合。
四、手術方法 眶外側壁骨折、眶頂壁骨折,骨碎片、腦組織嵌入眶內者見圖1,在全麻下開顱清除嵌入眶內的碎骨片、腦組織,修補破損的眶骨膜、硬腦膜,鈦網塑型重建缺損眶壁見圖3、圖4。篩板骨折合并眶頂、眶內側壁骨折,骨折片向篩竇移位、腦脊液漏者開顱行顱底硬膜破損修補,再開眶復位嵌頓的眼肌、眶脂體,行眶壁重建。
根據眼球運動、復視、眼位恢復的療效判斷標準,16例患者術后均有改善,見圖5,其中治愈4例,顯效10例,有效2例,見表1。
外傷性顱眶溝病變常見于眼眶部、前額、面部的撞擊傷、槍彈傷、刀傷、銳器戳傷。創傷后眶內容物水腫易壓迫眼肌嵌頓于骨折處,常出現眼球運動障礙,創傷后眼球位置也常發生改變,急性期由于眶內容物的水腫,甚至出血,可能導致明顯眼球突出,而后期由于組織水腫消退,眶腔容積增大,則開始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眼球內陷。運動障礙和眼球移位可導致在不同注視方向上的復視[1]。本組16例外傷性顱眶溝通病例,均為前額、眼眶、面部撞擊傷。影像表現為額骨、蝶骨、篩板骨折、眶壁骨折,碎骨片嵌入眶內、額葉腦組織嵌入眶內,臨床表現為眼球外突、眼球凹陷,復視、眼位不正、腦脊液眼漏、鼻漏。眶壁骨折破壞了眶壁的完整性和眼眶的正常容積,導致眼球在眶內位置發生改變,隨之可帶來的復視和眼球內陷或外突,極大影響了患者的視力和面部美觀。眶壁骨折修復術的目的是對眼眶進行重建[2],修復正常的眶壁結構,恢復正常的眶容積,恢復眼球位置、運動和視功能,改善眼外觀。眶壁骨折后的修復時間目前仍存在爭議[3],3種公認的修復時間是立即(24h內)、早期(<2周)、晚期(>2周),而哪些患者需要進行早期眼眶重建,哪些患者可以延遲修復臨床無更多的證據。一些研究表明,修復時間的選擇和復視及運動障礙存在相關性[4],晚期修復由于內在的組織損傷可能會導致隨后的纖維化,早期干預可改善術后效果。目前較為認可的修復時間是在傷后2周左右[5]。本組病例手術時間在傷后11~16d,術后手術效果良好。外傷性引起的顱眶溝通病變,使眶壁、顱底骨質、硬膜、眶骨膜的完整性破壞。手術的目的一是解除眶內軟組織嵌頓[6],清除突入眶內的腦組織、碎骨片,二是修補硬膜、眶骨膜,重建缺損的顱底、眶壁骨質,恢復眶壁、顱底骨質的完整和正常眶內容積。骨性顱底重建有助于支撐硬膜,降低修補處硬膜張力,利于愈合,保證顱底密閉性、防止腦脊液漏形成,避免腦組織疝入眶內或眶內結構疝入顱腔,特別是眶外側壁的修復對預防搏動性眼球突出有重大意義[5]。本組病例均修復眶壁,恢復眶壁的完整和正常的眶內容積,對眼位的恢復和視功能的改善效果明顯。眶內容物也是影響眼位恢復的重要因素。若眶內容物有缺失,則需要補充相同容積的植入物。眼眶骨折修復術中最關鍵的一步是對植入材料的修剪和放置。目前臨床醫生大都通過CT影像、電腦三維重建以及術中所見來修剪材料,存在很大的主觀性,受醫生的經驗和手法影響。3D打印技術根據CT數據預先打印出患者的眶骨模型,直觀地顯示出骨折處,再將植人物和模型的骨折缺損處相匹配,修剪出合適的形狀。Kim等[7]對一組傳統徒手修剪組徒手修剪組和3D打印模型修剪組進行比較,徒手修剪組術后眶壁缺損面積顯著大于3D打印模型修剪組,植入材料與眶壁之間夾角前者比后者大。3D打印模型制作修補材料是今后發展的方向。

表1 16例患者術后眼位、眼球活動、復視恢復情況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