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 心血管內科,廣東 惠州 516000)
心律失常屬于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針對這一疾病多可使用心電圖結合病史及體征來診斷[1]。一般而言,心律失常的發作頻率、起病快慢、持續時間同病情嚴重程度存在很大的聯系,主要上若早搏癥狀每分鐘小于5次,起病緩慢、持續時間短提示癥狀較輕;若早搏每分鐘大于5次,起病迅速且持續時間長則提示病情比較嚴重[2]。針對心律失常,臨床中常采取藥物治療的方式,常規治療藥物包括普羅帕酮與胺碘酮,然而不同的藥物在用藥效果上尚存爭議。本研究中,就探討使用胺碘酮對癥治療心律失常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一、一般資料 選取120例心律失常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為本院心內科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符合標準的患者。納入標準:⑴所有患者均經癥狀、病史及心電圖動態監測等確診[3]。⑵患者均無用藥禁忌。⑶研究前均同患者交流溝通,征得患者的同意,且本研究也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⑴合并哮喘、心力衰竭的患者。⑵先天性心臟病及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⑶臨床資料不完整或依從性差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進行分組,分組如下:實驗組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最小為53歲,最大為78歲,平均(66.3±2.2)歲;疾病類型:竇性心律過速13例,室性期前收縮25例,房性早搏22例。對照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55~80歲,平均(65.8±2.1)歲;竇性心律過速14例,室性期前收縮24例,房性早搏22例。一般資料上對比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
二、方法
對照組予以患者使用常規藥物鹽酸普羅帕酮片,規格50mg×50片治療,首次用藥劑量為150mg,間隔8h 口服一次,持續用藥5d 后根據患者癥狀改善情況,若癥狀有所改善將藥量降至100mg/次,每隔8h 用藥1次,若癥狀為明顯改善可適當增加用藥劑量,待癥狀改善再減少用藥量,持續用藥1月。
實驗組則予以患者使用鹽酸胺碘酮片,規格0.2g×24片,用藥量通常是600mg/d,持續用藥8~10d,之后根據個體反應可減少藥量為100~400mg/d,因胺碘酮具有延長治療的作用,所以可以給予隔日200mg 或者100mg/d,持續用藥1月。2組治療期間均告知患者應嚴格遵醫囑用藥,且注意控制自身情緒以免疾病復發。
三、觀察指標 ⑴根據患者臨床癥狀變化及持續心電圖監測結果評估療效。經治療后患者心悸、胸悶、出汗等癥狀均消失,24h 心電監護結果顯示前期收縮減小>80%為顯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持續24h 心電監測結果顯示前期收縮在50%~80%為有效;臨床癥狀未見改善或加重,顯示期前收縮<50%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數×100%。⑵治療前、治療2周及治療4 周,兩組均在清晨空腹階段,按標準方法采集患者4mL 的肘靜脈血液,采集到的血液加入裝抗凝劑的試管中,試管置入3000r/min 的離心機中持續離心5min 后分離血清,檢測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指標水平。⑶統計治療期間惡心嘔吐、口干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四、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 軟件做統計學結果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 表示,使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2組臨床療效對比[n(%)]
表2 治療前后2組患者血清hs-CRP 指標水平變化比較(±s,mg/L)

表2 治療前后2組患者血清hs-CRP 指標水平變化比較(±s,mg/L)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實驗組例數60治療前18.15±2.56治療后2周8.23±1.54*治療后4 周6.03±0.95*P -0.866 0.000 0.000對照組 60 18.23±2.61 12.23±1.86* 9.02±1.24*t-0.170 12.831 14.827
結 果一、療效比較 經相關治療,實驗組患者中治療顯效42例,有效15例,無效3例,總有效57例,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顯效27例,有效22例,無效11例,總有效49例,總有效率81.67%。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二、血清hs-CRP水平 2組患者治療前hs-CRP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而在治療后2周與4 周,hs-CRP水平均降低,但是實驗組指標降低幅度明顯要比對照組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三、不良反應 對癥治療期間,2組患者均發生不良反應,其中實驗組中出現1例口干、1例惡心嘔吐及1例頭暈,總發生率為5.00% (3/60);對照組治療期間出現2例口干、1例惡心嘔吐及1例頭暈,總發生率為6.67%(4/60)。2組在不良反應發生率上無顯著差異(χ2=0.152,P=0.697),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均較輕,無需停藥可在數小時或次日恢復,不影響治療結果。
討 論心律失常主要是指心臟沖動起源、心搏頻率、沖動傳導異常情況,疾病的病因多種多樣,冠心病、高血壓、心肌病等均可導致心律失常發生[4]。心律失常發生后,機體血清hs-CRP水平也會明顯升高,主要是hs-CRP 屬于全身性炎癥反應急性期非特異性標志物,當機體出現炎癥反應的時候hs-CRP水平會明顯升高,所以對hs-CRP水平進行調節是治療心律失常的關鍵手段[5]。在對心律失常的治療上,通常采取藥物治療的方式,傳統的治療藥物為普羅帕酮片[6]。普羅帕酮屬于一種鈉通道阻滯類藥物,該藥物可盡快降低患者心肌傳導纖維、心肌細胞動作電位,阻斷旁路前向與逆向傳導,繼而降低心肌細胞自發性興奮度,消除折返激動及放緩傳導速度,該藥物可持續作用較長時間,然而對hs-CRP水平的降低卻并不顯著,這使得整體治療效果受影響[7]。胺碘酮也是一種治療心律失常的藥物,該藥物屬于一種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采取口服用藥的方式,可以利用藥物的電生理作用,延長心肌組織動作電位及消除折返激動,阻止鈉離子向心房及心肌部位內流,此外胺碘酮還可降低竇房心率,且幾乎不影響靜息膜電位及動作電位,借助強調阻斷作用也使得藥物在心律失常的治療上,可在更短的時間降低血清hs-CRP水平,如此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8]。本研究中,就對比分別使用普羅帕酮與胺碘酮治療心律失常的效果,結果顯示在臨床療效上應用胺碘酮的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應用普羅帕酮的對照組;治療后2周與4 周血清hs-CRP水平上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期間兩組在不良反應發生率上無顯著差異,這提示胺碘酮在心律失常的治療中具有理想的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確診心律失常的患者,使用胺碘酮治療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顯著降低患者血清hs-CRP 指標水平,治療期間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安全性高,因此該治療方式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