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 泌尿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3)
根據相關調研數據顯示,近些年來,慢性腎臟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很多腎臟疾病因病程較長或者處于病情已發展至晚期,選擇了腎臟移植術進行治療[1]。但是術后有著較多的并發癥存在,在腎臟移植術后的常見并發癥中,肺部感染癥狀出現較多。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必要的治療手段之外,有效的腸內外治療手段能夠為患者提供充足的營養支持,從而保證患者的臨床恢復,改善患者預后[2]。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本院收治的實施腎移植術治療術后伴發重癥肺炎的患者實施腸內外營養,分析早期腸內外營養聯合治療腎移植術后重癥肺炎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一、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本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間接收并實施腎移植術治療術后伴發重癥肺炎的患者68例。依據術后營養支持的方式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34例,接受腸外營養支持,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區間處于58~78歲,平均年齡為(68.68±2.35)歲;研究組34例接受腸內、腸外聯合營養支持,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區間處于57~79歲,平均年齡為(68.71±2.28歲,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均知曉并自愿簽署調研意愿書,本次研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執行。入選患者組間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二、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病原學檢查及相關檢查,其中病原學檢查通過行痰涂片培養、真菌涂片、培養等,培養結果為陽性的患者,行藥敏試驗分析,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實施電子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檢驗。相關檢查措施包括有細胞病毒抗體檢查、DNA、支原體、血沉、PPD、結核感染T 細胞斑點檢驗、半乳甘露聚糖抗原、乳膠凝集檢驗等檢驗方式。所有患者均接受對癥治療、抗生素治療、抗感染治療等治療措施,保證兩組患者臨床用藥的一致性。對照組患者行腸外營養支持,術后10d 行靜脈營養支持,保證2h 不間斷輸注,營養液選擇使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劑、維生素、水電解質、人體所需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共同配置的營養液。研究組患者行腸內外營養支持腸內營養方式,選擇為鼻腸管灌輸,實施腸內營養治療的第1d 營養支持供給為人體總需營養的40%,待患者適應以后,以每日增加20%的標準進行營養支持的增加,直至增加為100.00%,部分營養腸內營養支持不能滿足的營養成分供給由靜脈營養支持供給補充[3-5]。
表1 2組患者腸內外營養支持前后營養狀況對比(±s)

表1 2組患者腸內外營養支持前后營養狀況對比(±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項目 時間血紅蛋白(g/L) 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后對照組92.33±20.35 75.65±15.65*1.56±0.39*血清總蛋白(g/L) 治療前 58.62±3.56治療后 50.35±3.68*血清前蛋白(g/L) 治療前 0.31±0.03外周淋巴計數(*10-9) 治療前 1.32±0.34治療后 0.21±0.02*研究組91.65±19.98 85.39±18.36*1.88±0.51*59.35±3.48 57.35±3.66*0.32±0.02 1.35±0.37 0.29±0.03*t P 0.1390 0.8898 2.3541 0.0216 1.4504 0.1517 7.8642 0.0000 1.6172 0.1106 12.937 0.0000 0.3481 0.7289 2.9063 0.0050

表2 2組患者機械通氣使用率[n(%)]
三、評判標準 對比2組患者營養支持前后營養狀況情況對比,主要以血紅蛋白、血清總蛋白、血清前蛋白、外周淋巴計數。在腸內外營養支持期間,對2組患者的機械通氣使用例數進行統計與記錄,處理后用作組間數據對比。
四、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數據計入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完成處理,計量資料數據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數據用n,%表示,行卡方值檢驗。結果以P<0.05 為存在統計學意義。
結 果一、2組患者腸內外營養支持前后營養狀況對比 在治療前,2組患者營養狀況組間數據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營養狀況相較于治療前,組間數據均存在差異(P<0.05),且研究組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二、2組患者機械通氣使用率 在機械通氣使用率方面,研究組僅有2例,占比5.88%,對照組則為12例,占比35.29%,組間數據差異存在(P<0.05),見表2。
討 論在腎臟移植手術以后常見的并發癥種類中,因肺部感染導致的重癥肺炎病例較多,出現肺部感染以后,病情發展較快、治療預后效果達不到預期效果,導致患者死亡率上升。在肺部感染以后,患者肺部炎癥病變浸潤程度較高,使得患者肺部氧氣合成能力降低,伴隨炎性反應造成的高代謝生理狀態,對患者機體營養消耗較大。若營養補充不足,對患者重癥肺炎的影響較大,故在腎移植術后重癥肺炎重癥患者的臨床治療與護理中,實施腸內外營養支持,能夠補充患者機體營養,預防營養不良事件的發生,糾正機體營養負擔,調節水電解質平衡,調節酸堿平衡,對患者的機體營養狀況有著較為明顯的改善。對腎臟移植術后重癥肺炎患者腸內外營養支持的營養物質灌注中,含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脂肪以及氨基酸等物質,有效的提升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相關研究數據表明,在腎移植術后重癥肺炎患者治療期間實施腸內外營養支持措施,針對患者的病情實施病情監控,免疫調節、營養支持、疾病防控等措施,從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通過營養支持,補充重癥肺炎患者的血容量,改善氧組織輸送,從而預防了氧自由基[6-7]。在本次研究中,在治療前,2組患者營養狀況組間數據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營養狀況相較于治療前,組間數據均存在差異(P<0.05),且研究組要優于對照組(P<0.05);在機械通氣使用率方面,研究組僅有2例,占比5.88%,對照組則為12例,占比35.29%,組間數據差異存在(P<0.05)。證明腸內外營養在腎移植術后的臨床應用中,有著較高的臨床應用效果,同時通過腸外靜脈營養支持還可以補充腸內營養支持不能滿足的支持項目,從而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預后。
綜上所述,在腎移植術后重癥肺炎患者的營養支持中,能夠對患者的機體營養進行供給支持,從而在對患者的免疫系統進一步的進行完善,提升患者的營養支持,降低患者臨床機械通氣使用率,臨床應用價值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