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市安陽地區醫院 心胸外一科,河南 安陽 455000)
心臟是人體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是為血液流動提供動力,把血液運行至身體各個部分。心臟術后,患者會出現復雜的病理生理變化,需要給予患者優質的護理。傳統的常規護理針對性不足,會對患者的依從性產生影響。近年來,基于行為轉變理論(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TTM)的心臟康復護理逐漸得到應用,心臟康復訓練能降低心肌耗氧量,有利于患者心臟的恢復。TTM 中,根據不同階段的要求,給予患者健康教育,從而最大程度實現健康教育的效果[1],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幫助患者建立良好行為,有利于術后恢復。本研究將心臟術后患者進行分組護理,比較分析常規護理和基于TTM理論的心臟康復護理對其早期康復的影響。
資料與方法一、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進入我院的接受心臟手術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觀察組年齡為40~61歲,平均年齡為(50.21±9.15)歲,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文化程度(小學10例,初中19例,高中8例,大學3例)。觀察組年齡為42~62歲,平均年齡為(51.10±10.21)歲,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文化程度(小學9例,初中20例,高中9例,大學2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二、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需接受心臟手術患者;2.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并同意。
排除標準:1.合并肝腎功能障礙者;2.合并嚴重腦血管疾病者;3.合并精神病疾病者;4.聽力、視力及認知障礙的患者。
三、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護理方法,叮囑患者合理的運動衣提高自身的心肺功能,包括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導。
觀察組:根據患者所處的行為階段,給予患者給予TTM理論的心臟康復護理。1.前意向階段(此階段持續5d):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了解,幫助患者認識到其不健康的行為習慣,以及這些習慣對術后預后的影響。2.意向階段(此階段持續5d):向患者提供更多積極的教育,強調行為轉變會對術后預后產生有益的影響,加強患者對心臟術后健康行為的認識,促進患者的行為轉變,以此提高患者的保健意識。3.準備階段(此階段持續5d):與患者加強交流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幫助患者制定康復計劃,幫助患者順利轉入下一階段;并加強患者的自我監測意識,教導其急救的知識。4.行動和維持階段(此階段持續15d):提示患者有益健康的行為,引導患者行為轉變,克服不良行為習慣的復發,并制定標準用來評判患者的行為轉變。出院前,對患者進行個性評估測試,根據測試結果,與患者、家屬共同制定運動、飲食、用藥處方等。出院后,每月進行1次電話隨訪,共兩次。了解患者行為轉變的情況,并根據患者反饋及時調整護理方案,使患者保持穩定、持久的健康生活狀態。2月后復診。
四、觀察指標 1.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護理前及護理后2月,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2],評價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包括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責任感,總分為172 分,分數越高則自我護理能力越高。2.生命質量比較 護理前及護理后2月,對兩組患者的生命質量進行評估。采用SF-36 生命質量評測量表[3],包括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和精神健康等8 個維度,每個維度的滿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狀態越好,其生命質量越高。3.2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 護理前及護理后2月,采用焦慮自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對2組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SAS 滿分為100,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焦慮程度越重;SDS 得分高于50 分為抑郁狀態,評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重[4]。
五、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用χ2檢驗。P<0.05 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一、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護理后2月,2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均提高,觀察組的自我護理能力總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二、生命質量水平比較 護理后2月,2組患者的生命質量水平高于護理前水平,觀察組患者的生命質量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三、SAS,SDS 評分比較 護理后2月,2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低于護理前的評分,觀察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討 論心臟病的病情兇險,若未及時進行治療,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極易出現死亡的狀況[4]。心臟病患者,術前心功能較差,術后循環、呼吸等方面的尚未穩定,易出現緊張較焦慮等情緒,不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因此,需要給予患者優質的護理,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傳統的常規護理針對性不足,會對患者的依從性產生影響。TTM理論是在患者行為轉變的過程中,根據患者自身的情況,逐步幫助患者建立良好行為[6]。基于TTM 的心臟康復護理應用于心臟手術患者,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幫助患者建立良好行為,有利于術后恢復。基于TTM理論的護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識,促成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本研究中,護理2月后,觀察組的自我護理能力優于對照組,其原因TTM理論通過在不同階段給予患者相應的健康護理,逐步提高患者改變不良習慣并建立良好行為的意識,從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健康狀況會隨著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而提高。在本研究中,護理后2月,觀察組患者的生命質量水平高于對照組,表明基于TTM理論的心臟康復護理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其原因是與常規護理相比,基于TTM理論的護理將患者與家屬共同納入到健康教育的對象,共同參與患者的疾病管理,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高效性,家庭功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加強了患者自我情緒的控制,提高了患者處理應激事件的能力,促進患者術后的恢復,合理的康復訓練能提升患者的生理機能,從而提高生命質量水平。在本研究中,護理2月后,觀察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給基于TTM理論的心臟康復護理能夠改善患者
的負面情緒,其原因可能是良好的家庭功能緩解了患者的恐懼感,情緒得到更好的控制,合理的鍛煉緩解了患者的情緒,降低了其心理壓力,從而緩解負情緒,促進患者的恢復。

表1 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表2 生命質量水平比較

表3 SAS,SDS評分比較
綜上所述,基于TTM理論的心臟康復護理能改善心臟術后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存質量,緩解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