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發展下,促進了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為了推動我國數學課程教學水平的提高,需要尋找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教學融合的突破口。本文就數學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進行研究。
關鍵詞: 數學課程;信息技術;教學整合
一、 引言
當信息技術融入數學課程教學后,為數學教學創新開辟了更多路徑,為學生建構了高效數學課堂,提高了學生數學綜合學習質量。
二、 教學創新意義
在新課標教育改革環境下,深化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教育理念發生了改變,課堂教學主體出現了變化,學生學習綜合效果得到了提升。通過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化,培養了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提升了學生科學精神,幫助學生構建了完整人格與高尚品德,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 數學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目標模糊
數學教師為了實現教育改革目標,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明確,但對數學教學進行調研后發現,教師對教學目標模糊,不能準確定位數學課程的教育價值與教學原則,導致了教師在課堂引導時,呆板的開展理論講授,束縛了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熱情。部分教師由于學科職業素養不足,沒有及時接受學習現代教育思想,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仍舊秉持自己“老一套”的教學策略與方案,導致教學質量停滯不前。
(二)教學創新力不足
在對數學教學過程進行深度追蹤調查后發現,盡管教師開展了一些教學創新,但是由于創新力不足,仍舊存在傳統理論灌輸教學的因素。這是一個需要客觀面對的問題,教師長期開展灌輸式教學,已經對教師的職業生涯產生了一定影響,在短期內開展教學創新,教師會不自覺地滲透灌輸理論教學因子。
數學課堂教學創新力不足,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負面影響,如在創新教學環境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被很好地調動起來。后續教學教師重歸舊路,開展理論講授引導,學生的興趣與熱情會被迅速地澆滅。
如此反復課堂學習狀態循環下,部分學生會對數學學習產生抵觸心理,一些學生甚至產生了厭學情況,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響。因此在數學教學創新改革時,一定要立竿見影深化教學改革。通過嚴格的教育管理制度和考核機制,督促教師進行自我反思與批判。同時不定時引導教師集體學習現代數學教育理念,不斷提高教師數學學科職業素養和教學創新實力。
四、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研究
(一)多媒體信息教學
在尋找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突破時,多媒體信息教學是最初的教育結合方式。通過多媒體設備的推廣普及,全國各地校園都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師在開展數學課程教學時,合理應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指導。多媒體設備新生事物的出現帶給了學生新奇與興趣,在多媒體信息教學下,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數學學習思維創新力,夯實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一定基石。
通過對多媒體信息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可知,盡管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教學結合,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限制,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融合的教育優勢遠沒有被發掘出來。教師僅是簡單地利用多媒體信息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另一種方式表達,并沒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教育價值,因此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教學融合,還需要進行不斷探索驗證,尋找更多的教學整合路徑。
(二)微課視頻教學
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為了解決學生數學學習中遇到的瓶頸,教師設計了新的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融合方式——微課。通過微課視頻的設計,快速有效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瓶頸,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整體效率。
微課視頻基于數學課程教學內容,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將數學教學重點、難點、易錯點、混淆點、關聯點等內容進行高度整合集中,使得每一個教學模塊對應的數學內容更加準確高效。學生通過微課學習很好地理解了數學難點與易錯點,提高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質量與效果。
通過微課視頻信息技術教學與多媒體信息教學對比可知,多媒體信息教學相當于數學知識的“大水漫灌”,而微課視頻教學,則是準確地找出教學短板、學生學習瓶頸、教學方案不足、教學重點,并對其進行“一一擊破”,以達到預期的數學課程教學目標。由此可見,微課視頻教學方式比多媒體信息教學,提高了信息技術應用效果。但是微課視頻教學僅適用于數學課程教學輔助,并不能成為數學課程的教學主體,因此還未對信息技術的教育潛力進行完全開發,教師仍需探索創新數學課程教學方式,尋找更多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三)虛擬場景教學
數學課程的內容與社會事例緊密關聯,人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數學,因此在數學課程教學時,教師采取生活化數學教學引導。在該教學策略中構建的虛擬生活場景越接近于真實情況,教學方案實施的效果越好。因此教師需要尋找教學輔助工具,為學生構建虛擬的數學學習場景。
現代信息技術則可以很好地幫助教師實現教學訴求,在現代信息技術下,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交互體驗式的虛擬學習場景。在虛擬場景當中學生可以通過人機交互,感受生活場景的真實性,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虛擬場景學習活動當中。教師通過將數學課程教學內容滲透到虛擬場景當中,引導學生在場景體驗中學習掌握相關內容。
通過對虛擬場景引導教學策略分析可知,該教學方案找到了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教學融合的新方向,并且在課堂教學的某個階段,現代信息技術擔任了教育主體的角色,引導學生在信息技術構建的虛擬場景中體驗學習,提高學生數學課程學習質量。但是虛擬場景學習僅是課堂的組成部分之一,因此信息技術教學主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如何延長信息技術教學的主體周期,保證信息技術融合教學模式教育質量,需要教師進行持續探索尋找。
(四)翻轉課堂計劃
為了提高數學課程課堂教學質量,教師需要對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主動創新改革,為此教師結合現代信息技術設計了翻轉課堂教學計劃。翻轉課堂基于信息技術的支持,充分利用了學生課前學習時間,指導學生在課前開展高效自主學習,為課堂學習奠定堅實基礎,提高學生課堂數學學習效果,提升教師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在翻轉課堂教學計劃執行時,如何銜接課前與課堂是教學策略開展成功的關鍵,為此教師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設計課前導向微課視頻,引導學生在課前開展高效學習夯實學生的基礎。在課堂教學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基礎知識,此時教師開展虛擬場景引導教學,讓學生在已知基礎知識的支持下,在虛擬場景的體驗下進行主動學習,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果。
通過對翻轉課堂教學計劃進行分析可知,在翻轉課堂開展時,課前利用微課視頻對學生進行輔導,課堂則開展虛擬場景體驗教學,充分突出學生數學學習主體性,保證了教學計劃實施的效果與質量。在翻轉課堂中將微課教學與虛擬場景教學進行了空間聯接,而聯接的橋梁正是信息技術,通過為學生構建沉浸式的信息技術數學學習環境,熏陶學生的數學基礎素養和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天賦。
(五)任務驅動方案
在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時,教師嘗試開展任務驅動教學方案,充分釋放出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給予學生數學自主學習創造空間。為了確保任務驅動教學質量,教師需要數學教學任務目標,利用信息技術將任務內容進行細化,給予學生更加明確的任務指導,以提高學生任務驅動學習的效率。
由于學生數學學習的差異性,在任務驅動教學時,教師基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任務內容進行合理調整,并快速的下發給相關學生,確保學生可以基于自己的實際數學學習能力進行循序漸進的提高。
通過對任務驅動教學方案剖析可知,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基于學生數學能力的差異,給予學生個性化輔導,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學習能力。在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下,給予了每一個學生學習的可能性,極大地突出了教育公平性,讓學生可以享受到最優質的數學教育資源,啟發自己的數學學習潛力,培養自我數學核心素養。
(六)混合小組教學
在數學課程教學時,為了發揮出學生的思維創新力,教師指導學生開展混合小組學習。讓學生自由組成學習小組,通過互動探討的方式進行集體學習,在辯論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與效率。在混合小組指導時,教師記錄下學生的自由小組組合模式,并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數據分析,歸納出學生的小組學習行為,并給予學生更加準確的指導建議,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潛力。
(七)發散拓展教學
在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下,網絡數學教育資源,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組成部分,網絡數學教育資源更加豐富全面,可以為學生提供無限的學習可能。為了充分利用網絡數學教育資源,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時,則需要開展發散拓展,基于教學課程的核心內容進行延伸,如:數學名人軼事、數學史、數學趣事、拓展定理等。
(八)在線課程教學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教學的整合,已經突破了傳統的教學場所、教學時間的約束。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為學生開展在線課程教學,讓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接受數學教育,豐富了教育可能性,拓展了教學創新路徑。
通過對在線課程教學模式進行分析發現,在線課程完全顛覆了傳統教學認知,構建了一種全新的數學課程教育體系,而該體系的構建則基于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在該數學網絡課程教學體系中信息技術承擔了主體角色,信息技術作為教育媒介,為教師與學生搭建了教育平臺,為數學課程教學創造了更多可能性,推動我國數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五、 結束語
在數學課程教學工作開展時,為了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融合模式,為學生創建高效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巫小勇,邱建霞,袁欣欣.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高職院校高等數學實驗教學模式淺探[J].教育現代化,2019,6(17):98-101.
[2]黃鎮.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教學整合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9(21):27.
[3]張小敏.信息技術支持的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8):115-119.
[4]陳立軍.關于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思考[J].亞太教育,2016(28):44-45.
[5]姚敏.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思考[J].亞太教育,2015(27):17.
作者簡介:
馬文華,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碧玉鎮碧玉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