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歷史的國度,在朝代不斷更替的過程當中,很多歷史事件對于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產生了重大的推進作用,既加強了朝代的統治力量,也為后續的中國政治軍事體制變革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本文通過對北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這一重要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探討其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作用。
關鍵詞: 宋朝發展;杯酒釋兵權;歷史事件
一、 “杯酒釋兵權”歷史事件簡述
公元961年七月的一天,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宴請手下大將,并在酒席上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當上皇帝全靠你們,可當了皇帝卻整夜不能安睡。大將石守信驚問原因。宋太祖說,假如有一天,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也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即使你們不想當皇帝,恐怕也身不由己了。石守信等人聽出了話中之音,跪求一條明路。宋太祖要求他們交出兵權回家享樂。到了第二天,這些領兵大將開始稱病辭職,交出了手上兵權。這就是“杯酒釋兵權”。與此事件相關的“黃袍加身”事件,也是軍人政權的盛行導致的必然結果。有鑒于此,宋太祖趙匡胤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力圖削弱武將的影響力,消除對于皇權的威脅。釋兵權其實也是一種贖買,即以子孫世代享有豐厚的物質待遇、崇高的政治地位來換取功臣危及皇權的權力。從整個歷史進程來看,該事件既對宋朝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也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 杯酒釋兵權的作用與影響
(一)積極影響
1. 鞏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
從中國歷史朝代演變來看,當中央集權出現不穩定的時候,武將所帶來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也就是兵權的歸宿,能直接決定朝代的更迭。所謂“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因此,要想鞏固中央集權,就必須加強對軍權的控制,這也是“杯酒釋兵權”的重要意義。趙匡胤深知五代之弊,采取“罷功臣,釋兵權,制將帥,立兵制”的政策,為有效削弱領兵大將的兵權提供了重要的途徑,改變了“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局面,大大減少了武將專權和軍隊嘩變事件的產生,加強了皇權對軍權的控制,為中央集權的穩定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政治基礎。
2. 為削平割據勢力實現區域統一奠定基礎
宋太祖登基之時,宋朝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危機。從內部環境來看,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國內基礎,大量藩鎮都在處心積慮爭奪地盤。外部環境上,北有契丹在內的民族勢力心圖不軌,時有侵擾。面臨復雜的內外環境,只有全面加強皇權,才能促成宋初政局的穩定,避免重蹈五代短命王朝的覆轍。因此,統治者將調兵權、統兵權、握兵權分為三家,形成了樞密院、三衙和率臣相互制約的軍事領導體制,這樣,就將兵權的管理權和所有權徹底移至中央,使得當時的統治者完全有足夠能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削平藩鎮,鏟除割據勢力,實現國家統一戰略。
3. 推進了政治制度的創新
北宋初年,統治者對中央和地方體制進行了重大的調整。釋兵權只是一個開始,后續的改革不斷推進。在中央,設樞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兵權和財權,另設樞密副使、三司副使和參知政事牽制樞密使、三司使和宰相;在軍權方面,設樞密院、三衙和率臣分管調兵權、統兵權、握兵權;將軍隊分駐京師和各地,實行內外相維政策,防止地方變亂,拱衛京師,保證皇帝牢牢控制全國的軍隊;同時實施“更戍法”,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局面。在地方,則對藩鎮采用強干弱枝之術,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使地方再無力對抗中央。總之,通過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中央真正可以實現對國家權力的有效劃分,保證了各部門之間的有效制衡,標志著宋王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程度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新高,為國家的相對穩定和宋朝的文治興盛打下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4. 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繁榮
陳寅恪先生在評述中國歷史時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杯酒釋兵權以后,北宋的職官制度逐漸發生變化。宋太祖深諳“馬上得天下,馬下治天下”的道理,在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文人治國平天下。因此,朝廷在打壓武將的同時,刻意提高文官地位,宋朝興起了重文權輕武權的氛圍。宋初政治改革及重文國策,亟須吸引知識分子參與政權,擴大封建統治基礎。因此,帶動了科舉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東華門唱名”,天下艷羨,而大批有政治抱負的寒門子弟參與國家治理,亦為政治帶來一股清新的風氣。實行崇文抑武的國策,宋朝出現了空前絕后的文官政治局面,也促進了中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繁榮。書院的昌盛,理學的形成,宋詞的興盛,六大散文家的橫空出世,還有宋四家的書法和張擇端的風俗畫等等無不閃爍著耀眼的光輝。文人的地位受到極力推崇。晁沖之作《夜行》云,“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宋真宗也作《勵學篇》,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來勸勉世人讀書,甚至直白地告訴那些有遠大志向的男子:“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5. 帶動了科技水平的提升
宋朝整體保持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海外貿易的興盛,教育事業的繁榮,促進了科技水平的提升,宋朝科技成就遙遙領先于世界,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全盛。英國現代杰出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中國封建社會的科技發展到宋代已經呈現巔峰狀態。在許多方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或歐洲的水平。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的三項——雕版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都是在宋朝完善、成熟并逐漸走向世界的。中國的這三大發明導致歐洲快速結束了中世紀并進入了近代文明時代。在其他方面的成就也首屈一指。蘇頌、韓公廉運用天文學和機械原理,制成世界第一臺天文鐘水運儀象臺;秦九韶著有《數學九章》;李誡撰建筑技術專著《營造法式》;王惟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和針灸銅人的鑄造,為針灸學的發展做出卓越貢獻;沈括的《夢溪筆談》是一部綜合性科學專著;《武經總要》收集了大量有關軍事技術的報告,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火藥配方。后世使用的熱兵器,很多在宋朝出現了設計原型。宋朝開創了人類戰爭史上冷熱兵器并用的時代。
(二)消極影響
1. 導致北宋積貧積弱
“杯酒釋兵權”加強了中央集權,但重文輕武的政策又導致科舉考試中文士的錄取規模擴大。唐代進士及第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北宋每次錄取七、八百人。宋仁宗在位41年,科舉13次,由進士一科而得官者有4517人、諸科則有5000余人。官僚隊伍的膨脹,官僚機構的臃腫和重疊,形成了嚴重的“冗官”問題。邊疆形勢的嚴峻需要維持一支數量龐大的防御力量,災荒之年的養兵募兵制度以及士兵的終身制,助長了“冗兵”現象。官僚要從國家手中領取薪俸,而軍隊又要耗費龐大的日常軍費開支,產生“冗費”。“三冗”現象,降低了北宋的行政效率,導致國家機器運轉不暢;耗損了國力,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導致士兵整體素質低下,軍隊戰斗力下降;嚴重壓抑了社會活力,導致北宋積貧積弱,而利益集團的紛爭,又為后續的政治改革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2. 軍隊將領水平下降
釋兵權雖然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大將擁兵自重,鞏固中央集權,但是后續的軍事改革中,頻繁調換將領,造成的惡果就是兵不識將,帥無常師,將兵之間難以達成默契,嚴重挫傷了武將的積極性,束縛了武將軍事才華的發揮,也使得整個軍隊無法形成強有力的作戰整體,嚴重削弱軍隊戰斗力,且文官強勢控制軍權,軍事指揮能力有限;將領經常受到皇帝派遣的內臣監督,內臣“與帥臣抗禮,而脅制天下,無所不至”,武人頗為喪氣。可以說,自“杯酒釋兵權”之后,除狄青外幾乎無一名將。隨著軍隊將領水平下降,宋朝軍隊作戰能力很難快速提升,而同時期北方的契丹、黨項、女真等游牧民族的農業和軍事發展較快,在宋遼、宋夏、宋金戰爭當中,宋朝并沒有必勝把握,甚至連連敗北,只能奉送“歲幣”以求茍安,結果邊患愈演愈烈,最終亡于北方少數民族政權。
3. 軍事力量難以集中
宋朝軍隊的兵權是相對分散的。如前所述,三衙雖然掌握禁軍,但卻無調兵和發兵的權力;樞密院有發兵、調兵之權,而不能直接掌握軍隊。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離,各自獨立,相互制約,雖有利于皇權的控制,但也埋下了軍力衰弱的禍根。各部門互相掣肘,有的文官好論武將過失,卻不去認真探究武將的功績;有的主帥一味聽從皇帝安排,缺少機動靈活的策略;有的士兵享受優厚的待遇,不愿意為陌生的將領奮勇殺敵。軍事管理體制的過度制衡,軍隊自身缺乏強大的作戰信息,這就導致軍事力量渙散,當有外部勢力突然入侵時,無法及時調整軍備進行強力應對,貽誤戰機,遭至慘敗。
三、 結語
“杯酒釋兵權”及其他舉措,加強了宋朝皇帝對軍隊的控制,改變了晚唐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使軍人成為維護中央集權的有力工具,推進了區域性的統一,為宋代各項事業的進步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充分體現了宋太祖高超的政治智慧。但是某些舉措矯枉過正了,違背軍事規律,導致兵權分散,兵將隔漠,將領水平差強人意,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最終抵御不了外敵的進攻,終至王朝覆滅。
參考文獻:
[1]周恒,周焱.終結軍政統治動亂期 開啟文人治國新時代:淺析“杯酒釋兵權”的影響與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5(25):99-100.
[2]陳峰.宋朝化解矛盾的懷柔方式及其傾向:以處理內外重大矛盾問題為中心[J].人文雜志,2015(4):74-81.
[3]賀小飛.淺析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對宋代政治軍事的影響[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3):92-94.
[4]一代英帝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耀升了所在地汴京的地名異彩[J].中國地名,2011(11):60-61.
[5]丁景元.淺析“陳橋兵變”和“杯酒釋兵權”:兼談趙普在這兩次兵變中的謀略思想[J].滁州師專學報,2002(1):20-22.
作者簡介:
王文華,湖南省湘潭市,湖南省湘潭市湘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