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部門發獎金,毫無疑問,又沒有同事金凡什么事,就他那墊底的業績,不倒扣都不錯了。會后,金凡一臉憤青模樣地握著拳頭跳上椅子大喊道:“我要節食一個月,嘗嘗饑腸轆轆的滋味,讓自己長點兒記性!”這舉動把大伙兒逗樂了,有人打趣他:“沒必要這么懲罰自己,要是節食再把身體搞垮了,下個月又得墊底?!贝蠹易焐想m這么說,但心里也都明鏡,以金凡那吃貨屬性,是不會真節食一個月的,或許自我懲罰的舉動能讓他心里好受一點兒吧,但不知道是不是真能從此長點兒記性。
顧宇
聶宏斌? 心理咨詢師
金凡的舉動讓我想起了前不久來尋求心理咨詢的一位單親媽媽。她和丈夫離婚后,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這讓本就拮據的日子更加捉襟見肘。
為了彌補家庭破裂給孩子帶來的虧欠和心靈損傷,她每天打三份零工,停用了幾乎所有護膚品,一天只吃一頓飯,甚至一年都不添置一件新衣服。她決定用這些極端的方式來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偏執地認為只有自己過得苦,孩子的生活才會越好、越幸福。結果長期節食讓她的身體越發無法承受高強度的工作,無心裝扮也讓她在職場和情場上錯失了不少良機,工作和生活越來越糟。
不難發現,金凡和這位單親媽媽有一個共同點:當他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無一例外選擇了自我懲罰。
自我懲罰是一種試圖提升自我掌控感或約束感的生理機制,對很多人來說,自我懲罰也是一種有效的自我規范機制,囊括了一系列行為——從最簡單的縮短休閑娛樂時間,到嚴重的以尖銳的物體劃傷自己,甚至是更加極端的自我傷害行為……試圖用這樣的方式來避免一些可能讓自己更加不適的后果或感受。
研究表明,自我懲罰的產生可能與個體的低自尊、低自信有關。美國心理學家伍德等人在2009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當低自尊、低自信的人心情低落時,他們往往會更缺乏動力去嘗試改善自己的心情,于是會刻意維持、甚至進一步加劇自己的不快感,例如長時間看一些悲劇電影、反復循環播放某首苦情歌等。
從心理學角度看,金凡們的行為也是低自尊、低自信群體對自我認知的驗證過程。在早期他們與外界進行互動的過程中,已經逐漸形成了缺乏自信、不接納自己、自尊心較低等負性的自我情緒認知。為了避免自我認知失調,他們就更加期待外界對自己的評價與自我認知是相符的。即便是通過自我懲罰的方式,即便這些認知也同樣是負性的。
自我懲罰還可能與個體缺乏對生活的控制感有關??刂聘惺侨祟愖钤?、最基本的需求之一,當人失去了控制感可能表現出悲觀、抑郁甚至是絕望。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不僅要控制自己的內心意愿,還要對外界風險進行有效把控。兩者相較而言,顯然我們更容易掌控內心意愿。因此,當我們對身邊的事物失去控制時,為了彌補控制感缺失,就會將更多精力集中在控制自己的情緒上,例如持續地將自己的情緒保持在負性水平——自我懲罰。
雖然自我懲罰是一種自我規范機制,沒有明確的對或錯的評判,但可以確定的是,長期使用或不合理使用,勢必會對身心造成傷害,更何況在旁人看來“己不自重,人亦辱之”。
生活中,我們應該盡可能地規避自我懲罰,這就需要清楚自己慣用的自我懲罰方式,并在這些行為或心理出現前,有意識地克制。我們也應該認清自身與外界、內心趨向之間的關系,對自我懲罰行為和想法背后的動機進行探討和反思,找出動機產生的原因,才能找出更積極的方法來緩解內心的苦楚。我相信每個人都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只是需要讓自己嘗試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