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摘 要:我國農業經濟先后經歷了農民個體經營和集體經營兩層經營體系,在農業經營體系改革條件下,培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了集體經濟功能。基于此,本文主要闡述了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的重要性,并從改變農業經營土地主體、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收益、發展綠色農業等方面探究了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應用成效,希望加快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民經濟收入 ?綠色農業 ?生態發展
隨著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鄉村農業生產服務更加專業化,勞動力得到廣泛應用,土地所有制主體得到轉變,在實踐中顯示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廣闊前景。因此,山東省濱州市農業農村局針對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圍繞振興鄉村農業實際應用成效展開深入探析,旨在構建新型農業,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效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三農”工作長遠發展。
一、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不斷完善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了農業現代化發展速度,能夠實現“誰來種地”的實際目標,促進傳統小農戶經營模式向新型農業社會化生產模式轉變,優化了勞動生產效率,提高了農業生產現代化發展水平。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內容十分廣泛,如生產服務、技術服務、物資供應等方面,在新型農業發展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技術是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重要橋梁,應用于農業生產領域,能夠與新型農業有機結合、相互補充,為農民生產提供社會化服務依據,給農業發展提供配套的服務體系,是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保障,提高了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科學性、效率性。
(二)促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轉變
實現小農戶與現代化農業發展銜接,是我國農業政策的基本目標,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轉變,農業現代化發展理念培養出新型農民人才,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推動了現代農業技術傳播,創新出較多有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對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實現了個體經營向集體經營的轉變,多元化、多層次集體農業經營模式,增加了集體經濟效益,優化了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構建新型農業社會服務發展體系的政策文件,引領小農戶逐步進入農業現代化發展軌道,積極培育服務主體,整合資源,促進了新型農業現代化服務體系的快速發展。
(三)提高各地對新型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的重視程度
現階段是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特別是各地農業生產托管模式。例如,山東省濱州市農業農村局在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上取得過一些經驗。通過農業技術創新,加大農業技術應用和推廣,拓寬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范圍,增加農民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等多個農業社會服務主體,不斷強化政策引導意識,出臺一系列社會服務行為規范;通過市場引領、多元合作,將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進行試點服務,激發了市場活力,促進了農業全面升級轉型,為各地城鄉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發展提供了借鑒,進而推進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有序發展。
二、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應用成效
(一)改變摞荒土地狀況
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的核心就是土地,隨著農民老齡化發展,農村土地撂荒情況逐漸明顯,土地產權分配方式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得到改變。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將土地產權分配與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相結合,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農民可以自主經營,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濱州市農業農村局積極探索多種農業生產托管模式,為外出務工、不愿流轉土地的農戶提供了農業社會化服務,解放農村勞動力,促進農民就業轉型。例如濱州市濱城區鵬浩病蟲害防治專業合作社為組織成員提供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土地托管等服,合作社在建設標準化統防統治基地探索的基礎上,增加了土地托管的服務,對于托管的土地,合作社不但進行病蟲害防治,而且提供耕、種、管、收等一系列的從種到收全程標準化服務,只要農民繳納一定的托管服務費,剩下的事情都有合作社來干。2019年合作社已經托管土地65300余畝,其中全托達18500余畝。經調查,加入托管的土地在產量上要增產20%。通過開展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業務,更好的將小農戶農業生產經營與新型現代化農業經營完美結合,從而更好的促進了現代農業生產發展。
(二)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收入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能夠推動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可以保護農民合法權益。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農業服務資源的利用率,通過線上、線下多個平臺渠道推動資源整合,促進集體經濟發展,保障農民共同富裕。如搭建“滴滴農服”平臺,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線上供需對接,擴大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增加農民收入。在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下,山東省濱州市對農資生產企業、農資市場、農資銷售網點、水果蔬菜收購站大規模擴建,設立多個農產品負責人,并對其進行專業培訓,提升負責人的經營能力和對集體經濟組織的認識,增加生產必備的基礎設施,從而調動了農戶成員積極性,促進集體組織凝聚力,保障農民持續增收,對構建農村和諧社會至關重要,并探索出一條農民集體參與、共建共享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之路。
(三)推動產業融合,振興產業發展
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了供銷合作社的良好發展,發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優勢,積極探索農業社會發展服務體系的新征程,努力振興農業社會化發展戰略。建立多樣化服務中心,加大投資力度,以連鎖經營為中心,倡導自主經營實體、為農服務載體、合作經濟組織聯合體的經營模式,規劃管理,整合資源,推動產業融合,促進共同發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促進下建立起村級服務社、農村超市等,推動了農村經濟聯合發展,振興了鄉村產業。通過推廣農業重大技術試點、農業資源優化試點、電子商務試點等,建設水果蔬菜交易中心,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不同領域開展多個試點工作,升級物流供應鏈管理,結合現代網絡技術為農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從而促進了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推動農業市場向現代化方向邁進。
(四)應用于綠色農業發展,振興生態產業
山東省濱州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民眾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強了農民之間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圍繞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研發了測土系統手機APP,制定了專業化的土壤改良方案,降低農藥使用量,從而降低土壤污染面積,推動綠色農業發展,獲取了農業發展的高質量成果,為生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互聯網技術搭建先進農業耕作技術,如農機作業、有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等,降低了農戶個體的投入成本,從農作物種植到收獲全程把控農產品質量,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推進對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改變,積極倡導生態環境保護,推動了鄉村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山東省濱州市在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時,大力推廣農業綠色化、優質化,通過無人機作業發現,效率是地面農機作業效率的5倍,是工人作業的30倍,應用農業社會化服務降低了農業生產作業成本,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振興了生態產業。
(五)拓寬農業服務領域
隨著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民在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型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的構建能夠抓住農業改革發展的契機,在農產品流通、農村土地托管方面都顯有成效。通過電子商務,健全農村網絡服務,將服務帶到城鄉居民的家門口,為廣大城鄉居民提供了安全優質服務;積極調動有效資源,大力推廣專業合作社,將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結合農村各類農業經濟組織,強化了市場營銷服務,推進農超、農市、農企的對接,農資市場占據較大的供應份額。利用合作社經營網點等設施條件,通過物流配送提高日用消費品、農副產品等產品發展的現代經營服務水平,打造成熟的城鄉物流體系。將龍頭企業通過物流網絡服務連接終端的鄉村超市,實現了鄉村農產品走出去的目標。通過資產連接、利益連接,拓寬了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展現網絡系統合作的最大化優勢。建立社會服務站、農民服務中心,提高了農民服務能力,保障了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農資供應需求,推進了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三、結束語
綜上,我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創新,加快了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逐步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重視度,積極構建和推廣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并在應用中取得一定成效,為農業社會化發展提供廣闊發展前景。因此,推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康發展勢在必行,這對振興農業產業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建國.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助力鄉村振興[N].中華合作時報,2019-11-05(A06).
[2]吳應玲,葉得仙.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模式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44(10):130-131.
[3]李世永.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初探[J].農家參謀,2019(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