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振華
摘要: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需要一流的職業教育和一流的技能人才。在校企合作“雙精準”背景下, 高職生職業生涯教育有利于精準研判就業形勢, 精準對接企業行業標準,促進高職生與高職院校的可持續性發展。高職學生如何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如何抓住機遇實現優質就業成為決策者和教育部門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廣州鐵職院)“天佑專列”項目,以“一中心、雙導師、三平臺、五模塊、七途徑”的立體化教育模式,對軌道交通類專業學生進行精準化職業生涯教育。
關鍵詞:“雙精準” 高職生 職業生涯教育
職業教育是粵港澳大灣區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一流灣區人力資源的重要支撐,同時灣區經濟的轉型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也給高職院校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是黨的十九大對職業教育的重要部署和未來期許。根據職業教育發展需要,廣東省于2017年提出“校企精準對接、精準育人”的“雙精準”發展策略,又于 2019年2月頒布了《廣東省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提出要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行動計劃。為此,廣州鐵職院大力推行現代學徒制、訂單培養等“雙精準”人才培養模式,學生職業生涯輔導項目——“天佑專列”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應運而生。
一、項目背景
廣州鐵職院是廣東省唯一一所以培養軌道交通、鐵路等特有專業人才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承擔著灣區軌道交通行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任。近年來,軌道交通類企業對我院畢業生需求量穩步增長,學院訂單培養規模顯著,且企業招聘時間前移,軌道交通類特有專業就業形勢喜人。但部分學生對“職業”內涵認知不足,職業信念意識淡薄,出現對就業選擇盲目跟風,對企業文化知之甚少,在應聘時缺乏自主判斷,訂單培養期間不適應管理,進入企業后無法勝任崗位工作,對自我發展缺乏規劃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學生職業生涯長遠發展。因此, 學院高度重視職業生涯教育,對接企業整合資源、建立制度、搭建平臺,幫助學生努力實現職業發展目標。
二、項目思路
“天佑專列”項目以“一中心、雙導師、三平臺、五模塊、七途徑”的立體化教育模式,對軌道交通類專業學生進行精準性職業生涯教育。它以關注學生職業發展需求為出發點,以特色文化車廂為主要教育實踐場所,以追尋詹天佑足跡、培育工匠精神為主線,以培養品德高尚、技能精湛、創新奮進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校企雙方專兼職導師聯合輔導的形式,通過開展專題講授、專家講座、個別輔導和團體實踐等教育活動,對軌道交通類專業學生進行專業化、職業化塑造。
三、實施方法與過程
(一)成立職業生涯培育中心
自項目開設以來,“天佑專列”從起初列為重點塑造對象的訂單班學生,到面向軌道交通類專業學生,逐步將受眾延展至全校學生,成立職業生涯培育中心,為學生的職業成長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和豐富資源,成為了在校園內影響力強和覆蓋面廣的品牌項目。
(二)雙導師團隊組建
本項目由學院輔導員團隊統籌協調和資源整合,力邀國內軌道交通名企名師組成“專家庫”,集結學院優秀校友形成“校友群”,組織行業名家學者及學院教師共建導師團,由校內導師、企業導師聯合分層分級進行項目輔導。
(三)“三平臺”搭建
項目以職業生涯教育“校園、企業、社區”三平臺相互依托、互為補充。“校園平臺”通過整合學院現有的20多個基礎實訓室、中央財政支持的校內專業實訓基地及校園內基礎性資源;“企業平臺”則借助區域軌道交通龍頭企業共建的10多個校外實訓基地資源和兄弟單位、實習站段等;“社區平臺”組織學生參與科技大使活動,成立科普宣講團,形成基層實踐網絡。
(四)文化列車建設
建設天佑文化列車,注入詹天佑精神元素,植入鐵路“道釘”精神基因,引入軌道企業文化精髓,凝煉學院“一訓三風”內涵,將列車打造成標志性文化符號,并建設成涵蓋“紅色思想引領、工匠精神培育、大學生素質教育、社會服務孵化”的多功能教育實踐場所。
(五)項目模塊建設
針對學生實際需求,項目以專題活動形式推出了五個模塊,依照職業素養提升規律分為:體驗鋪路蓄能的平安站,探索職業認知的始發站,提升職業素養的飛躍站,展示職業能力的時光站,踐行工匠精神的匠心站。
1.平安站——職業思想(意識)啟蒙
2.始發站——職業道德、職業標準、職業價值觀探索
3.飛躍站——職業形象、職業心態、職業行為習慣提升
4.時光站——職業技能、職業作風展示
5.匠心站——職業綜合素養檢驗
(六)模塊內容設置
1.體驗班:參觀“天佑專列”、參觀實訓室、專業介紹、企業調研
2.探索班:專業學習經驗交流、企業宣講、認知實習、普及型專題講座
3.提升班:訂單管理、興趣型現場觀摩、優秀校友講座、社會實踐
4.踐行班:專家級專題講座、專業型模擬實操、技能競賽、跟崗實習
5.展示班:工匠校園巡講、志愿服務、科技大使活動
(七)項目實施途徑
1.體驗式輔導:開設專題入門講座,以體驗式輔導,參觀“天佑專列”、參觀實訓室、專業介紹、指導企業調研、組織認知實習,幫助學生建立職業意識,引導職業方向,樹立職業自信。
2.企業調研:通過資料收集、制作調查問卷、企業文化調查、校友訪談、現場走訪、拜訪企業導師、撰寫調研報告等方法,指導學生確定就業意向企業單位,熟知意向單位企業文化,實施規劃行動。
3.“天佑專列”系列講座:自2012年起相繼開展校企合作“走出去,請進來”系列活動、舉辦“優秀企業文化進校園——零距離講堂”、“優秀校友講壇”計劃、“軌道交通科技大使進校園”項目、“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等系列活動。
4.訂單班管理:學院軌道交通類專業訂單培養比例達80%以上,通過教育、教學和管理使全體訂單班學生樹立“上學如上班、上課如上崗”的職業意識。項目團隊修訂了訂單班管理辦法,明確了交叉部分的責任劃分,結合企業要求,以團隊輔導形式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方面的強化訓練,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學生發展從學校到企業的無縫對接。
5.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項目依托學校有影響力的實踐育人平臺,推薦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促使學生錘煉品質,提升素質,收獲成長。從2001年開始每年寒假時間組織學生到廣鐵集團廣州站、廣州東站、廣州南站、廣州北站、廣州客運12306票務中心、廣州地鐵等企業參加春運社會實踐活動;每年暑假指導參加支援廣州地鐵及廣鐵集團暑運,國慶節、五一勞動節等小長假的臨時增援活動。
6.模擬實操:聯合專業教師,指導學生組織,結合實訓室的設備及功能,開展各類專業技能競賽,以賽促學,以賽促練,通過競賽形式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檢驗學生學習實踐成果。歷年舉辦了CRH動車組模擬駕駛技能大賽、信號技能競賽、“接發列車”技能競賽等院級競賽;組織承辦省級技能競賽、參與組織國家級技能競賽。學生對競賽活動反響熱烈,踴躍參與,屢創佳績。
7.科技大使活動:學以致用,回饋社會。組織學生開展科技大使活動,對社區居民、中小學生進行科普傳播。活動通過展覽、體驗、實踐、競賽等方式,利用視圖、仿真系統、網站等媒介搭建 “軟性平臺”,開展科技大使活動服務大眾,增強職業價值感及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敬業樂業。
四、主要經驗及效果
1.立足“核心”。項目立足三個“核心”:(1)由軌道交通特色專業學院輔導員和企業專家及工匠組成項目核心團隊。(2)將培育“詹天佑式現代職業人”作為軌道交通類高職學生職業生涯教育項目核心目標。(3)挖掘、整合區域軌道交通合作單位的“企業行業文化”為項目核心內容。
2.“雙向”模式。項目各個環節貫穿著“走出去,引進來”雙向模式。學校將優秀企業文化引入校園,開拓學生專業視野,促進教學相長,提升師生的核心能力;企業提前將企業文化、用人標準融入人才培養過程,縮短學生適應期,促使學生盡快達到企業素養要求。雙方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共育軌道交通人才,為推動區域行業發展鋪墊了基石。
3.依托“項目”。打造項目系列,逐年推進。2012年至2019年先后開展校企合作“走出去,請進來”系列活動、“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系列活動,舉辦“石門講壇”、“優秀企業文化進校園——零距離講堂”、“優秀校友講壇”等。“科技大使進校園系列活動”、“廣州軌道交通科普‘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活動”兩個項目分別于2015年、2017年成功立項市級青少年科技教育項目,結項評價均為“優秀”。
結語:
本項目通過深化校企合作,以“校企精準對接、精準育人”的“雙精準”發展策略,開創職業生涯輔導新模式,打造特色校園文化新亮點,推進“校企聯動、知行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豐富了學生的實踐內涵,強化了學生的職業意識,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質,切實提高了學生的職業能力,推動大學生德能兼修,全面發展,激勵和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
基金項目:2019年度院級教科研項目“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背景下‘詹天佑式職業人培育研究”(GTXYJ1912)
參考文獻:
[1]羅映娜.校企“雙精準”視域下的中職生職業素養培養[J].新課程研究 2019,(23),37-39
[2]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的通知[EB/ OL]. http://www.gd.gov.cn/zwgk/wjk/qbwj/yfb/content/post_2170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