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能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感受語言美,還要讓他們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內涵豐富的小古文,它們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那么,我們如何根據文言文的特性進行教學,讓小學生喜歡上小古文呢?其實,現代文與文言文是一脈相承的,二者之間是“源”與“流”的關系。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特點,還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探究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一、漢字溯源,探尋文言字義
文言文字詞古今異義現象經常出現,如部編教材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一課,文中“志在太山”的“志”的意思是“心里想的、希望的”,而現在的意思主要指“志向、志愿、志氣、意志”。那么,我們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處理好古今異義的問題呢?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漢字溯源,幫助學生掌握漢字的古義,特別是漢字的本義。
下面,筆者以教學《伯牙鼓琴》一文中的“善”字為例,談談自己的思考。
師:同學們,“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中的“善”是什么意思?
生:我認為這里的“善”應該是“善良”的意思。
師:我們先不急著回答,先來看看古人是怎么創造出這個“善”字的。(課件出示“善”的造字變化: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體)同學們,你們看“善”字的甲骨文上半部是“羊”,下半部指目,眼睛。合起來表示眼神安詳溫和,所謂“慈眉善目”。也就是說,“善”字的本義指神態慈祥,語言親切。后來,人們把這個字引申為形容詞,表示友好的、慈愛的(如善良),表示美妙的、吉利的(如盡善盡美);又引申為名詞,表示一種義舉、義行(如積善);還引申為動詞,表示使辦妥、美滿(如善始善終);還引申為副詞,表示好好地,能干地,擅長于(如善辯)。
師:(指向剛才回答的學生)看完“善”字的演變過程,你認為這里的“善”還是“善良”的意思嗎?(學生搖搖頭)那你認為這里的“善”應該是什么意思?
生:我認為這里的“善”應該是“好”的意思。
師:因此,這一句“善哉乎鼓琴”中的“善哉”是一個詞語,要連在一起,不能斷開,這樣才能讓人聽得明白。
課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學生自由練讀)
以上教學中,筆者通過展示“善”的構字理據及演變過程,將識形、釋義及準確斷句完美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理解了“善”的本義。
二、鏈接經典,挖掘學習資源
當前,不少教師總感嘆現行教材中文言文太少,而且學習文言文表達的資料更是少之又少。然而,綜觀小學語文教材,其實很多成語故事都是來自文言文的名篇。如:“水滴石穿”這個成語故事選自《漢書》,“揠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選自《孟子》……因此,我們可以在學習完這些成語故事后,趁勢拓展古文版的原文,讓學生進行文白對照,發現文言文表達上的特點。
教學部編教材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一文時,在學生掌握了借助注釋、查找工具書、結合插圖、聯系上下文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后,筆者告訴學生本文選自《世說新語》,并向學生介紹了這本書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如:泰山桂樹、割席分座、范宣受絹等。學生一聽,興趣立刻高漲,紛紛想閱讀《世說新語》中有趣的故事。于是,筆者利用課件及時出示文言文《管中窺豹》,很快,大部分學生都能憑借之前看過的故事和借助注釋,輕松讀懂了《管中窺豹》這個故事的大意,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結果,他們還想接受更大的挑戰。于是,筆者出示學生從沒有接觸過的文言文《徐孺子》,學生便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并借助文末的注釋,又將這個故事成功翻譯成白話文。可以說,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筆者的層層引導下,通過自己“跳一跳”,摘到了自學文言文的“果子”,他們對文言文的喜愛之情就更深了。
三、創設情境,感受表達趣味
孔子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有必要創設各種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在模仿表達中,感受文言文的趣味。
1.對話,拉近文言文距離。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讓他們感受到文言文表達的妙處。如,部編教材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筆者在引導學生理解題目后,便直接走向一位李姓的男生身邊問道:“你姓李,那么別人會怎么稱呼你呢?”李姓學生應聲答曰:“李氏之子。”于是,筆者及時向學生滲透文言文表達的特點:“你們看,文言文的表達就是這樣的精練。”隨后,筆者又來到一位張姓的女生身邊問道:“你姓張,那么別人又會怎么稱呼你呢?”張姓女生應聲答曰:“張氏之子。”可張姓女生剛一說完,全班同學都哈哈大笑起來。這位女生先是一愣,但馬上意識到自己回答錯了,趕緊糾正道:“不對,我是女生,應該是張氏之女才對。”筆者笑著感嘆道:“你們看,文言文的表達就是這樣的準確,一字之差,謬之千里。”通過這樣的對話開場白,拉近了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讓他們驚喜地發現,現代人同樣也可以用文言文的形式進行自我介紹。
2.表演,感受文言文韻味。學生平時的表達與文言文的語言形式相差甚遠,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朗讀表演故事,模仿文中的人物進行文言文對話,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韻味,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部編教材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筆者在教學這一課時,發現學生在朗讀中經常會出現拖沓、語氣平淡的現象。于是,筆者在教學中創設多種形式的辯日場景,讓學生現場模擬辯斗,體驗文言文之“趣”。首先,學生同桌之間進行互相辯斗;接著,讓兩名學生到臺上進行辯斗;然后,筆者和一名學生進行現場辯斗;最后,全班同學一起互相辯斗。在辯斗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不斷加快語速,學生的情緒自然愈來愈投入,課堂語勢就會層層推進,趣味盎然。這樣的教學,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愛上文言文。
3.仿寫,巧用文言文表達。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可見,文言文只要多讀,就能熟讀成誦,還能知道書中的意思。但還不夠,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模仿文言文的語言形式進行表達。如《伯牙鼓琴》一文,在教學“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湯湯兮若流水!”一句時,筆者讓學生在讀—釋—悟語言之妙后,創設了這樣的對話情境:
師:大山也罷,流水也好,善于鼓琴的伯牙,無論彈奏什么,善聽的鍾子期都能聽出其中的奧秘,這就是(生: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
師:同學們,“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伯牙還會“鼓” 什么呢?(課件顯示:志在鍾子期曰:“善哉乎,!” 志在,鐘子期曰:“善哉乎,!”)讓我們也來學古人一起說說吧。
生: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乎,習習乎若清風!”
生: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乎,皎皎乎若明月!”
生:志在綠草,鍾子期曰:“善哉乎,萋萋乎若綠草!”
通過以上教學,學生在情境中模仿表達,不僅體會到“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的意思,還訓練了思維表達能力,并最終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課題“核心素養背景下‘主題閱讀課程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JJKXB18—320)階段性研究成果]
葉枚舉? ?福建省德化縣潯中中心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