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清芳
摘要:隨著經濟的全球化,音樂劇作為外來文化逐漸在中國站穩了腳步,隨著我國的社會發展進步,使得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音樂劇在群眾中逐漸得到更多的欣賞,因此,人們對音樂劇的要求逐漸提高。為了滿足多種聽眾的需求,我國音樂劇也在進行改變,逐漸向本土化發展。這種情況的出現,對我國音樂劇來說,即是一種機遇,也是需要接受的挑戰。
關鍵詞:音樂劇:本土化:發展
音樂的發源地是英國,也是在英國繁榮發展起來的,是一種綜合性戲劇藝術形式。音樂劇作為一種外來文明,勢必會經歷一番曲折的本土化。為何要對音樂劇進行本土化?如何合理對音樂劇進行本土化?這些問題是我國音樂劇人一直在思考以及研究的問題,力求尋找到合適的方法幫助音樂劇進行本土化發展。
一、中國音樂劇發展歷程回顧
音樂劇在我國的初始是20世紀20年代,我國上海悄然無聲的出現了一種新的戲劇形式
歌舞劇,這種歌舞劇是以舞蹈與歌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展現的。緊隨其后,出現了大批以歌舞劇為表現方式的作品,引發了一陣社會潮流,例如《麻雀與小孩》、 《小羊救母》、 《小小畫家》等作品開創了中國音樂劇的歷史源頭。
20世紀2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中國音樂劇吸收積累經驗,為本土化發展打基礎。該階段的音樂劇已經逐漸形成了具備民族氣息的藝術形式,由于經驗不足并且舞臺設備的匱乏,導致該階段的音樂劇雖然具備雛形,但是舞臺表演較為稚嫩。秧歌的出現使得我國音樂劇發展距離本土化發展更進一步。從審美的角度來看,秧歌的表現形式以及具備的民族元素特點,更加符合當時我國群眾的精神面貌,也促使音樂劇被人民群眾所接受,促使音樂劇具備了中國特有的元素。
直到1982年的時候,中國音樂劇才開始真正具備了專業的藝術領域,通過摸索、創新、表演,逐步將中國音樂劇專業化、規范化。
所有熱愛、喜愛音樂劇的人們最為難忘的年份就是1999年。這一年,中國音樂劇有了突破式的發展,中國音樂劇的整體水平也具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這期間的優秀代表作品有: 《秋千架》、《雪狼湖》、《未來組合》等。
2004年的時候,張學友在中國首都
北京,舉辦了首部真正華人音樂劇《雪狼湖》,采用流行音樂優美的旋律以及新穎的藝術創意將中國音樂劇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目前,中國音樂劇已經逐漸成熟,無論是表演經驗、人物形象設計,還是舞臺的設備條件、舞蹈的編排都具有了飛一般的進展,在國內的影響力也在逐漸加大,也越來越具備中國特色。
二、中國音樂劇本土化發展路徑探尋
1.題材的本土化
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發展,其必然要講述中國故事,以便于打動中國的人民群眾。在進行音樂劇的創作中,需要對創作的題材先進行本土化,突出中國民族的特點以及地域特點。音樂劇應該盡量避免已經有的藝術選題以及藝術內容。
例如《英雄后裔》中民族神話的選取片段, 《香格里拉的傳說》中藏族火祭儀式的片段,以上兩部音樂劇分別通過民族神話故事、民族圖騰進行表演,促使了音樂劇的原創性以及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音樂劇《花兒與少年》是以我國西北地區人民的愛情典故為原型進行的創作,音樂劇的內容、表現形式、對白等具有強烈的西北地區民族特色,該音樂劇的題材選取充分體現了本土化以及原創性,受到了當時我國人民群眾的喜愛。
2.技法的本土化
音樂劇的題材已經開始本土化,那么技法方面更應該追求本土化。中國的傳統音樂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背景,種類繁多,能夠為當代音樂劇帶來很大的啟發。音樂身為音樂劇中主要元素,一旦實現了本土化,那么離音樂劇本土化的目標更近了一步。
在音樂劇的唱法方面,我國對音樂劇的看法一直存在這樣一個問題:認為音樂劇必須都是通俗唱法。這種看法看似有道理,實則不全面。我們大多數接觸的歐美經典的音樂劇是具備以美聲為基礎的通俗唱法這一特點,但是也不完全是這樣的。而且,音樂劇想在中國站穩腳跟,就需要與本土文化特點相融合,讓更多的中國群眾接受,而不是放棄本土一切藝術資源。新世紀以來,我國的音樂劇雖然依舊以通俗唱法為主要唱法,但是并沒有摒棄其他藝術資源。
例如, 《黃四姐》采用了原生態唱法和通俗唱法有機融合的“原通唱法”; 《白毛女》基本采用民族唱法;《金沙》基本以美聲唱法為主; 《茉莉花》中的演員王莉采用了“美通唱法”。無論哪種音樂唱法,一旦運用到音樂劇當中,就不能死板固守原本的演唱方式,而是根據音樂劇的內容形式以及文化特點進行變通,達到自然、親切,更利于群眾接受。
3.審美的本土化
音樂劇現在已經成為全國流行的藝術形式,其娛樂性、觀賞性以及商業價值逐漸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雖然音樂劇具備的商業價值不是太高,但是并沒有因此使得音樂劇的發展受到阻礙,反而促使了音樂劇的發展以及完善。音樂劇是比較注重能為群眾帶來諸多審美體驗的藝術表現形式,通過多種媒體手段的協助,音樂劇的舞臺效果愈發震撼人心。例如舞臺上對于自然災難可以達到逼真的展示效果,使得群眾在觀看音樂劇的時候得到全方位的體驗,讓群眾感受到多元化的審美。
西方音樂劇經過長時間的摸索發展,已經具備了富有自身特點的審美標準。音樂美、戲劇美,中國音樂劇除了需要對這些已經具有的音樂劇審美特征進行加強以外,還需要融入富有中國自身特色的審美標準
意境美。意境美的營造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手法:虛實結合的情境美、情景交融的內在美以及韻味無窮的意蘊美。
三、結論
我國的音樂劇本土化發展雖然已經逐漸規范化、專業化,但是音樂劇的原創環節依然比較薄弱,還在摸索階段。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發展還需要攻克很多難關,通過不斷努力、培養新的人才、借鑒經典等措施來推動發展,提高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林濤,淺談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發展[J].北方音樂,2019,39 (17):78-79.
[2]吳建華,中國音樂劇本土化發展路徑探尋[J].北方音樂,2017, 37 (01): 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