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美術思潮主要是在二戰后,西方社會經歷了巨大的磨難,社會處于極度混亂時期,西方的傳統文化面臨著諸多挑戰,社會文化的思潮開始轉向了批判過去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尋求一條可以使精神苦悶的狀態得以解脫的道路,所以這種思潮開始成為人們可以寄托的支點,引領整個西方藝術思潮,這就是西方現代美術思潮。諸如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等。本文將圍繞立體主義、未來主義及超現實主義三個畫派進行闡述,著重分析科技因素對西方現代美術思潮的影響。
關鍵詞:西方現代美術思潮;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科技
一、論文主要觀點分析
工業革命的興起使得機器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立體派開始表現機械美,他們用幾何體去表現外界事物,一切事物包括人物都可以分解成各種各樣的幾何形體;未來主義畫家歌頌機器化的新時代,他們歌頌機器所帶來的速度。他們在畫中表現“速度之美”和“動力之美”。超現實主義則滿懷對現實的不滿情緒,或專注于破壞,或投射于虛幻,集中地體現了現代主義美術的反叛精神,在它們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機器工業時代的痕跡。
未來主義者把戰爭視為摧毀世界的手段,甚至認為“戰爭是世界唯一的潔身之道”。因此他們在畫中表現出速度、力量。這既是對機器工業時代文明之贊美,又是對戰爭狂暴、激烈、摧毀性特征的歌頌。未來派畫家中有許多投身于戰爭之中并且為之付出了生命,他們畫中的狂放精神也是他們自己內心信仰的寫照。但是戰爭最終給人們的心靈帶來了無法彌合的傷口,使人們對戰爭的期望和熱情漸漸散去,一種厭世的頹廢的情緒開始彌漫開來。
二、主要風格特征與形成原因分析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審美觀面臨解體,傳統藝術形式也受到極大的沖擊。美術作品常常以一種“反叛”的形態來對這個充滿矛盾的社會做出回應。通過擴大藝術的自律性與個性創造出與現實社會對立的形象,從而引起觀者對科技的工具價值的批判與共鳴。在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些藝術家表現了現代人們的精神創傷和變態心理,感覺到他們對現實生活消極悲觀和失望的情緒,還有他們運用現代美學成果和科技成就進行藝術創作的探索精神。
未來主義者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創造,工業城市的勃勃興起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喧鬧嘈雜的城市生活,構成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一時代預示著一個“光輝燦爛的未來”,藝術家應該拋棄歷史,在現實生活中創造出反映現代生活的藝術,在新的時代發現“美的理念”。畫家們努力在畫布上闡釋運動、速度和變化過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超現實主義畫派受到弗洛伊德潛意識和精神分析理論的影響,認為下意識的領域,如夢境、幻覺、本能是創作的源泉,畫中充滿了荒誕。在西方現代派繪畫中,超現實主義繪畫是一種以極度夸張的語言、變形的組合,描繪與現實生活中相距遙遠的、奇異而怪誕的夢境,使繪畫出現了時空交錯的奇幻景象。
三、對選題的認識
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現代西方美術思潮逐步形成,先進的哲學理論為現代美術思潮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支撐。從傳統的美術發展史中我們可以發現,傳統美術是為上層貴族所服務的,而在工業革命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民主社會的建立,推動了美術藝術服務由服務貴族向服務大眾方向轉變。其中,經過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推動,美術作為一種新型的商品走進了賣場,成為大眾消費的重要藝術種類。
西方現代主義的形成、延續和發展,成為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后半葉期間西方藝術的主流。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是現代兩大藝術思潮,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構成了現代兩大美術體系,技術文明與精神危機是現代兩大對立的藝術矛盾。思潮是一個理性的產物,它是意識形態領域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有一定的導向作用。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對藝術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力,它承載了西方美術史上不可或缺的記憶,為后來的藝術景象奠定基礎。
不可否認,西方現代主義美術在科技領域的應用有諸多可取之處,其革命姿態、反叛精神在今天看來都具有重大借鑒意義。但是,革命與反叛畢竟不能成為藝術發展的常態,與歷史和現實的必然鏈接也不可能使用暴力斬斷,藝術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歷史與現實中來,從前輩的作品中和現實生活中找尋養分,并在個性與共性、驕傲與謙卑之間把握好平衡,才有可能獲得旺盛且持久的生命。
參考文獻:
[1]樂平,現代西方社會思潮研究[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1.
[2]郝苑,西方當代科學文化思潮研究[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3]洪曉楠,當代西方社會思潮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7.
[4]李晶,物性與神思的遇合一綜合繪畫材料的拓展與藝術呈現[D].東北:東北師范大學,2014.
[5]周欣越,淺析西方現代主義藝術中的理性精神[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07.
[6]王飏,解讀西方現代派繪畫中的“變形”[D].江蘇:東南大學,2006.
[7]邵大箴,抽象和具象西方現代美術思潮淺析[J].世界美術,1980 (15) [8]馬曉東,論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影響[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
作者簡介:劉楊莘或(1994-),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史論與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