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雅潔
摘要: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對養老問題的重視程度也不斷增強,老年人的物質生活需求也逐步得到了滿足。然而,在社會價值觀念漸趨開放與多元背景下,對于老年人群體而言,強烈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與相對匱乏的精神生活環境已經形成了一個無可避免的矛盾體。因此,在養老問題中重視文化建設,提倡以文化促進老年人的全面發展,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戰略思想。因此,“文化養老”將成為養老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從老年人的需求出發,打通產業鏈的上下游,創造全新的產業養老模式。
關鍵詞:文化養老:養老模式;產業化;發展路徑
一、相關概念界定
1.文化養老
中國古人很早就提出了文化養老的概念,所謂“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尊親,指對老年人人格上的尊重和精神上的關愛。能養,主要指對老年人一定的物質和經濟方面的支持。孔子認為,“尊親”和“能養”是有本質區別的。因此,在傳統文化中,家庭養老的文化精神是孝道養老,既強調對老年人給予物質性的“能養”,更主張提供以“尊親”和“孝敬”為標志的文化養老。文化養老是中國傳統“孝”文化的核心思想。
所謂養老,簡言之就是滿足老年人生活、生命需求的經濟社會活動,養老問題主要表現為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從個人層面來講,文化養老是老年人的一種高級的需求:文化養老的核心問題在于老年人的需求與社會滿足之間的相互平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養老工作的重心將經歷三個階段:養老養生養心。而養心的實質就是文化養老。由此,我認為,文化養老是一種融合現代養老文化及傳統孝老敬老傳統,重新審視人生意義價值和尊嚴、重構符合現代文明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為路徑、以養身養心養性養德為旨的老年社會化過程。
二、“文化養老“模式產業化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專業性人才
隨著養老方式的轉變,老年人觀念的變遷,老年人對老年服務人員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一方面在一些對工作人員所具備專門技術和技能要求較高的崗位,如養老院的醫護人員、老年大學講師、老年公寓的設計員、工程師等,都不是年輕求職者熱衷的崗位。另一方面,老年服務行業的一線服務人員本身素質較低,平均年齡偏大,且非本地人口占多數,這些人在對老年人服務、護理、教育等領域的專業認知、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都是遠遠落后于養老服務需求的。因此,目前整個老年人服務行業都存在著青年人才匾乏,尤其是具備專門技術的青年人才供應不足的情況。
2.老年人文化產品與服務的開發缺乏針對性
對于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現狀而言,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基本可以達到老有所養的保障,而且退休后享受到市場經濟的改革紅利成果,以及其所帶來的明顯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上的改善。因此,老年人在退休后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他們一般以在家看電視、聽廣播、看書看報等方式度過閑暇時光。而在許多西方發達國家,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環境、生活環境的改善,以及生活觀念的改變,老年人的消費欲望和消費潛力也越來越被市場重視。受制于自然規律的人類,生理上的變化使其不可能像年輕人一樣去嘗試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因此針對老年人需求和特點而設計的娛樂產品和服務應該是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
其次,老年文化產業領域的產品開發與設計之所以缺乏較強的針對性,未能因地制宜結合地方因素,把老年人懷舊心理結合到老年文化產品的開發中去。比如,在長沙許多老人家很喜歡在家看地方臺播放的電視劇,也很喜歡結伴去聽戲,但是公共戲臺卻很少且相對較簡陋,也沒有專門針對老年人群體的戲院。而且,老年人群體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還有一定數量的文盲群體,城鄉地區的老年人對待精神文化消費的觀念也是迥然不同的,相關工作者在設計與開發上也確實存在著信息不對稱、溝通障礙等問題,進而導致相關產品與服務的開發與服務水平差強人意,未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3.公共財政投入嚴重不足
盡管政府一直在公共養老服務方面給予政策支持與財政扶持,從聘請護理人員、支付生活水電煤氣費、設施維護費到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將公共資金運用在公立養老院、社區福利中心等機構中,都反映了近年來“政府買單”對老百姓養老提供的真正實惠。一直以來,發展文化事業的經費都是由政府統一制定財務預算,文化單位沒有自己的獨立經費來源,更沒有權力對經費進行自主的安排與打理,在這種財政制度下,就造成了現有的文化單位忽
視文化活動效果,過分注重經費投入的現象。
近年來,入住養老院成為了一種改善老年人生活狀況的方式,但我國大部分養老機構都沒有完善的醫療配套服務,且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沒有經過專業的老年護理培訓,培訓,只能在照看老人起居的同時做一些端茶送水、洗衣做飯、打掃衛生之類的簡單服務工作。老年人時常感到寂寞、沒人說話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往往不能得到滿足。生活、心理養老應該由誰來負責。十六大召開以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被擺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就要抓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健全工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把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納入公共財政支出預算,以多種形式鼓勵和支持公共文化、特別是面向未成年人、婦女、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公共服務設施、落實文化惠民政策,切實加大公共財政投入的力度,才能發展好養老文化產業,充實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養老質量。
三、“文化養老”模式產業化發展的建議
1.轉變傳統思維模式
“文化養老”模式的產業化發展,需要觀念的進步。長期以來,以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為服務目的的產業基本上被養老院、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里偶爾舉辦的文化活動所覆蓋。組織者認為老年人的文化娛樂活動只要在保障其吃飽穿暖的生存前提下適當地予以點綴即可,不愿意為其文化生活投入資金,進而導致老年人文化活動的效果差強人意。而在老年人群體眼中,他們對這些養老機構“順帶”、“偶爾”為之的文化活動興趣也不大。甚至,在許多人眼里,“文化養老”是不存在的,老年人只需要過好自己的生活,不給子女添麻煩,就是老有所養了。
因此,一方面,作為養老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養老院、社區服務中心、老年大學等機構,應該重視老年人客觀存在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讓老年人享受到晚年生活的樂趣,針對不同年齡、背景、經濟狀況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文化服務產品,將老年合唱隊、舞蹈隊、戲曲社等文化服務場所充分利用。同時,應利用好當地的文化資源,引導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加強老年人的社會關系,開展老年文化活動,提供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還要營造一個終生學習的社會氛圍,滿足了老年人求知、進取、康樂、有為的需求,使老年人在退休后也能更好的學習和生活。從觀念上改變保守、固話的思維。
2.重視老年人力資本投資
老年人在退休后之所以不再重視學習與自我提升,除了社會環境的約束、守舊固化的觀念外,也是社會各界對老年人力資源的教育與投資的忽視所造成的。開展老年教育是使老年人繼續社會化的一種過程,把老年期視為人生最后一個重要生活階段的開始,重新建構一種新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首先,社會各界應當重視老年人教育,政府及公共機構要加大對老年教育的投入,給予老年人更多的實質性優惠,鼓勵他們參加再教育。在參加老年大學的過程中,老年人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找到志同道合的圈子,這對他們的晚年精神生活將形成良性刺激,也會帶動老年文化產業其他領域的發展。以“老有所學”去促進“老有所為”,將有助于“老有所養”和“老有所樂”。
與此同時,應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充分發揮老年人的智力優勢、經驗優勢、技能優勢,為其參與經濟社會活動搭建平臺、提供教育支持。發揮老年人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彰顯長者風范。鼓勵老年人利用所學所長,在科學普及、環境保護、社區服務、治安維穩等方面積極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3.大力開發老年精神生活的文化產品
積極進行市場調研,根據老年人的興趣愛好做好老年報刊雜志、老年圖書、歌曲的發行工作;開發老年藝術品、老年旅游紀念品以及老年電影、老年電視劇、老年健身文化設施等,不斷擴大老年個體和老年服務機構的市場,直接或間接的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4.加大公共財政投入
除此之外,還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設立“文化養老”產業專項基金,實現資金的滾動使用與發展,減輕企業的財政壓力,拓寬融資渠道和思路。
目前,“文化養老”模式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采用產業化的發展路徑,能夠充分引入多元的社會力量,將文化資源和養老資源完美結合。這種新型的養老模式不僅能滿足老年人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目標,幫助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不斷提高生活質量,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和發展,形成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同時還能作為潛在的文化資源繼續發揮余熱,刺激其市場的消費,推動經濟增長,以達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各界要為老年人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讓文化豐富老年人的生活,從而促進“文化養老”模式的產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佳,一種積極的養老方式探宄[D],內蒙古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