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小婷
摘要:中國年代劇作為一種電視劇類型,在過去四十年的發展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敘事模式,并顯示出獨特魅力。在電視劇發展的類型化上進行敘事特征的分析和總結對于類型電視劇的創新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某文以《老酒館》為例,從敘事學的角度分析中國年代劇的敘事特征,包括敘事結構、敘事時間、敘事空間、敘事視角等,以期對中國年代劇的創新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老酒館:年代劇;敘事特征
1980年,講述民國年間上海幫會的人物情仇以及許文強與馮程程兩人愛情的電視劇《上海灘》-炮而紅,自此年代劇的概念開始出現,其定義為反映清末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故事的電視劇類型,如《大宅門》《金粉世家》《京華煙云》等。隨后在經歷創作質量不佳,眾多作品口碑撲街的冷卻期以后年代劇展現出新的活力,更加重視精品化創作,從而出現了一大批優秀電視劇作品,例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大江大河》等。在2019年播出的《老酒館》就是一部年代劇,它由劉江執導,高滿堂編劇,陳寶國、秦海璐、馮雷、劉樺、程煜等主演,電視劇以掌柜陳懷海為主要人物,講述了1928-1950年間在山東老酒館發生的傳奇故事。下面本文將從敘事結構、敘事時間、敘事空間和敘事視角四個方面對《老酒館》的敘事特征進行分析,以期對中國年代劇的創新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敘事結構
一部敘事作品的結構,囊括著復雜多樣的敘事單元,因為敘事結構往往是整部劇作最大的隱義所在:它可以超越所有的文字,聲音與符號,超越所有人物,時間與風格。[1]在中國電視劇的創作上,敘事結構呈現出多樣化的風格,常見的有樹形結構、網狀結構、串珠式結構、扇形結構等。而《老酒館》的結構比較特殊,它是單元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故事,正如導演劉江所說:“每個人物身上都有閃光點,都是講究人。”同時結構又是線性的,它以老酒館掌柜陳懷海的人物命運為主線,同時主人公的兄弟、兒女、妻子、來來往往的酒客都與陳懷海相聯系,縱橫交錯下構成了豐富復雜的傘狀結構。這種線性與單元相結合的結構形式,是一種少見的電視劇結構樣式,它一方面實現了對眾生群像的生動描繪,從而塑造了老北風,馬旅長,方先生等多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同時緊緊圍繞陳懷海人物命運主線而又不至于結構松散。另外這樣的結構樣式,在筆者看來,既實現了中國傳統電視連續劇一線到底的敘述方式,又具有單元劇中故事板塊化的特點,更符合現代社會觀眾的收視傾向。
二、敘事時間
熱拉爾·熱奈特在《敘事話語》中認為可以從順序、速度、頻率三個方面分析敘事時間和故事時間。“1時間順序是指事件發生在故事中的次序和敘述出來的次序之間的關系,常見的有順敘、倒敘、預敘、插敘等。其中順敘最為常見,將故事情節的發展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呈現在影視畫面中,這符合觀眾的觀賞習慣,有利于觀眾順利解讀作品,理解作品內涵。而《老酒館》就是大體采用順敘結構,以1928年到1950年作為情節發展的歷史背景,并依據發展的先后順序將其分割成幾個時間節點,如電視劇第一集中顯示的時間字幕:1928年春,大連,告知時間地點,故事由此展開。第15集,1933年春,老酒館閉館,新酒館即將開張,生意越來越好。第30集1936年秋。第31集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轉眼到1940年冬。第45集1945年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大連解放。第46集新中國成立后轉眼到1950年春,故事就此結束。影片大致以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演變為時間線索,故事情節涉及清朝滅亡、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等重大的歷史節點,展現了這二十多年間的時代變遷。同時,倒敘在《老酒館》電視劇中也有所運用,比如在第46集小棉襖被害的真相就是使用倒敘的方式給出的。
三、敘事空間
影視藝術屬于時空藝術,除敘事時間外,一部敘事作品的完整呈現還離不開空間敘事,其敘事過程往往依賴敘事空間的存在。黃德泉在《論電影的敘事空間》-文中將影視敘事空間在功能形態上分為物質空間、社會空間、心理空間和心靈空間。[3]物質空間是電視劇中人物的生存空間和活動空間。《老酒館》中最典型的物質空間就是好漢街上的山東老酒館,全劇故事情節大都圍繞老酒館展開敘事,老酒館不僅是陳懷海及兄弟們做生意的場所,更是匯集那真紅、金小手、老北風等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及故事的舞臺。社會空間是指電視劇中對于社會環境的呈現。《老酒館》以20世紀20-50年代下的大連作為歷史背景,雖沒有如歷史劇那樣直接講述歷史現實或展示抗戰細節,卻在說人講事的敘事過程中展現當時的社會環境,將歷史背景隱匿在對傳奇人物的敘述中,比如耗盡家財宴請滿洲國皇后婉容的清末遺老那正紅是固守封建迂腐陳舊的代表,劫富濟貧的狹義之士金小手,以身犯險寧死不屈的抗日斗士方先生是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間代表,炸倉庫、傳遞情報、保護電廠的谷三妹是抗日戰場上中國共產黨代表。社會空間與物質空間的相互結合相互作用是情節發展的關鍵,社會空間作用于物質空間,才有了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老酒館遭遇著的不同的故事,物質空間反作用于社會空間,從而引發社會空間變化,推動歷史背景向前推進,作用與反作用實現了電視劇的敘事情節的連續性與完整性。
四、敘事視點
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家國一體”的文化理念,這也是年代劇著重表現的地方,它們常常以宏大的歷史變遷
為背景,從家族變遷史或民族史的視角展現那個年代或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老酒館》在這一點上的創新之處在于不再關注一個家族或民族的變遷史,而是以老酒館為中心,串聯出那個年代下出現的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及其典型故事。以陳懷海為劇中人物角色的中心,通過群像化發散性的方式描繪了歷史變遷中老酒館酒客的眾生相。從這一點上來看, 《老酒館》突破了傳統的以主旋律的宏大敘事題材為主的年代劇敘事視點,以一種新樣式的載體,將歷史變遷展現在與老酒館相關的人物和事件上,從而在宏大敘事得以消解的同時實現了歷史背景下的個體化的敘事,使年代劇的人文內涵更加豐富和深刻。
五、結語
中國年代劇在近四十年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典型的敘事模式,并顯示出獨特的藝術特征和審美趣味。《老酒館》作為一部年代劇,在大體遵循著年代劇的創作原則與方法的基礎上,在敘事結構、敘事時間、敘事空間、敘事視點等方面又具有自己的獨特設計,可以為今后的年代劇的創新創作提供一些借鑒和啟發。
參考文獻:
[1]李天玉,近30年中國電視劇敘事學批評研究[C].東北師范大學,2014
[2]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3]黃德泉,論電影的敘事空間[J].電影藝術,2005,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