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永建
摘要:絲綢文化是我國歷史傳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作為物質形態與文化載體對當時的經濟發展奠定了穩定基礎,特別是在漢代時期,國家百業繁榮昌盛,絲綢生產與絲綢技術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形成獨具特色的絲綢文化。下面文章以此為基礎對絲綢文化與漢代詩歌的融合展開探討。
關鍵詞:絲綢文化:漢代詩歌:詩歌交融:文化交融
兩漢時期,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把當時世界上的文明大國
中國、安息、羅馬等聯結起來,并使這些國家以其經濟和文化的最高水平互相吸引。這是最早的絲綢之路的暢通期。
一、絲綢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因此絲綢文化也自然帶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它不僅包括絲綢產品、生產工藝等物質層面,也包括其所承載積淀的一定時期內的習俗、文學、藝術審美等精神層面。絲綢文化起源于中國,是屬于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與創造。北方有螺祖飼蠶、南方有蠶神娘娘、湘西有蠶祖傳說、中原有盤古植桑,可見關于絲綢文化的傳說在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積淀。最早關于絲綢的典籍記載見于《尚書·禹貢》,其中記載了絲、織文、玄纖搞、玄綞磯組等諸多絲織品種類,可見此時中國絲綢已經具備了多樣化的發展特點。到了漢代,絲綢之路開辟,絲綢文化走出國門,把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創造帶向全世界。無論是浩如煙云以絲綢為主題的詩詞歌賦,還是數量眾多的絲綢文物,都見證了我國絲綢文化輝煌的發展史。可以說絲綢文化伴隨著中華文明產生又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在中國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見絲綢文化并不是絲綢與文化兩個意象的簡單疊加,而是飽含著濃重的中國特色,是發展著的,具有時代性的[1]。
二、絲綢文化與漢代詩歌的交融的體現
1.絲綢文化與民間樂府
兩漢時期民間樂府盛行,樂府內容形勢較為復雜,主要體現在幻想性、抒情性、敘事性等多方面。絲綢文化的融入為兩漢詩歌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出絲綢文化所具有的作用和內涵。比如:桑是在中國文化中古老的植物崇拜,作為文化意象在抒情類的樂府中被征引卻意味深婉。官吏張堪造福百姓,于是百姓歌日:“桑無附枝,麥秀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漁陽民為張堪歌》)無華辭麗藻,就地取材,引喻貼切,直率表達對張君的擁戴之意。文人賦往往語詞夸飾,辭藻艷麗,給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與精神的震撼。體式一般情況下為先有序引,后有亂辭,中間則是大篇幅的敘述、描繪。有學者指出:“在文學的層面上,賦與樂府也有著一定的關系,樂府藝人在對采自民間的歌謠進行加工時,或許對同時的文人作賦的手法有所吸收,如許多樂府都是鋪陳排比的特點,反映了與漢賦相近的修辭趣味。從內容上看,樂府的歌樂舞戲,也是漢賦重要的表現對象之一。所以在漢代,賦與樂府之間,是有一種相通性的,并不像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樣隔絕。漢代詩歌如何生成,是個復雜的問題。一種文體的發展既有其內在機制,同時往往又在與其它文體互動中獲得滋養,所謂“各種文學體裁之間相互滲透,吸收其他體裁的藝術特點,變化出帶有新的氣質的作品”,尤其是絲綢文體,往往更需要借助其他文體積累的創作經驗。在漢代,賦體是優勢文體,經過眾多名家的精心創作,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能夠為漢代詩歌提供藝術資源。因此,從詩歌內部規律入手,結合賦體的藝術特點,對漢代詩歌生成問題進行研究,不失為一個有意義的嘗試。
2.雅俗隸屬有別時期在
兩漢初期,周轟雅樂已經僵化并快要消亡期間,雅正的思想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并逐漸受到了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從此,在江山初步確立之時,劉邦就開始重點修復雅樂,指導西漢鼎盛時期,依舊將編創的全新雅樂體制放到首要位置。從隸屬層面上看,太樂令主要負責雅樂的管理,通常用在祭祀王禮殿諸食舉等較重要嚴肅的音樂活動中,在漢樂四品中屬于前二品,享受特殊的待遇。樂府令當中的俗樂,在當時的政治地位較低。從歷史記載中能夠看出,直到東漢時期,都沒有徹底恢復樂府創建制度,但新的統治者都能夠探索到有效的方法,積極效仿西漢初期的體系,分別設立太予樂以及承化兩個機構,來科學管理雅樂與民間俗樂。
三、絲綢文化與漢代詩歌的交融成因分析
首先,社會原因。漢代絲綢業高度發達,漢代高度發達的經濟為絲綢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營造了濃厚的絲綢文化氛圍,因此大量絲綢文化意象在漢詩中出現也是情理之中的。在加上女性形象頻頻出現于漢代詩人筆下,詩人對于女性形象的塑造離不開絲綢服飾的襯托。因此,在漢詩中無論是宮女、思婦、貴族婦女還是歌舞伎的形象總是與絲綢意象相聯系的。其次,個體原因。除了社會原因之外,詩人所特有的家庭環境、人生經歷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且這種影響又是潛移默化,不易被察覺的。以漢代婉約派詩人代表溫庭筠為例,他這一生落魄無行,以綺情自遣,常流連于歌樓妓館的浪子經歷,拉近了他與歌妓們的情感距離,因此在他的詩中有大量的女性形象出現。溫庭筠將絲綢意象作為刻畫女性外在形象、開掘內心世界以及描寫居所環境的重要工具,并以工筆細描的手法著力刻畫她們的服飾之美。
四、結論
綜上所述,絲綢文化意象的運用,開拓了兩漢詩歌的創作視野,豐富了兩漢詩歌的創作素材,增強了文學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以詩歌為平臺豐富了漢代絲綢文化的內涵,讓絲綢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張靜.漢代音樂的藝術特征及歷史地位[J].戲劇之家,201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