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依法治國,是伴隨改革開放逐步啟動的。“文革”結束后,黨中央在深刻反思“文革”廢棄憲法、破壞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踐踏公民基本權利等基礎上,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極端重要性。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里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法制建設的十六字方針,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思想。
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后不久,當年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再次發出“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號召,重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工作方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道路,也開始了逐步實現治國方略的戰略轉移。1982年黨的十二大的召開,及1982年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中國法制建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86年初,隨著我國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鄧小平提出“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的著名論斷,把法制建設與經濟建設相提并論,將法制建設提高到我國戰略發展的新高度,進一步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進程。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同時對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問題做了較詳細的論述。從黨的十三大到黨的十四大,是黨在更高和更廣泛的層次上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并取得新的突破的階段。這一時期,法制建設主要強調保障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的秩序及成果,并把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確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從而大大地推進了向“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前進的步伐。不過,當時尚未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
在法制建設的恢復和發展過程中,鄧小平作出了杰出的歷史性貢獻。他大力提倡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主張用法制管理國家,從而使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1992年,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以后,鄧小平仍然十分關心法制建設,指出中國的事情“還是要靠法律制度,搞法制靠得住些”。盡管一直到黨的十四大,仍沒有明確提出“依法治國”的概念,但“依法治國”的思想已比較明確,從而為確立“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實踐基礎。
隨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加快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上了新的日程。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沒有民主和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我們應當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方面取得明顯進展,以鞏固和發展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保證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根據十四大精神,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原憲法中第十五條修改為:“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國家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本世紀末初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的戰略目標。這就大大提高了法律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聲譽和影響,為“依法治國”方略的正式提出和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鄧小平談民主與法制
1979年6月28日,鄧小平在會見以竹入義勝委員長為團長的日本公明黨第八次訪華團時說:民主和法制,這兩個方面都應該加強,過去我們都不足。要加強民主就要加強法制。沒有廣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沒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我們吃夠了動亂的苦頭。
我們好多年實際上沒有法,沒有可遵循的東西。這次全國人大開會制定了七個法律。有的實際上部分地修改了我們的憲法,比如取消革命委員會,恢復原來的行政體制。這是建立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的必要保障。沒有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搞四個現代化就不行。這次會議以后,要接著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我們的民法還沒有,要制定;經濟方面的很多法律,比如工廠法等等,也要制定。我們的法律是太少了,成百個法律總要有的,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現在只是開端。民主要堅持下去,法制要堅持下去。這好像兩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
依法治國方略的首次提出,是在1996年2月中央舉辦的法制講座上。江澤民在題為《依法治國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講話中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和政府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重要方針。……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對于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里首次正式提出將“依法治國”作為管理國家事務的基本方略,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實質性飛躍。隨后,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一條基本方針,明確載入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最終確定了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標志著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和治國方式的重大進步。1998年3月,全國人大九屆一次會議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從全黨的意志轉化為全國人民的意志,從根本大法的高度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奮斗目標。這樣就用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將依法治國方略確定下來,意味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僅成為全黨的意志,并且上升為國家意志,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從此,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此后,黨中央從我國改革發展進入到關鍵階段的特征出發,高度重視并認真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治國方略。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把依法治國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此后不久,十六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胡錦濤發表講話指出,必須堅持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憲法意識和憲法權威,切實保證憲法的貫徹實施,充分發揮憲法對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促進和保障作用。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總結了新中國55年執政經驗和規律,第一次提出和確立了建設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執政黨的目標,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把改革和完善我們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作為重要戰略任務。決定指出,堅持和發展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和根本途徑,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這是對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重大意義和地位的新規定,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基本治國方略的實現途徑。2006年,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要求。2007年,黨的十七大對“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出全面的部署,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權益。
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截至2010年底,中國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表明中國已實現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歷史性轉變,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步入法制化軌道。
進入新時代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凸顯,黨風政風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大量矛盾和問題與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相關。人民群眾對法治的要求越來越高,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來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謀劃、來推進。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依法治國問題,作出了黨的歷史上第一個關于加強法治建設的專門決定,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個總目標既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和總抓手,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綱舉目張的意義。此后,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都由法治作保障、靠法治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法治中國展開了“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統籌推進的壯闊畫卷。
在這些歷史性成就基礎上,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穩定解決十幾億人的溫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提出了日益增長的要求。這些方面的每一項進步,都需要法治建設協同跟進,都需要依法治國予以保障。為此,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了新任務,描繪了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宏偉藍圖。
從歷史角度來看,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什么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時候就國泰民安;什么時候忽視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時候就國亂民怨。因而,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把全面依法治國堅持好、貫徹好、落實好。
依法治國的內涵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里深刻地回答了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如何掌握政權,當家作主,享有充分的權利和自由;如何處理社會矛盾,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如何處理領袖人物的個人權威與國家法律權威的關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標志著黨對依法治國的認識得到了極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