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方也辰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人們的穿著伴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變得絢麗多彩,從“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到每季都有新衣服,從顏色單調到個性化、多樣化的服裝定制,從爭相購買“洋布”到如今中國制造在世界舞臺上大放光彩,服飾的變化代表著老百姓消費水平的升級,也講述著中國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到快速發展、蒸蒸日上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初期,許多重要的民生問題擺在新成立的人民政權面前。1950年4月12日,毛澤東主席在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擴大的第四次會議上指出:“有三種東西即糧食、棉花、煤油,這是幾十年來入口貨的大宗,中國的外匯主要買這些東西。只有這三種東西靠自己,經濟建設問題才能徹底解決。”解決老百姓的穿衣問題,成為人民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由于當時生產力落后,全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廣大鄉村還在使用自己紡織的土布。灰黑的粗布衣褲、千層底的粗布鞋,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從頭到腳的穿著,包括衣襪鞋帽,都是清一色的老粗布,縫縫補補穿上好幾年。城鎮情況比農村稍微好一些,“列寧裝”是與中山裝齊名的流行服裝,一時成為政府機關干部的典型服式,也被稱為“干部服”。新中國第一個女拖拉機手梁軍、第一個女火車司機田桂英,都曾有穿著“列寧裝”的照片刊登在報刊上,帶動了那個時代的風尚潮流。城鎮工人更多的則是穿著藍、灰色的工裝,與之相配的一般是圓頂有前檐的工作帽、膠底布鞋,布鞋多為手工制作。另外,以草綠色帆布為面、橡膠為底的膠鞋,因為配備中國人民解放軍穿著使用而得名“解放鞋”,成為這一時期城鎮民眾廣為流行的鞋型。
1954年實行計劃經濟后,由于布票緊缺,幾乎每一件衣服都是“傳家寶”。即便是在經濟困難時期,民眾依然依靠自身智慧創造出一樣極具時代特色的東西——“假領子”。同時,海魂衫也受到追捧,白色回力鞋或飛躍鞋更是“時髦人士”的標配。
新中國成立初期,甚至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的大街小巷,人們的服裝顏色通常是單調的黑、白、灰、藍,這樣的著裝樣式和色彩給來華的外國人以深刻的印象。
20世紀70年代,國家認識到,要讓老百姓穿得暖、穿得好,就必須引進新的纖維材料。據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陳錦華同志回憶,有一次,毛澤東主席聽工作人員反映說,老百姓喜歡一種叫“的確良”的衣料,市面上卻比較難買。毛主席便找周恩來總理商量,從國外引進相關設備,解決群眾穿衣難題。1972年,經毛主席圈閱、周總理批準,國務院決定在上海、天津、遼寧、四川等四省市各引進一套化纖塑料新技術成套設備。這是共和國成立后,第一批從國外成套引進化工化纖生產裝置和技術的國家重點工程。
在國家投資建設的四大化纖基地中,遼陽石化率先投產。1979年1月,遼陽石化纖維廠織出的第一批滌綸短絲,經遼陽紡織廠紡成滌棉細布,宣告國產“的確良”問世。化纖工業的革命,引發了國人在穿衣上的革命。當時,許多工廠開足馬力生產大量滌綸,再用滌綸織“的確良”。據測算,僅遼陽石化每年生產的化纖原料,如果全部織成“的確良”,就相當于430萬畝棉田織成的布匹量。“的確良”比棉布更輕薄、更耐洗,同時還能印染出鮮亮的色彩,很快風靡全國。正是這種“不用從地里長出來的布”,幫助中國人逐漸結束了“大改小、舊翻新、補丁打補丁”的穿衣日子。

1951年,身穿中山裝的機關干部在一次大會上

2013年一次服裝模特大賽現場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及農業和輕紡工業的發展,布匹供應日趨豐富,棉紡織品、化纖制品的種類樣式越來越多,逐步滿足了百姓對服裝面料的各種需求。1983年11月22日,商業部發出通告,宣布從該年12月1日起全國臨時免收布票、絮棉票,1984年也不再新印發,通行了30年的布票被廢止。1985年,彩色故事片《街上流行紅裙子》上映,反映的正是當時女性在穿衣方面觀念的變化。電影一經上映,街上頓時出現了許多紅色裙子。“的確良”襯衫、“的卡”中山裝、“的卡”褲子成為男青年的著裝標準,此后隨著霹靂舞的興起,牛仔褲、健美褲、喇叭褲、蝙蝠衫又紅極一時,潮流服飾開始快速更迭。
到了20世紀90年代,人們在追逐時尚的基礎上,更加關注服裝面料的舒適度。風行一時的“的確良”因不透氣、不吸汗丟失了“一統天下”的地位,逐漸被更高級的面料替代,滌棉、純棉、牛津紡、絲綢、絨布格等面料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穿著打扮、審美等不斷變化,純棉織品重新成為時髦,當然,其質地、花色以及設計等與曾經軟塌易破的棉布有了極大的差別。
進入21世紀,健康與環保也成為流行的消費主題,一些新材質的面料受到人們的青睞,比如有機棉、竹纖維等。隨著科技的進步,化工、紡織等工業工藝的大發展,我國的服裝業空前繁榮,所提供的服裝面料也極為豐富。這里的一個物質前提是我國化纖生產的巨大進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72年,中國引進石油化纖技術裝備,當年化纖總產量占全部紡織原料的5.5%。到2013年,化纖產量達到4121萬噸,占全部紡織原料的比重高達80.4%,成為世界第一化纖生產大國,不僅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穿衣問題,還出口到全世界227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占全球紡織服裝貿易總額的38%。到2018年,中國大陸化纖產量達5011.1萬噸,全球化纖產品中有95%的化纖制品中國都能生產。
老百姓對于穿著的追求,從一些數據中也可以反映出其中的變化。2018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衣著消費為1808元,比1956年增長53.6倍。生活富裕起來的人們,對衣著的需求從“穿暖”轉為“穿美”“穿舒適”,除了講究面料質地之外,還注重時尚流行的元素,甚至增加了個性化、多樣化的服裝定制。在世界時裝大舞臺上,中國的元素、中國的設計,更加絢麗多姿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中國的服裝因價廉物美,不僅滿足并豐富著國內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更贏得了全球消費者的青睞。
新中國成立時,我們是在經濟文化落后、一窮二白的條件下開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當時的“一窮二白”是一個什么樣子呢?毛澤東同志曾概括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加上連年戰爭以及洪水、干旱、瘟疫等災害,中國老百姓的生活處在極端貧困、朝不保夕的狀態。7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從一窮二白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發生了質的飛躍,中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4億人口已經在由溫飽向小康穩步升級,百姓的錢袋子不再只為生計買單,而是有了更多的余力顧及其他,穿衣不再只為避寒,吃飯也非但求果腹。這些體現在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上的變遷,折射出中國社會的巨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