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紅
高血壓腦出血為一種常見急性腦血管病變,是高血壓病最為最常見且最嚴重并發癥,病死率和致殘率較高,血腫對腦組織持續性壓迫,導致部分腦組織缺血,出現肢體功能障礙,因致殘率極高[1],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部分患者因年紀大及經濟困難,不能行手術治療,為探索該類保守治療病人經濟有效治療方法,本研究通過中醫治療及辨證施護對高血壓腦出血保守治療患者進行療效觀察,取得良好療效,現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住院治療的90例高血壓腦出血要求保守治療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5例、對照組45例,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51~82歲,平均年齡(62±1.8)歲;發病時間最短6 h,最長7 d,平均發病時間3.2 d;發病部位:基底節區出血34例,腦干出血4例,小腦出血3例,腦室出血4例, 血腫量約15~25 ml。觀察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52~83歲,平均年齡(61±1.7)歲;病程最短6.1 h,最長7 d,平均病程3.3 d;基底節區出血33例,腦干出血5例,小腦出血4例,腦室出血3例,血腫量約15~25 ml。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根據《神經內科學》診斷標準,經腦CT、MRI確診為高血壓腦出血[2];②患者及家屬要求保守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通過倫理委員會倫理要求。
1.3 排除標準 ①腦梗死等其它腦血管疾病;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器質性疾病;③不能保守治療的患者。
1.4 方法
1.4.1 對照組治療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方法:①降低顱壓:給予甘露醇125 ml,每6~8 h一次,必要時靜推呋塞米注射液20~40 mg,2次/日;有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腎功能不全患者給予甘油果糖注射液250 ml,每12 h一次靜滴;10%白蛋白50 ml每天1次靜滴;②調整血壓:控制血壓,使血壓控制在180/105 mmHg,收縮壓<90 mmHg,及時補充血容量;③止血,給予氨甲環酸注射液、血凝酶等靜滴;④預防并發癥,預防感染,預防電解質紊亂,預防癲癇發作。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及時觀察呼吸、血壓,觀察瞳孔情況、神志意識等,及時告知醫師,以積極治療;遵醫囑用藥,勤翻身預防呼吸道感染,做好口腔護理等。
1.4.2 觀察組治療護理方法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中醫治療及辨證施護,方法具體如下:急性期中經絡中醫治療及辨證施護:出現突然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強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手足拘攣,伴有頭暈頭痛,舌苔薄白或紫暗或有紫斑,脈弦澀或滑,辨證為中經絡,風痰瘀阻證,熄風化痰、活血通絡為主,給予法半夏10 g,白術20 g,茯苓20 g,陳皮10 g,桃仁10 g,紅花10 g,香附15 g;若出現頭暈、頭痛,耳鳴面赤,腰膝酸軟,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數或弦滑,則考慮肝腎陰虛,痰熱內蘊,風陽上擾,經脈痹阻,主要以鎮肝熄風,育陰潛陽為主,方藥中給予天麻15 g,鉤藤10 g,石決明15 g,杜仲15 g,牛膝10 g,桑寄生10 g,龍骨10 g,牡蠣10 g,龜板9 g,白芍15 g;若辨證為急性期中經絡,忌食煎炒油炸助濕生痰油膩食物,可食山藥粥、薏米粥、蓮子粥、橘皮水;風陽上擾、經脈郁阻者,要求家屬醫護人員細心照料,避免語言沖突,舒暢情志,可聽戲曲、娛樂節目轉移注意力,給予服用菊花餅、天麻水、桑葉菊花水等。急性期中臟腑中醫治療及辨證施護:出現突然暈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肢體偏癱,拘急,抽搐,有面色氣粗,躁動不安,舌紅苔黃,脈弦滑有力,考慮陽閉,給予羚羊角(沖服)3 g,鉤藤15 g,珍珠母10 g,石決明15 g,膽南星10 g,竹瀝6 g,黃連10 g,菖蒲10 g,郁金10 g;伴有出現面白唇紫、四肢不溫,靜而不煩,舌質暗淡,苔白滑,脈沉滑,給予清半夏10 g,茯苓15 g,橘紅10 g,竹茹9 g,郁金15 g,菖蒲10 g,膽南星10 g,天麻10 g,鉤藤15 g,僵蠶10 g;中臟腑閉證或脫證時,要注意“護病求本,急則護標,緩則護本”的原則,高熱陽閉證給予頭部冰袋冷敷,注意氣息、瞳孔、脈象、神志改變,采取相應急救措施;陰閉者,注意保暖,遵醫囑鼻飼胃管飲食,給予蘇合香丸溫開水化開鼻飼胃管灌入。后遺癥期中醫治療及辨證施護:半身不遂、口歪、語言不清或失音,伴隨舌紫暗或有瘀斑,苔滑膩,脈弦滑或澀。痰瘀互結,脈絡痹阻,以化痰祛瘀、活血通絡,方藥給予熟地黃20 g,當歸10 g,川芎15 g,枳實10 g,清半夏10 g,竹茹9 g,茯苓15 g,陳皮10 g;伴隨有下肢無力、舌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脈細澀或細弱,以益氣養血、化瘀通絡為主,方藥中給予黃芪30 g,桃仁10 g,紅花10 g,赤芍15 g,當歸10 g,地龍10 g,牛膝10 g,枸杞子15 g,何首烏10 g;伴隨有肢體肌肉萎縮,肢體拘攣變形,舌紅脈細,或舌淡紅,脈沉細;給予熟地黃15 g,何首烏10 g,枸杞子15 g,山茱萸10 g,麥冬10 g,石斛6 g,當歸10 g,雞血藤20 g;恢復期及后遺癥期,患者出現不同程度偏癱、口歪、語言不利甚至失音情況,患者情志不暢,要注意心理護理,少沖突搪塞,多疏導、移情;辨證為痰瘀阻絡者可服用茯苓糕、橘皮飲,心情煩躁可喝梔子水、食用淡豆豉等;辨證為氣虛血瘀者,可喝黃芪雞湯;肢體癱瘓時,可行上下肢穴位按摩,上肢的穴、外關、合谷、內關、手三里、曲澤穴、天府穴,下肢癱瘓時選陽陵泉、血海、梁丘、昆侖、伏兔、足三里、膝眼穴等穴位進行按摩,每穴位按摩的時間均為2~3 min,按摩的力度應保持柔和、均勻;合并便秘時,可行神闕穴順時針、逆時針按摩3~5 min,每日2~3次;每日按時翻背,沿脊柱及脊柱兩側循經拍打足太陽膀胱經,每次3~5 min,每4 h一次,預防肺部感染。
1.4.3 療效判斷標準 血腫量情況 每日晨查房時間主管護師對患者飲食、情緒、用藥、中藥湯劑口服情況進行逐項詢問,對飲食不合理、情緒波動大患者進行正確指導。干預治療護理14天后復查頭顱CT對血腫情況進行評價,水腫體積=最大橫截面長軸×最大橫截面短軸×水腫層面×∏/6[3]。治療效果評價[4]:參照《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分為:基本痊愈:生活自理,癥狀基本消失,肌力恢復IV~V級;顯效:部分生活自理,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可以扶床行走,肌力恢復到II級以上;有效:生活不能自理,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肌力提高為I級;無效:生活不能自理,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

2.1 2組患者血腫吸收情況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血腫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護理干預后觀察組血腫量為(13.26±1.58)ml,對照組為(19.92±1.52)ml,P<0.05,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血腫吸收情況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1)P>0.05;與治療前比,2)P<0.05,與治療后比,3)P<0.05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組患者治療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8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1.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高血壓腦出血在中醫學屬于“中風”范疇,病機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與心、肝、腎、脾關系密切,氣血不足,肝腎陰虛為致病之本,風、火、痰、瘀為發病之標,遇到煩勞、惱怒、醉酒飽食等誘因,陰陽嚴重失調,氣血發生逆亂而致卒中。該病為高血壓病較為常見并發癥,因長期高血壓病,導致血管壁纖維樣變性、壞死,血壓繼續升高導致血管破裂,最終出現腦出血[5],隨出血量增多,腦實質受壓,出現肢體癱瘓、語言障礙,后遺癥較多;根據“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理論,可以看出護理的重要性,近年來高血壓腦出血中西醫保守治療取得療效,諸多學者發現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聯合中醫護理可減輕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神經損傷程度,提高療效等[6];部分學者發現中醫辨證聯合情志干預可改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生活質量、緩解負面情緒,減少并發癥發生[7]。
本研究通過中醫治療及辨證施護高血壓腦出血保守治療患者45例,2組患者血腫吸收情況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血腫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護理干預后觀察組血腫量為(13.26±1.58)ml,對照組為(19.92±1.52)ml,P<0.05,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組患者治療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8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1.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中醫治療及辨證施護能促進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血腫吸收,提高臨床總有效率,值得廣大醫護人員借鑒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