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女生班的班主任,最常被人問起的問題是“女生們是不是常常鬧情緒,比較難管理”等。在大家的思維中,似乎女生就是情緒化的代名詞。事實上,無論是混合性別班級還是單一性別班級,情緒的疏導和管理都應成為班主任工作的關注點。而在純女生班級中,教師更可以根據單一性別的特點,采取相應的引導方式,幫助學生體察自己的情緒,適當表達情緒,從而以適宜的方式紓解情緒。
一
冬至的習俗是北餃子、南湯圓。晚上的湯圓,既是寒夜里的溫暖,也是對來年的美好祝愿。當天的語文課上,我講了冬至的傳統,但并沒有告訴她們給每人訂了一碗小湯圓的事。所以晚自習之前,當生活委員拎著兩只大袋子走進教室再挨個分發的時候,全班沸騰了。雖然只是一碗小湯圓,高三單調緊張的氛圍讓學生很珍惜這種簡單的快樂。大家聚在一起吃湯圓,又讓這簡單的快樂變得不那么簡單。我把這張照片發在朋友圈里,評論中同行與非同行的角度完全不一樣。同行覺得我真有心;而非同行的關注點是在桌面上一摞一摞的書,然后感嘆:這么多書,現在的學生太辛苦了。這些評論讓我比較驚訝,在學校環境之外的人看來,這張其樂融融的照片免除不了沉甸甸的高三壓力。后來我常常想起這件事,提醒自己在有可能的時候,為常規化的學習生活增添一點亮色。磨煉學生的適應性和意志力是必要的,在緊張的學習進程中讓她們感知到快樂也是必要的,越是在壓力大的時候,越是需要愉快的心境和氛圍。
愉快是最大的力量。依托各種契機開展的活動,是單調的學習生活中可以預約的欣喜,比如中秋之前的“共此一輪明月——中秋原創詩歌朗誦會”,重陽節的“記錄重陽:分享我的重陽糕”,春節之后的“年味:記錄與回味”,以及櫻花盛開時玄武湖畔的“櫻花季,踏莎行”。我希望在學生平淡的學習生活里增添一點季節的顏色、聲音和滋味,但愿一些微小短暫的活動可以調動學生們的感知力,讓她們擁有逐漸敏銳的感官和心靈,可以捕捉快樂,感知快樂,然后,用愉快抵御疲憊。而能夠感受到時令更替和四季流轉帶給心靈的溫柔撫慰,則是她們在成長中慢慢積累的智慧,一種在平淡甚至忙碌的生活中營造愉快的智慧。
二
有一次,因為要做班級總結而翻閱照片,我無意中看到一張一年前拍的一個女生在班會課上討論時神采飛揚的照片,還看到了她課間晾干花時的側影。我幾乎都忘記了她曾經那么神氣,因為現在她成績倒數,言談舉止也很木訥,連頭發都常常蓬亂無比,簡直就像變了一個人。關于她低迷的狀態,我跟她聊過好幾次,但收效甚微。照片讓我想起很多事情,比如她曾經在軍訓匯報表演中當過領隊,曾經為同桌參加十佳學生評選拍過加油的視頻,高一的第一個學期結束時她是班里公認的最帥氣女生,我給她的評語里寫的也是“江上清風山間皓月,名字里就有種爽朗大氣”。于是我給她看了這兩張照片,也表達了對她現在這種頹廢狀態的憂慮。她說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辦,一直在補課卻一直不見成績有提高。我跟她說先不看分數,先把頭發梳梳整齊,可以的話還變回高一時那種比較適合自己的發型。這是在幾次交流中雙方都覺得最舒服的一次。我并不能肯定交談就達到了預期效果,照片對她有了觸動作用,但至少對我是有的。它提醒我,不要只盯著不斷刷新的分數及那些周測、月考和階段考的成績,可以先看看每天早晨讀書的時候,她們的頭發有沒有梳整齊。
美國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認為情緒是“短暫的”,“如果很長就成了一種心境”。這或許可以理解為,在情緒表現和心境形成之間,有一個時間區域,個體或他人可以通過調整和疏導的方式,化解可能或正在形成的“情緒陰霾”。而要在恰當的時間區域介入,則需要對個體多加了解,對日常不斷關注。對“日常”的翻閱和回顧,能幫助我們對學生的個體情緒表達保持敏銳的感知力。
三
我現在的班級有兩件事自入學起就一直延續下來,兩年來未曾間斷。一件是整本書閱讀,我們稱之為“共讀一本書”;另一件是效率本上的時間記錄,我們稱之為“雙休有序,時間有形”。這兩件事一件是為了閱讀積淀,另一件的目的則在于時間管理。倡導之初,誰也沒有想到它們還能帶來意料之外的效果,就是為女孩們搭建了一個表達和釋放情緒的途徑或者平臺。而由于這一途徑的持續性或者平臺的穩固性與安全性,意料之外的效果反倒成了主要目的。她們在評論與交流作品中表達自我情緒,也在調整時間安排中,逐漸學會調整自我的內心沖突。
根據女生的閱讀心理,從高一入學開始我們的整本閱讀書目分別是毛姆的《面紗》《刀鋒》,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黑塞的《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依托這四本書的閱讀,班級前后開展了一系列的討論與交流活動。在這些主題討論中,她們深入探討了關于愛情、女性的自我意識、個人的自我實現等較為深刻的問題。這些問題為她們所關注,又被學習的忙碌繁雜所掩蓋;既是她們愿意討論的,也是日常交流中有意無意被回避的。依托文學作品的交流和討論,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借助對虛構人物的評論而暢談自己的觀點。一部作品的閱讀過程,可以包融學生近半個學期的思維走向和思緒歷程;大家共談一部作品,也就形成了一個共有的情緒表達和情感交融的思緒磁場。表達,是紓解情緒的最好方式。
“效率本”的使用,原本是為了讓學生們學會利用雙休的時間,思考如何讓自主時間更高效而不是白白流走。然后我提出幾點要求,使“效率本”在“計時”之外,更增添了“調時”的作用。如當連續幾日都出現“未完成”的自我提示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在效率本上簡短地記錄她們計劃未完成的原因或者相應的改進步驟。每個周一翻閱時,我都饒有興趣地讀到這些個性化的時間呈現,因為我知道這些并不是學生們對某個“批改作業”的人坦露心跡,而是她們在對自主時間的自我調整中留下了痕跡。而對時間安排的調整,同時也是對內在情緒的調整。一個逐漸具備對自我事務的規劃與調整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完善的內心調整和情緒管理能力的人。
保羅·艾克曼在《情緒的解析》中說道:“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情緒中,除了照顧自身的情緒感受,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情緒差異性。”將這句話用在班級建設中,我們應正視并敏感于學生所表現出的情緒,照顧其情緒感受,尊重其情緒差異性,在恰當的時候以恰當的方式,幫助其表達和紓解,以期達到讓學生自我調整與管理的效果。
(李昕,南京市人民中學,201115)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