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華



摘? ?要:基于SciVal跨學科學術評價工具,采用文獻計量方法統計山東32所高校具備跨學科論文評價指標的產出以及科研產出、合作產出等16項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科研生產力因子和合作因子,揭示了跨學科論文對高校科研生產力的貢獻,機構合作是山東高校科研的主要形式,為跨學科論文的學術評價提供客觀依據。
關鍵詞:跨學科? SciVal? 主成分分析? 公因子? 競爭力
1? 研究背景
教技[2013]3號《教育關于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中指出:對主要從事創新性研究的科技活動人員實行代表性成果為重點的評價[1]。而學術論文是高校科研人員代表性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目前,基于期刊學科歸屬的科研論文評價是極其常見的。但期刊論文中有的涉及多個學科,這嚴重忽視了論文對多個學科的貢獻度,也就難以實現跨學科論文對機構貢獻的評價。InCitesTM 數據庫中共包括12種學科分類模式以適應區域性科研論文的評價,這些分類有的基于期刊分類,有的基于WOS(Web of ScienceTM)學科分類,同樣存在跨學科論文難以客觀評價的問題。因此,科研論文的學科歸屬問題越來越受到圖書情報界的關注,選擇合適的跨學科論文評價指標,科學公正的評價其學術水平,為進一步分析研究國家、區域或者機構的跨學科科研情況提供客觀依據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跨學科論文的學術評價越來越受到關注。張志輝[2]等通過論文標準化的被引次數獨立于學科,實現跨學科論文質量的比較。蔣旭純[3]基于h指數對學科領域的依賴性,提出了h指數標準化方法-ha指數,以實現不同學科領域間學術水平的直接比較。花芳[4]構建了基于學科基準化的科研指標。董政娥[5]等基于文獻調查對跨學科貢獻指數進行了研究。以上研究以單一實證構建跨學科論文的評價指標,難以實現對所有跨學科論文的評價。
2? 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與研究對象
數據來源于SciVal,該平臺是全球著名出版商愛思維爾(ELSEVIER)于2009年研發的一個集跨學科科研競爭力分析和海內外合作擴展的多元化平臺,底層數據來源于全球最大的文獻摘要與科研信息引用數據庫Scopus。Scopus數據庫從2007年起,被《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世界大學排名的指標評價體系采用[6],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在Scopus中,每個歸屬機構有唯一的Affilication ID。而SciVal在對機構識別時,對于由多個歸屬機構組成的機構進行了合并。比如,青島大學(機構)包括青島大學醫學院(ID:60030434)和青島大學(ID:60026038)兩個歸屬機構。因此,數據來源可靠。
根據山東省教育廳2011年公布的山東高校共有51所,其中公辦高校43所,民辦高校8所[7]。在SciVal平臺,選擇具有跨學科競爭力論文的山東32所高校為研究對象。截至2017年6月,SciVal平臺提供了機構2015年的跨學科競爭力數據,而其計量是已過去5年的科研產出為依據的,因此,選擇相同時段即2011—2015年各高校的科研產出和科研合作數據為參照指標。
2.2 描述統計量
基于SciVal平臺,統計山東32所高校的科研產出、跨學科論文及其分數化、論文領導者(Publication leader,簡稱PL)論文及其分數化、引文領導者(Reference leader,簡稱RL)論文及其分數化、創新領導者(Innovation leader,簡稱IL)論文及其分數化、核心競爭力(Distinctive Competency,簡稱DC)論文及其分數化、新興競爭力(Emerging Competencies,簡稱EC)論文及其分數化、國際合作、國內合作和機構合作占比共16個論文指標,然后導入SPSS21.0進行數據描述。
從表1可以看出,山東32所高校科研產出的平均值為3081.5篇,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的全距為30697篇,標準差為5490.335篇。可見,山東32所高校的科研產出波動幅度較大,存在分化現象。跨學科論文、PL論文、RL論文、IL論文等都存在數據波動幅度較大的現象。科研合作的數據波動相對較小。
2.3 主成分分析
一般情況下,當KMO統計量在0.7以上時,因子分析效果較好。從表2可以看到,KMO=0.711,顯然滿足要求。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為2204.499,自由度df為120,Sig值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絕原假設表示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適合做因子分析。
提取公因子時,一般要求其特征值大于1。表3顯示,公因子1、2的特征值大于1,二者共攜帶了90.935%的原始信息變量。公因子3~16的特征值明顯小于1,說明其所攜帶的信息量少于一個原始變量的信息,因此不需要提取。
通過因子旋轉,得到表4和表5。根據表4,公因子1與RL論文、PL論文、IL論文和科研產出等指標的相關系數均達到0.9以上,體現了機構跨學科和總的科研生產力,因此命名為生產力因子。公因子2與機構合作、國際合作的相關系數均達到0.5以上,而與國內合作存在負相關,從正、反方向體現了機構的科研合作能力,因此,命名為“合作因子”。
由表5可以得出公因子1、2的表達式如下:
從表5可以看出,生產力因子中,PL論文的得分系數最高,其次,EC論文、跨學科論文、IL論文和DC論文的得分系數較高,這說明,跨學科競爭力的領導者論文、新興競爭力論文和創新領導者論文的產出充分體現了機構的科研生產力,也充分說明了以上論文對機構科研的貢獻;RL論文的得分系數較低,這說明跨學科論文引文的數量對機構科研生產力的影響相對較弱。合作因子中,只有機構合作的得分系數達到0.5以上。說明山東高校內部的科研合作占據主導地位,而國際合作次之,也從側面表明山東高校內部的學科融合強度要高于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