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鋒
摘? ?要: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創新與發展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土空間規劃是對國有土地空間規劃發展的應用指南,同時也是開展各項建設活動的基礎。我國的國土空間規劃由于行政體制的影響以及各部門之間利益的爭奪,從而導致了在過去的國土規劃中,對于環境資源和生態文明的破壞。因此必須在生態文明視角下構建我國國土空間規劃的科學體系。本文以北京為例,對生態文明視角下國土空間規劃的創新與發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生態文明? 國土空間規劃? 創新? 發展
2019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正式公布,標志著我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頂層設計已經基本形成。在我國對于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了解還不太深入,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認識,因此必須下大力氣進行了解和研究,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曾經指出,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形成環境節約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從而形成科學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要各地要對開發程度進行嚴格的控制,對空間結構進行調整,從而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環境優秀,給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復空間,同時要求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這些都是對于在生態文明視角下國土空間規劃的重新定義。因此必須研究生態文明理念下如何對國土空間規劃進行創新和發展,認識國土空間規劃的一些規律,建立起科學的國土空間規劃的體系和運行機制。
1? 生態文明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是從生態文明的高度來提升對資源的節約程度,同時提高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從而促進產業結構增長方式與消費模式之間的協調增長。因此,國土空間規劃建設必然會要求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能夠隨時代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變化。同時要克服傳統的國土空間規劃過分關注經濟發展而忽略了與社會環境和生態等因素的協調發展的局限性,從而能夠形成新型的空間規劃模式。國土空間規劃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體現在國土空間開發與社會生態資源環境對于開發的承受力度不匹配之間的矛盾,同時也是造成資源緊張和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促進力量,優化國土空間規劃的創新和發展也是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內容和最終目標。通過國土空間進行規劃,控制開發的強度和力度,同時對空間結構進行調整,對于生產空間進行集約利用,從而能夠確保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與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增長相適應,同時也會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求對于國土空間開發戰略的步伐要加快,要對國土空間的開發利用進行統籌規劃。生態文明的理念是國土空間規劃的重中之重。在傳統的空間規劃中都是采用的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規劃模式,這種方式過分注重生產要素的聚集、擴散以及人口與產業的空間布局等等,很少考慮空間規劃對于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同時也沒有考慮到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來進行國土空間的科學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縮小區域空間內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上的差距,造成了環境的日益惡化。因此在國土空間規劃中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背景,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保護自然。在國土空間規劃上統籌協調與環境,經濟和人口增長之間的平衡關系。
2? 生態文明理念視角下國土空間規劃創新與發展的要點
2.1 要樹立生態文明的視角看待國土空間規劃
在進行國土空間規劃過程中,首先要樹立生態視角,要學會用生態文明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和發現問題,對于生態文明既包括自然生態,也包括經濟生態、社會生態和文化生態。只有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樹立多元化的生態視角,才能更好的分析和研究城市的國土空間規劃。當前,我國北方地區的生態文明發展較緩慢,就是因為北方地區缺乏多樣性的生態,自然生態缺乏,同時經濟生態也比較單一,文化生態也比較單調,造成了北方地區城市的經濟活力不足,城市發展持續性較差。2017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國務院批復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為北京未來發展明確了“四個中心”的戰略定位、“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和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發展目標,確定了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和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以及用地減量、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等底線約束要求;批復中也為北京提出了“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硬約束,切實減重、減負、減量發展,實施人口規模、建設規模雙控,倒逼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城市功能優化調整”的要求。為了落實好這版總體規劃,北京在國家層面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同時,也從實施落實總規的需求出發,同步研究構建了包含空間規劃編制體系、規劃實施體系、規劃運行體系和規劃監督體系的閉環工作體系。過程中,密切關注國家層面的體系構建并努力與其銜接,形成的成果已經納入到了今年4月修訂的《北京城鄉規劃條例》之中。
2.2 國土空間規劃中要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價值觀
在國土空間規劃中,要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價值觀,以此來代替過去的工業文明價值觀,從而重新考慮在空間規劃中什么是對生態有用的價值信息。首先,空間規劃要多樣性,不能夠單一化,單一會導致發展的韌性不足。城市多樣性涵蓋面非常廣泛,不但要求自然資源要多樣化,而且要求功能、產業、空間景觀都要多樣化。其次要有包容性,不能夠互相排斥,能實現各種復雜的生態系統之間的平衡,比如對于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在工業文明時代通常強調的是布局的效率和集中。將大量的文化設施集中進行布局,從而提升服務的能力,而在生態文明的時代,要創新國土空間規劃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文化設施分散到社區當中,將服務設施與社區形成一個有機融合的整體。通過關聯性來提升小區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設施利用效率。在北京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目前正在組織編制的各區分區規劃進一步銜接轉換后即為區級國土空間規劃,各區分區規劃矢量圖紙拼合后將形成北京國土空間規劃的一張基礎底圖。北京市的核心區、中心城、多點平原新城、生態涵養區平原新城控規,各鄉鎮域規劃、村莊規劃,以及36項市級專項規劃、若干特定地區規劃都在有序推進過程中。在努力構建縱向傳導、橫向銜接的空間規劃編制體系的同時,北京也在同步完善空間規劃實施體系、運行支撐體系和監督體系。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北京將開始進行三區三線調整優化,完善國土空間信息平臺、法規政策和技術標準等,按要求對已有工作成果進行轉換銜接和補充完善,形成可以與國家空間規劃體系銜接的北京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適應北京生態文明的發展。
3? 結語
國土空間規劃必須以生態文明為視角,提倡國土空間規劃與生態環境之間相適應,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國土空間規劃的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席超,劉星宇.國土空間規劃中鄉鎮開發邊界劃定方法研究——以簡陽市禾豐鎮為例[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9(5):6-12.
[2] 甄峰,秦蕭.“前瞻引領,科技支撐,高效驅動,精準賦能”——“智慧社會下的國土空間規劃創新”專輯發刊詞[J].自然資源學報,2019,34(10):2037-2039.
[3] 甄峰,張姍琪,秦蕭,等.從信息化賦能到綜合賦能: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思路探索[J].自然資源學報,2019,34(10):2060-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