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瑩穎
江一瑋在紡織行業走過的20年里,有過很多幸運時刻,從大學畢業對紡織一竅不通,在中國輕紡城市場開了一家門市從零開始,到如今浙江三川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發展蒸蒸日上,他抓住了時代機遇,始終做專做精襯衫面料;為了給紹興紡織企業建立供應鏈商業化運營平臺,江一瑋任紹興市中小紡織企業促進會會長,力邀紹興紡織同仁共同參與行業整合。
夢想實踐者
TAweekly:三川科技主打襯衫面料,公司的定位是怎樣的?
江一瑋:公司產品的定位是“環保、個性化、易打理、舒適、享受”。衣食住行是民生大事,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于紡織品的質量、花色要求也在不斷提升,消費層級決定消費個性化的發展。
一件襯衣制成有幾十道復雜工序,大到面料選擇,小到一根線、一根紗的應用,有著嚴格的考量和標準化要求,要得到一件高品質的襯衣,少不了將科學技術注入產品。普通的棉質面料盡管有著柔軟、透氣、易著色的優勢,但易皺、縮水、易變形的缺陷也很明顯。為了改善面料,我們從纖維開始,不破壞植物本身的結構,利用可循環模式進行研發生產,有效提高織物的彈性、耐磨性、強力和吸水性,而這樣的環保投入和科技投入是我們為“做一件好襯衫”所付出的冰山一角。
拿我身上穿的這件石墨烯襯衫來說,這是公司的新品,我既是代言人也是試驗人。這件衣服我穿了4天,不會吸附室內的煙味或者飯菜味,而且這款產品在這個季節穿著十分保暖,達到了我們最初的研發目的。
TAweekly:您在國外同時設有自己的服裝品牌,怎么想到做面料的同時又做服裝?
江一瑋:我在澳洲設有三個男士襯衫品牌,分別是Saintriver、SEINE和GERASE。Saintriver主打快時尚,SEINE偏商務休閑、收身剪裁,GERASE主要以花襯衫為主,更加生活化,三個品牌定位明確,涵蓋廣泛,目前在整個澳洲有相當的市場占有率。
我當初之所以有創立服裝品牌的想法,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有三川科技的面料優勢,能夠從源頭把控產品品質,這是我們作為自主品牌而非貼牌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是我的哥哥早年在澳洲留學,本身就在澳洲做服裝,對當地市場十分了解,服裝品牌能在澳洲發展得風生水起主要也得益于這一點。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我們還準備在國外開通線上定制業務,同時正在積極申請賬號,實現移動端支付。
TAweekly:受疫情影響,公司有哪些應對舉措?您對此有什么感受?
江一瑋:隨著疫情的全球性擴散,不僅國際產業鏈的“斷點”增多,而且國內市場需求目前前景也不明朗,公司對此也做好了一定的準備。我們目前除了加大與客戶之間的信息共享,抓緊現貨的消化力度,同時也在進行一系列新產品的開發投入。我國是紡織服裝生產、出口、消費大國,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話語權的提高,疫情過后行業還將有井噴式的增長。
我覺得任何看似危機的表面下都是轉機,1998年我大學畢業,在中國輕紡城市場開了一家門市部,但對面料一竅不通。我就請了一個師傅,從零開始,不懂就問。每天在門市部自己貼樣卡,聞不同面料的氣味,整個人就這么陷進去了。到后來自己學會開發、設計新品,比市場同行領先一步,也慢慢把事業版圖擴大到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
2009年,三川科技正式成立,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公司明確了“環保、個性化、易打理、舒適、享受”的發展定位,并延續至今。這個過程中有兩句話對我印象特別深:“抱著產品睡覺”和“傾聽產品哭泣的聲音”。哪怕到今天,這也是我對工作的態度,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堅持自己的初心和本質,時刻做好準備。
行業倡導者
TAweekly:您同時是紹興市中小紡織企業促進會會長,促進會設立的初衷是怎樣的?
江一瑋:紹興市中小紡織企業促進會是去年成立的,重點打造“紡織供應鏈聯盟”,力爭在五年內供應鏈聯盟榮譽會員企業達到300家,形成從纖維開發、紡紗、坯布織造、印染、服裝設計制作和貿易等供應鏈系統,建立供應鏈商業化運營平臺,真正做到“促進企業發展,共創美好生活”的發展理念。最近我也積極走訪了促進會的成員企業,詳細了解疫情對他們的影響,同時邀請金融、財稅等方面的專家進行線上授課,幫助企業增強應對風險的能力。
TAweekly:促進會的發展主線是怎樣的?
江一瑋:主要分黨群工作、科技創新、“一帶一路”建設、行業整合、梭織供應鏈整合、針織供應鏈整合、婦委會工作、青委會工作和網絡平臺建設等九個方面。我們制定了“紹興市中小紡織企業促進會一五計劃”,共商、共建、共享,提高產品品質,力爭五年內會員企業達到500家,合力打造新時期“國際紡織之都”。
TAweekly:對于想進入紡織行業創業的年輕人,結合現在的市場大環境,您有怎樣的建議?
江一瑋:現在雖然是買方市場,但并不意味著沒有機會。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時代特征,年輕人初入紡織行業,在做好產品定位、做專一個產品的基礎上,要不斷更新自己,利用這個時代的商業模式。比如現在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轉型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雖然互聯網并不是一個新詞,但正是受這次疫情影響,有很多紡織企業開始真正靜下心來,學習并且嘗試這個版塊,讓產品和信息化有更深的融合,從而有了新一輪的機遇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