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曉璇

二十年前到各地出差,人家介紹“農科院來的專家”,二十多歲梳著馬尾辮的魏靈玲一站出來,當地政府領導第一句話往往是:“就是你嗎?”
二十年后,她所在的企業已能夠代表中國農業的最高科技水平;她個人也有了許多標簽,比如科學企業家、十九大代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等等。
當然,她也是一位普通的妻子、女兒和母親。少有人問男性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而女性若事業成功,人們便對故事更為好奇——她為什么可以?
她確實打破了我們對農業的傳統認知,和對平臺優勢先入為主的想象。但即使擁有“國家隊”背景,拿下博士、MBA、EMBA等學位的“學霸”頭腦,一家企業的發展壯大,和一個人的成長完善,一樣要日拱一卒地走過不為人知的漫長路程。
魏靈玲說,她最喜歡的爬藤植物,它們蜿蜒曲折向上生長,她覺得“像是看到了自己”。
花園與菜園
農歷大雪,零下十度,在北京北三環聯想橋附近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園里,我們走進了“全北京最貴的菜園和花園”。
這可能是很多人夢想中花園的樣子——綠植茂盛,果樹豐裕,花卉繽紛,白色的陽光房,木質長桌上各種可愛的多肉探出了頭……魏靈玲抬頭看著茂盛的樹葉輕念:“這么好的花園,我怎么不來呢,一天天的忙啥呢。”
這里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園1號溫室,魏靈玲和她執掌的中環易達設施園藝科技有限公司就在2號溫室里辦公。十年前,農科院啟動這個規劃占地面積4.2萬平方米的項目建設,魏靈玲是項目負責人。
“我喜歡有太陽、很暖的地方,有各種果實、各種花,每天都有不同的香味,在這里邊看書、聊天、喝茶、寫字。”她親手畫了設計圖,飛到廣州去苗圃里一棵一棵挑樹。“那人就說,姑娘,你家里邊多大的花園,要買這么多樹。我心想,是挺大的,哈哈!”
這兩個園區里分別有果菜工廠、葉菜工廠、都市園藝館、綠色創意館、人工光和自然光植物工廠等。目之所及,果菜智能巖棉栽培工廠里藤蔓攀爬而上,小西紅柿累累成串。葉菜工廠里的油麥菜、空心菜、生菜、苦菊多是水培或立式管道栽培,青綠色的葉子泛著自然的光澤。
人工光植物工廠是國內首例自主研發的智能型植物工廠,光譜、溫度、濕度、營養液供應全部由電腦智能化控制,保證農作物始終處于最佳生長狀態。在這里,葉菜類蔬菜一年可收獲15—18茬,是露地栽培的30—40倍。這一技術也使“垂直農業”成為可能。“城市的摩天大樓就可以變成一個種滿蔬菜和植物的垂直農場,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都加入到整個垂直農場的管理和應用。”魏靈玲說。
人工光植物工廠是設施農業的最高級發展階段,也是衡量一個國家農業高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在這里,魏靈玲團隊接待過來自英國、吉爾吉斯斯坦、索馬里、朝鮮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元首及政要前來參觀訪問。
“特雷莎·梅是帶著農業智能化團隊過來的,她沒想到我們植物工廠和人工智能做到這個程度了,她就很驚訝。像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還有一些非洲國家元首來,也覺得特別棒,希望我們能夠把技術放到他們國家去。”那一刻,魏靈玲清楚地知道:“他看到的不是你個人,而是中國農業的發展程度和水平。”
二十年前那個懷著“少女心”投身農業的女生,如今站在了世界舞臺上。
讀書與創業
魏靈玲自評“年輕時有點文藝”,“第一次在冬天走進順義的一座溫室,開滿了各色的蝴蝶蘭,就覺得太美了。” 對充滿生機的植物那份蓬勃的喜歡,像種子找到了土壤,自此生根發芽。
當時她在中國農科院讀研究生,目睹農業從傳統的農民土地種植向現代化栽培轉變,到各地出差更感受到市場需求。農科院也在探索如何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商業價值,并在2002年與一位美籍華人合作創辦企業,這就是中環易達。在導師的幫助下,魏靈玲以農科院代表、總經理助理的身份加入其中。然而非典時期美籍華人的不辭而別,“趕鴨子上架”的魏靈玲成為董事長。
科研出身,初出茅廬,產品和市場并不清晰,魏靈玲首先想到的就是讀書。她先去人大讀MBA,一年后又考了農大的博士。交叉修兩個學位,還要兼顧科研和企業,常常是周末上午在人大上課,下午在農大上課,晚上直接去機場,出差見完客戶接著寫作業、做課題,搞到兩三點鐘也是尋常。“有時晚上跟我老師一起寫項目申報書,差不多過了12點回家,我們樓上電梯停了,老得半夜爬樓梯到16層。”
但人們仍不覺得她像企業董事長。到各地出差,人家介紹“農科院來的專家”,二十多歲梳著馬尾辮的魏靈玲一站出來,當地政府領導第一句話往往是:“就是你嗎?”
還有人對研究院開公司頗有質疑。“不像現在國家支持科學家創新創業,那時候很多人認為我不務正業,還嚇唬我說,你這樣子是犯法的。”這些聲音給她帶來不少心理壓力。
但她看得清楚,市場越來越好。四年下來,隨著博士畢業,公司也做起來了,魏靈玲卻越發感到真正要做好這件事,既需要技術體系的支撐,也需要一個非常成熟的商業模式。“這也是我后來到2011年想上中歐讀EMBA的一個原因。”
那時候魏靈玲不太懂資本市場,在中歐同學的幫助下完成了公司股權結構的調整。EMBA尚未畢業,她又在同班同學的推薦下入讀中歐另外一門非學位課程——創業營。一邊在EMBA學管理、謀戰略,一邊在創業營學打法、做產品。
讀完EMBA,因為對人文課程感興趣,魏靈玲又繼續讀后EMBA,時不時還回中歐北京校園參加學術講座。“中歐的校友跟老師都愛推薦書,有幾個同學還給我送過書,那感覺特別好。”
“一個人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從中歐畢業后,魏靈玲發現這句流行的話說得沒錯。“在中歐上課還有跟同學之間的互動中潛移默化的成長,我這兩年變化特別大。”參加各種會議,她的發言開始區別于旁人。經過系統的管理學習,從前的“小姑娘”開始用商業語言和邏輯去交流,她因此贏得了更多的信任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