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富坡 陳夏芝
摘 ? ?要:校園空間是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課余休息活動的場所,公共空間的設計要考慮到中小學生學習生活的特點。照顧到中小學生的課程安排節奏,為其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和交流空間。校園公共空間的品質影響著學校的學術氛圍和校園文化,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其大部分時間都處于校園環境內,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如果有一個能夠為學生提供休息活動的空間對于其恢復注意力保持很好的幫助。
關鍵詞:公共空間;設計;中小學生
1 ?前言
校園公共空間的設計,一方面要考慮到學校的辦學理念,同時為學生提供舒適的休息活動場所,中小學校園公共空間的設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是中小學在校學生數量較多且集中,活動具有規律性。考慮到中小學生的心理發育水平和認知空間,學校的整體布置氛圍應以較明亮寬敞的空間布置格局為主,輔以嚴肅活潑的設計元素,讓整個公共空間能夠具有較強的拓展性,讓學生能在其中更好的放松休閑。
2 ?中小學校園公共空間設計理念
一個學校的建造和設計要以其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具體活動情況作為基礎來進行考慮,中小學時期學生學習壓力大,作息較為規律,多為集中活動,在繁忙的學習過程中需要有良好的休息來補充精力,學校的公共空間應以寬敞的空地操場為主,給予學生足夠的活動空間,讓其能夠勞逸結合。其次,中小學學校作為典型的,其中是辦學場所,在其設計風格和裝飾風格中應遵從傳統典型的校園風格,讓學生置身其中,有很強的角色代入感,以便盡快調整角色進入到學習狀態。其次是中小學課程安排中為保證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諸如體育,美術,計算機,音樂等課程,需要有專門的教室或空間開展,而為了保證學生在課間時間能夠完成教學場所的轉移,所以其公共空間的設計,還要考慮到連接不同功能區,方便學生出入移動。
3 ?校園公共空間的規劃模式
校園主體框架是在學校各功能區架構基礎上進行考慮的,為保證實踐效果應以整體考慮細節追加為涉及思路,采用串聯式,組團式,均制式布局模式進行內容添加。目前我國中小學校園公共空間設計為保證美觀性和實用性,一般是將多種結構形式,根據實際使用情況進行結合。中小學校園的公共空間布置應朝著現代化多元化的布局形式進行轉變,考慮到學生每天近7個小時的高強度學習生活,應在其客運時間提供更加多樣化的活動場所供其進行體育鍛煉。同時在中學階段,學生獨立人格開始顯現,個性化需求增加,所以在公共空間設計中也要考慮到尊重學生個性,留有一部分空間為個性化需求進行服務,為學生提供不同的體育鍛煉設施和景觀設計風格。大部分校園的總體布局風格都以敞開式,空間布局為主要,這主要是由于該種布局模式能夠更好的體現自由的形式,不會形成強烈的維和形態,讓學生對周圍環境不會產生壓力,使其能夠得到更好的放松。另一方面是校園空間布局與原有的地形和自然環境之間也要有所交集,形成自然的空間關系,能夠使日常的活動和觀看更加愜意,有助于幫助師生調劑心情,整理狀態。但敞開式布局的風格也有一定的弊端,例如建筑物布置對于空間領域的控制力較為缺乏,而且建筑物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尺度選擇不容易把握。教學樓和活動場所以及其他附屬配套建筑之間的結構關系和尺度把握難度較高,在不少地區的中小學校園公共空間設計中都展示出了一種空間設計不合理,觀感不佳的狀態,后續需要增加更多的措施和手段來進行空間節奏的控制強化。
部分中小學校園的建筑空間設計風格以集約式布局為主,以建筑物作為整個空間布局的主體,強調對空間的集約化利用,外部空間比例占比較低。這種校園公共空間設計的風格主要是出現在一些發達城市地區的老城區校園設計中。這些地區往往經濟發達,教育資源豐富,但由于外來務工人口眾多和城市本地人口數量龐大,導致教育資源吃緊且原先很多校園就處在城市老城區范圍內,想對其進行擴建改建,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因此只得在有限空間內進行優化調整,為保證校園功能性將作為教學活動主要場所的建筑物,作為校園空間布局的主體來優先考慮。在此類校園公共空間設計風格下,學生的課余和體育課的活動空間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整個校園的主體被建筑物所包裹其所有的建筑風格區域統一,且各功能區之間相隔較近,方便了學生在課間的走班活動,但由于自然景觀占比較小,對整體的空間設計風格會給學生一種緊張壓抑的感受。
4 ?校園公共空間設計的特點和內容
在公共空間范圍內受到不同功能區作用影響,校園戶外空間的裝飾風格和設計風格也存在較大的區別。建筑物的庭院花園,水池以及附屬綠地為師生課間休息和活動的主要場所,考慮到中學階段學生的自主意識不斷強化,具有隱私概念,所以希望戶外空間中有一定的隱私保護效果,所以在對公共交往場所進行設計時,其空間的功能設計主要是表現于安靜和具備一定的隱蔽性。校園公共空間設計在特點上要遵循校園風格,盡可能做到樸素,簡潔,大方的設計風格。同時各區域之間以及功能性可以進行色彩和裝飾風格的調整。對于一部分強調隱蔽性,安靜性特點的區域,在布置時可以以提高綠化占比和種植,中等高度樹木的方式來進行解決,一方面可以提升整個校園空間內的綠化比例,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點綴校園色彩,呈現綠色自然生態環境的目的。
操場是一個中小學校園中占地最大的公共活動空間,也是各類校園活動舉行開展的地方,其占地空間大,形狀整齊,功能拓展要求較多,考慮到在校園生活中,不時會舉辦各類活動,為保證日常的課間學習活動和大型青年活動的各自要求,因在公共交往場所中設置多種設施以應對不同要求,要注意空間內部的區域細化,保證各功能區域的實用性不會受到影響。在對大型空間進行,設計師還要加強校園的戶外識別性,由于學校是特殊的場所,所以其風格必須鮮明,能夠與校外的社會建筑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一方面是幫助學生產生歸屬感,讓學生置身于校園建筑環境中之后,能夠迅速調整角色轉變,另一方面也是讓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熟悉適應校園環境,能夠產生安全感。在操場環境中可以通過增加公共活動設施,增加與運動學習有關的裝飾數量,根據不同功能區的使用要求,配置相應的器材設施,并在其外觀設計和裝飾上與學校總體設計風格保持一致。
在建筑邊緣和建筑以外的戶外場所要適當應用,校園所在地區原有的自然景觀如身體湖泊,綠地,運動場,打造校園環境最優美,觀賞性最強,最適合休息娛樂鍛煉的場所,并增加相應的照明設施和防護設施,保證師生安全。在自然景觀區域內增加休息設施的設置數量,讓使用者置身期間時能夠隨時休息放松。
雖然中小學校園占地空間一般都保持在一個相對較小的范圍內,但是由于不同區域的使用功能差異,學生在課余時間需要快速移動,已做好下一節課的準備,所以對于不同建筑物之間的交通移動,在進行校園,不只是就要提前考慮,目前很多中小學的微機室,美術室,音樂教室都與主教學樓不在同一建筑物內,一般的校園都是通過操場對不同建筑物之間進行聯系,而有些學校由于自然環境特殊或地形特點,為方便師生行走會設置天橋走廊。在對這部分設施建筑進行設計時,首先要保證其主體設計風格和色彩特點仍然遵從校園整體風格其次,要盡可能使其連接的區域范圍數量達到最大,以保證這些區域的使用效率。同時為保證校園裝飾風格和美觀需求,對于這部分交通聯系區域的外圍也要進行相應的外觀設計和綠化。
5 ?校園公共空間綜合設計技巧
5.1 ?尺度處理
校園的占地面積和自然環境使項目建設過程中就已經決定了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在設計時對建筑物和公共空間之間進行尺度把握和比例調整,讓校園內部的公共空間從觀感和使用性上都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首先如果校園內部80%以上的區域全部為教學樓,宿舍等建筑物,勢必會給學生造成擁擠壓抑的感覺。而且建筑物數量增多會導致其公共空間進一步減小,而公共空間除了承擔美觀裝飾的效果以外,也承擔著聯系不同功能區的作用,而建筑物的密集布置會影響到正常的區域連接。如果建筑物與室外公共空間之間的占地面積相差較大,且以建筑物為主,無論對建筑物進行怎樣的裝飾,都會在觀感上造成極大的影響。中小學階段的校園設計總體還是以活潑自然的風格為主要設計思路,而如果整體觀看就給人壓抑緊張的感覺,就會使得建筑物外部裝飾風格效果被完全抵消,造成裝飾資源的浪費。時間在這種環境下工作學習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學生對校園環境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幫助其更好的參與學習。尺度控制的不合理是非常直觀就能被發現的,并且大多數人對于公共空間尺度把握的感受都趨于一致。而公共空間的尺度處理一般是在人與實體,空間與建筑之間的關系。考慮到中小學的教育特點和師生的日常活動規律,校園廣場或操場還是應當開闊。
5.2 ?建筑形狀選擇
校園作為特殊的活動場所,其校園裝飾形狀要求正式規則。而對于綠地草地一類的休閑場所,為了緩解緊張情緒,保證師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這部分地區其土地整體規劃形狀可以以不規則形狀為主。規則的形式風格會給人潛意識增加壓力,這違背了最初設置休閑場所的初衷。
5.3 ?質感與色彩
空間質感是指圍合形成界面的建筑實體,立面構筑物,空間地面及設施的表面質感。對于校園場所而言,其空間制感應盡可能統一和諧,不同功能區域,如果由于外觀設計風格差異較大,無法達成統一時,對其過渡段也要進行處理,過渡段要盡可能自然和諧,能夠正常延伸和組合。在材料選擇上應選擇近似或相同的材質。中小學校園公共空間的色彩選擇一般會偏向于素雅的色彩,例如深紅色,墨綠色和藍灰色,既體現出校園獨有的沉穩,同時也能夠展示歷史感,給學生熟悉親切的感覺。
5.4 ?地面裝飾與綠化設計
在戶外活動場所的地面裝飾,包括地面設計和水面,場地的鋪裝具有一定的裝飾性,有助于提高校園公共空間的整體觀賞美觀。也有利于過度不同功能區之間的風景特點,對局部建筑雕塑起到襯托的作用。地板裝飾圖案的選擇和設計是為了在不同場所之間建立有機和諧的聯系,讓整體建筑風格更加統一,但可以選擇不同材料,以組合成更加靈活自然的狀態。但要求是必須貼合不同區域公共空間的使用特點和環境氛圍。對于綠化設計,由于植物覆蓋的室外空間是戶外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處于栽種風格和成長狀態與校園的整體氛圍會產生交集,因此對其栽培的樹種應進行篩選,一方面要能起到凈化空氣,改善校園氣候的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點綴學校提高觀感。
6 ?結語
中小學校園公共空間設計主要是由三方面組成,一方面是考慮到中小學生的成長狀態,其主要的裝飾風格應該在穩重端莊之余體現出活力自然,以便更好的為學生所接受,其次是在功能區設計布局時要掌握好不同區域建筑與活動空間之間的尺寸搭配,避免出現壓抑的觀看情緒。最后是要求校園建設整體風格相統一,給學生更強的代入感和歸屬感。
參考文獻:
[1] 劉峰,胡振宇,湯岳,等.中小學校園公共空間自然可視率量化[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9(33).
[2] 孫科峰.同心圓、童心園——南通市城中小學三里墩校區建筑設計[J].華中建筑,2019(10).
[3] 李大平.淺談中小學校園公共空間的設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