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頻
摘 ?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標準,生活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行各業都有了明顯的進步,而我們隨處可見的建筑設計行業也不例外。信息時代,建筑設計逐漸變得“復雜”,而這些“復雜性”理念通常來源于人們的高標準、高要求,例如對美感的追求使得人們對建筑的形體表現有了要求,對舒適度的追求使得人們對建筑的空間體驗有了要求。“復雜性”設計理念并不是橫空出現的,而是有關專家進行了一系列的歸納與分析,利用實際環境對建筑進行升級,從而更好地迎合人們的需求。這種“復雜性”設計理念的優勢眾多,也將成為未來建筑設計的一大發展方向。
關鍵詞:信息時代;建筑設計;“復雜性”理念;表現
1 ?前言
信息時代,數字技術成為無所不在的存在,其滲透性和普及性、適應性是當今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自工業革命之后,社會文化、各行各業的技術都在由物質生產轉變為信息服務,同時,當代的建筑設計中,功能、空間、形態、體驗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傳統的建筑設計觀念被撲面而來的數字技術所改變,建筑設計逐步走向更活躍、更“復雜”的方向,各種設計都變得豐富多彩,建筑領域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新鮮的、“復雜性”的建筑風格正在逐步形成。
2 ?信息時代建筑設計的“復雜性”理念的含義
信息時代的出現,建筑設計領域也受到了數字技術的轟炸,“復雜性”理念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那什么是“復雜性”理念呢?在建筑設計領域,“復雜性”理念就是在數字技術下由復雜性科學為源頭而產生的利用非線性哲學和計算機作為基礎和輔助的一種通過復雜多元化的形態表現和豐富多彩的空間體現來感受現實世界還原的理念。這種設計理念基于信息時代的數字技術運用,以非線性作為明顯特征,來向人們展示所處世界的復雜與多彩,也給人們提供了更高標準的建筑形態和空間體驗。在“復雜性”設計理念的普及下,我們所熟知的很多建筑都受到其影響,例如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的主場地“鳥巢”、2012年紐約奧運會場的規劃等等,這說明了“復雜性”理念在各個國家的建筑行業都正在不斷地普及和應用。
3 ?“復雜性”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表現
“復雜性”理念被應用于建筑設計到的各個方面,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一般體現在形體生成信息化、形體表現非線性、形體實現折疊化以及互動和沉浸的建筑體驗交互性這幾方面。
3.1 ?形體生成信息化
隨著信息時代的數字技術在建筑設計領域的不斷發展,計算機已經被應用到建筑設計的各個環節中,也克服了很多傳統技術上的不足,將建筑設計中的空間體驗和形體生成操作從二維引申到虛擬的三維平臺,從而表現出更多的形體。現在,建筑設計師能夠運用各種分析軟件,例如制作表格的Excel、處理圖像的Photoshop,編輯影像的Prenmiere等,通過這些軟件和建構專業軟件的融合來創造許許多多的圖標和概念。“復雜性”理念的應用有很多,比如應用Kinetics來制作動物的運動系統,應用Particle System來制作動畫中的自然現象......這些繪圖工具為人們創造出很多從未見過的復雜形體,這些形體的生成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色彩,豐富了人們的視野。
3.2 ?形體表現非線性
非線性幾何學是在二十世紀和分形幾何以及拓撲幾何等一起發現的,這些幾何學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更多想象的可能性,讓人們認識了更多的自然世界中的復雜形體。我們都知道復雜的事物也是由簡單的物質組合而成的,整體與局部之間總是存在一些共同之處,那么建筑設計上的形體表現也是如此,簡單的形體能夠通過“復雜性”的設計理念來組合成多元化的新形體。非線性的形體表現有著一定的目的性和邏輯性,通過軟件進行動態的構造來對形體賦予新的形態,這也是“復雜性”設計理念在形體非線性上的表現。
3.3 ?形體實現折疊化
德勒茲的褶子哲學:物體是在自身本質的基礎上,從內向外和從外向內的折疊中形成的,也沒有內外之分,那么時間和空間就在內外折疊中產生,因此物體的外表就是其自身的本體組織。那么,當建筑設計擁有了結構和材料以后,表面就能夠代替空間結構成為建筑的主體。如果說非線性沒有可以完全實現的平臺,那么褶子哲學則是為非線性形態提供了形體實現的直接途徑,它使得全新的表皮結構的誕生成為了現實,從而打破了傳統的建筑結構設計的局限性,將各種前所未見的復雜形體實現折疊化,變為現實。
3.4 ?建筑體驗交互性
在傳統的建筑設計中,建筑設計師追求完全科學的理性秩序,與此同時也制約了人們的活動內容和秩序,這種建筑設計缺乏靈活性和整體性。而“復雜性”設計理念從整體結構出發,來設身處地地為建筑中的人們考慮,將建筑看成非線性和動態的存在,認為建筑是自組織性的、開放性的,強調了建筑設計中體驗的交互性,也就是互動和沉浸。
3.4.1 ?互動
“互動”是意味著人們在建筑面前,不再是場地的觀察者、意見的提出者,而是建造的參與者和伙伴,也就是說人們自己的情感、思想能夠影響自己建筑建成的效果。現在的建筑設計師在“復雜性”設計理念的影響下,利用信息時代高級的數字技術來制造人們與建筑之間的互動,他們想要將建筑的使用者積極參與到建筑的設計與建造中來,通過互動來讓建筑對使用者的建議和行為展示出恰當的反應,這種互動也許在以前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現在的互聯網和其他相關軟件就可以很好地實現。例如,荷蘭的水上展覽館就是一個很好的交互建筑,設計師通過豐富的空間體驗來把幾何形體形狀的建筑和傳感器相關的多媒體裝置相結合,切實實現了交互式多媒體技術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這種互動能夠讓使用者和建筑之間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實現建筑的價值。
3.4.2 ?沉浸
“沉浸”的另一種解釋就是“浸入”,這種形式是指建筑的使用者不再只用雙眼和大腦浸入到建筑的空間體驗中,而是以自身融入建筑空間中,這種融入是將使用者和參觀者以一個完整的個體參與到建筑的空間體驗中,將五官的感知以及喜怒哀樂的各種情緒融入到建筑中,從而得到充分地表達,從這種含義上來講,沉浸意味著融入,意味著體驗,意味著邏輯與形象的結合,意味著感知和認知的浸入。聲音生活住宅就是對沉浸最直觀的運用,設計師通過多媒體聲音的裝置來讓人們在住宅中欣賞聲音,并且能夠記錄身體在建筑空間中的細微變化,這種設計讓使用者和建筑相融合,最大化地實現建筑的價值。
4 ?結束語
信息時代的到來,數字技術不斷發展,建筑設計中的“復雜性”理念也在不斷普及,這些新意十足的東西正在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整個建筑行業。從二維繪圖技術到如今的數字建模技術,建筑設計跨過了二維,進入了三維,造型表現也從邏輯編程進步到信息模型,再到如今的生態優化,這些變化都是通過信息技術與建筑設計的融合,從而書寫了建筑數字化設計的新篇章。當然,信息時代還有著其發展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建筑設計領域的頂峰遠遠沒有登上,設計者對“復雜性”理念的探究和分析還遠未結束,“復雜性”理念普遍應用到建筑設計已經是大勢所趨,希望接下來建筑領域能取得更加引人注目的成績,為我國的建筑事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黎建忠.信息時代建筑設計領域的新變化[J].科技資訊,2009(2):59.
[2] 鄭馨,李巍.數字化時代建筑空間形態——信息時代建筑設計認知與表現方式[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486~490.
[3] 楊旭.信息技術與建筑設計轉變[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2.
[4] 姚霞彬.基于信息時代下建筑設計領域的新變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