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迎俊
摘 要:針對小學作文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通過分析原因,不斷摸索,我總結出了“積累素材,開發想象,情感入文,形勢多變”的教學經驗,并初見成效。
關鍵詞:作文;教學;積累;想象;情感;形式
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反映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認識能力、審美能力、思想修養和文學藝術的修養。因此,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
不可否認,寫作需要一定的天賦,作家并非人人能當。但這不是說普通人就寫不了好文章,只要通過得當的訓練,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定的寫作技巧,并通過作文來達到文字運用和思想情操的提高。這一點對小學生來說尤其如此。
在全國作文教學改革會議上,有關專家指出,小學作文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三大敗筆:一是照抄照搬,缺少真實性;二是缺乏新意,學生習作雷同;三是應試文章普遍,枯燥無味,缺少思想性。
對此,我深以為然。執教幾年來,對上述的問題,多多少少都碰見過,對其產生的原因我也做過一些思考。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最大問題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作文離生活太遠,學生寫作不是為了興趣,而是為了完成任務。這種為了應付的狀況必然造成學生對作文興趣索然,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寫出的作文自然枯燥無味。
小學作文的教學與寫作還存在著壞境封閉、束縛過多的問題。作文與課文結合太死,總是要求學生按照課文的方式進行同一題目、同一要素、同一體裁的寫作,不注意開發學生的心靈與思維,老師教得難、學生學得也難。這直接導致了學生習作的雷同,照搬照抄他人文章的現象較多,缺少真實性。
一、走入生活,積累素材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作文的基礎,一切的想象都由此而發。因此,積累素材是學習寫作首要的一步。
古人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明了閱讀對寫作的幫助極大。但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廣泛的閱讀還是有難度的,更好的方法是走入生活、走入自然,從中吸取寫作的營養。《語文教學大綱》中說:“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小學低年級學生自覺動腦的能力還較差,很難有意識地去看、聽、想。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去積極地引導,教會學生觀察生活、分析事物。
二、積極引導,開發想象
我們鼓勵學生說真話寫真事,但并不排斥想象。如果說素材是作文的構架,想象則是作文絢麗的裝扮,能為文章潤色增彩平添靈氣。
我注意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很多小朋友平時講起話來天馬行空,口若懸河,俏皮比喻滿天飛,可是一到作文時就下筆艱難。這是因為孩子的想象力雖然豐富,但思維組織能力卻較差。平時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卻不能有意識地組織起來。因此教師就要做好對孩子思維想象的鼓勵和語言組織的引導。
一次作文課上,我啟發學生:“大家知道春天來了,柳樹會發芽,那是個什么樣子呀?”孩子們立刻有了很多答案,有的說象扎滿蝴蝶結的長辮子,有的說象爬滿了綠色的小蟲蟲,還有的說象柳樹剛剛睜開沒睡醒的眼睛……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看法。這時候,我夸獎學生說:“同學們真棒,把老師的提問和你們自己的回答加在一起,就是一篇很好的小作文。哪我們再想一想,春天來了,我們的小河、田野又象什么呢?”通過慢慢的誘導,學生們逐漸解放了想象力,開始了他們自由揮灑的美妙敘述。
在開發學生想象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訓練想象的組織性、邏輯性,讓學生懂得在何時展開想象,而在何處又要控制。
三、言之有物,情感入文
素材有了,想象也有了,還需要賦予文章以靈魂。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想闡述的思想是文章最核心的東西,所謂真情流露之處,正是文章動人之時。
在學生的作文之初就應該教會他們言之有物,以情入文,不做空洞文章。孩子的情感是豐富的,也是真摯的,他們有著最純樸的喜怒哀樂,這正是寫作最好的原動力。同時,孩子也是最樂于表達情感的,只要稍加引導,他們會爭先恐后地要求表達,他們擁有寫作最充分的動機。于是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就可以運用情感來起到催化的作用。
四、形式多樣,培養興趣
寫作的思路千差萬別,寫作的方法也多種多樣,因此教師要豐富作文的教學途徑,擴大學生視野,拓展學生的寫作空間,進而提高寫作的技巧。
除了看圖作文,我們也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進行作文,把文章的構架全面解剖給學生看,使之受到全方位的寫作鍛煉。比如續寫、擴寫、改寫、仿寫、讀后感、文章評論等等,無論哪種形式都能夠讓學生的想象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只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就一定能很好地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的同時,培養出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大大激發寫作熱情。
五、要慎重地對待學生文章的批改工作
最近看到一本作文教輔新書。其中錄有一篇學生作文寫道:“……他緊張得手心直冒汗。……”文末指導教師的“簡評”是:“神態應從臉部去描寫,人們只說頭上冒汗,不說手心冒汗。”(見《上海名校小學生達標作文》P176,百家出版社,1998年版)
緊張的時候,只有頭冒汗,手心是不冒汗的嗎?恐怕不對。我們似乎都有過緊張得“手心捏著一把汗”的經驗。不論心理學還是生理學,都承認手心會冒汗。告訴孩子“神態應從臉部去描寫”,似乎也不夠準確。
孩子們自有他們進行觀察和了解事物的獨特方式。正因為此,他們的畫圖才具有一種稚拙的美;他們的語言才有天真的韻味。我們應該鼓勵他們大膽地運用這種方式,而不能妨礙或者扼殺了他們的這種天性。所以,在批改孩子們的文章時,以只指出他的文章有什么地方不妥,而不以教師自己的理解很自信地修改孩子們的語句為好。孩子們的思維往往跑到語言的前面去了,這種思維有時是極為可貴的,但是由于詞匯的貧乏,必然出現詞不達意的情況。教師的隨意改動,會使學生懷疑自己原先思維的準確性和實際意義,長此以往,會影響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自信心。由此看來,延續了幾百年的作文評改老方法能不能稍變一變呢?
因此,積極開展作文評議活動,除了教師的批改評語,還進行自改自評和學生互評。通過各抒己見來集思廣義,使得學生對文章的不足之處、可改動之處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同時,每次作文結束后,我就選取佳作上墻張榜,評選作文之星,給予了學生極大的鼓勵,寫作的熱情被很好地調動起來。寫作成了孩子們自發要求,這對打開寫作思路,發展寫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小學作文的教學探索,是一條充滿發現與驚喜的路。學生們在生活中學習寫作,在寫作中學習生活,而我與學生們在這一過程中共同成長,這是一種美妙的感受。為此,我將繼續努力,與孩子們共同享受寫作的快樂!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2]《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