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中國傳統商業市場不斷發育與整合。近代條約體系之下,沿海、沿江通商口岸漸次開放,傳統的商業市場逐步融入全球化歷史進程。傳統的商業市場與商人組織不斷演化與發展。在近代經濟社會復雜變遷中,商人、商人組織亦成為推動經濟與市場變遷的主導力量之一。商人組織逐漸發育成為各地區商業市場的主體,在地方經濟聯動與跨區域貿易中起到了重要的組織保障和市場整合作用。自20世紀80年代,隨著大量商人、商人組織史料挖掘與深度整理,促使商業史、市場史研究不斷突破和深化。也為寬視角、多面相的研究近代中國的全球化和現代化歷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近代商業史、市場史的研究空間、層次、問題意識等方面不斷拓展。海內外學者對近代中國商人、商人組織、商業貿易與市場等相關問題的關注程度與研究深度不斷趨于精細化。
置于全球史、區域史視野下的近代商人組織、商業市場轉型研究,尤須繼續著力挖掘新的檔案資料,汲取跨學科理論與方法繼續推動研究的深入。為推進近代商業史、市場史研究的深入與新問題的開拓,特別是從近代商人、商人組織轉型、商人組織與社會、商人組織與市場網絡構建等歷史時間與空間維度展開對話與交流,2019年7月12日至14日,由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南昌大學區域歷史與檔案文獻研究中心及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課題組聯合主辦了“全球史與區域史視野下的近代商人、商人組織與商業市場”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日本關西大學、韓國高麗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海內外多所科研機構、高校以及《中國社會科學》等知名期刊編審共90余名學者與會。與會學者圍繞全球視野下的商業市場變遷、區域貿易與市場、商業與商人組織變遷、近代財政金融史、近代企業史等專題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并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現將其主要內容概述如下:
一、全球視野下的近代商業史、市場史
近代中國商業發展變遷與商潮東漸和早期全球化進程形成的大背景息息相關。隨著近代以來跨國之間聯系的不斷加強,與之相隨的經濟互動與聯系也在不斷地增強。新興的“全球史”理論與方法正值方興未艾,全球史觀為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引與觀測視角。立足全球視野下的近代商業史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本次與會的幾位專家提出在全球化視野下進行商業史研究,并在理論與個案研究上做出了具體的努力。
蔡志祥(香港中文大學)以《通商口岸與貿易樞紐:清末民初汕頭通商口岸與“香叻暹汕”貿易網絡》為題進行了主題報告。圍繞近代以來汕頭通商口岸的物流集群和市場建設,他分析了近代汕頭海外貿易網絡的跨國發展形態與特征,并通過細致的史料梳理指出缺乏強有力的政府監管和現代外國機構有利于促進和整合跨國貿易。王玉茹(南開大學)《經濟全球化與后發展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國經濟史融入世界市場的歷史與特征》的報告以經濟全球化的視角,從中國的近代化、現代化的發展歷程與特點入手,試圖分析近代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不同社會體制與市場經濟發展的關系。趙國壯(西南大學)《論制糖甜菜與近代東亞經濟發展》通過研究近代東亞市場中的甜菜制糖業發展,指出制糖甜菜既是東亞糖業新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亦在東亞地緣政治經濟新格局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代商業市場演化中他者視角下的商業發展也是商業史研究中新的思考角度。成燕萍(山西大學)《全球史視閾下近代商貿交易方式探析——以清代中俄恰克圖貿易為例》通過對于清中葉以來中俄恰克圖貿易的研究,得出了中俄恰克圖貿易方式已經體現出近代化的顯著特征。李長莉(中國社科院)《晚清日本人看中國商人與商業》利用日本對華侵略政策醞釀時期所出版的四部中國地志紀行書為考察中心,通過文本進一步透視了日本觀察者對于中國商業的認識及其與日本對華政策的關系。
在近代商業史研究中,跨界的海外華商、華商組織研究一直以來為學界關注。本次會議中亦有學者的論文將研究聚焦于此。李培德(香港大學、華中師范大學)《1980年代香港商人包玉剛的全球投資策略——以英國檔案分析為中心》一文選擇以海外華商作為研究對象,利用新近公布的英國檔案,嘗試指出過去對包玉剛研究所忽略的問題,結合英文檔案詳細分析了包玉剛所締造商業網絡及其特征。董佳如(華中師范大學)《20世紀前期香港華商總會選舉制度述略》依據香港華商總會歷年章程,結合轉型的時代背景考察了不同時期華商總會選舉制度的演進歷程。朱慶(廈門大學)《1935—1936年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國貨展銷會研究》則將目光投向新加坡華人商會,選擇以兩次國貨展銷會為中心,針對其籌辦背景和影響做進一步分析,展示了兩次展銷會籌備過程、國貨征集和具體展覽概況。此外,許龍生(華中師范大學)《主權危機與市場風險:中日兩國關于東沙群島海產品采集的競爭、糾紛與協調(1925—1931)》站在政治與市場角度,對民國時期中國東沙島海產糾紛中的官方和民間行為進行考察,重新探討了東沙島海產糾紛事件的過程及其背后的政治經濟邏輯。
二、近代區域貿易史、區域市場史
在近代商業發展過程中,不同區域的商業往往呈現出不同的歷史特征。而優秀的區域史研究成果表明,只有對區域市場變遷史進行精細化個案觀察與探索方能尋找出區域內部市場變遷的邏輯與軌跡。圍繞近代區域貿易和市場變遷,與會學者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探索與研究。
圍繞茶葉貿易,不同地區的學者展開了一系列區域個案的探索。孫建國(河南大學)《試論明清時期周家口在中原茶路中的地位》通過探析明清時期周家口水陸交通、茶葉貿易和商人會館的情況,把周家口與中原茶路結合起來,分析了其在近代茶路中的地位和作用。裴麗婕、劉成虎(山西大學)《萬里茶路豫西北及晉南段考略——基于清代晉商行商筆記的考察》通過對清代晉商行商筆記如《行商遺要》等史料的考察,復原了清代溝通山西與河南西北部的兩條茶路,并且從運輸成本、運輸時間以及路程長短等方面對兩條茶路及其變遷的原因進行了比較分析。魏曉鍇(山西大學)《清代民國時期山西茶葉商人研究》以學界新出版的《晉商史料集成》中清代民國茶葉規程為主要研究對象,力圖從標準化的生產、專業化的經營與創新性的傳承三方面展現這一時期山西茶葉商人經營茶葉貿易的歷史原貌,展現了生產過程的標準化、經營銷售的專業化以及創新性傳承的特征。
區域貿易與網絡研究也是此次會議論文的主要方向。馬長偉、雷萍(安徽師范大學)圍繞近代蕪湖港口貿易展開研究,《蕪湖埠際貿易與近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研究》分析了蕪湖的埠際貿易使得蕪湖率先發展為安徽省的經濟中心的過程,認為在多種要素的作用下,蕪湖經濟地位逐漸提升,與長三角的經濟融合也逐漸加深。曾偉(山西大學)《清代山西煤炭貿易研究》分析了清代山西煤炭貿易的格局、煤炭運輸的特征。趙海濤(湖北大學)《近代廣西開關與區域貿易格局變遷》對廣西各商埠之間對外貿易的變化關系進行了梳理,指出梧州在近代廣西對外貿易中的中心地位,并對其原因進行考察。刁莉(武漢大學)《近代漢口的中藥材貿易(1864—1919)研究——以舊海關史料數據為中心》以海關史料為基礎,從區位與貿易關系的視角對近代漢口中藥材貿易展開研究,分析了漢口藥材貿易條件,并對漢口中藥材貿易發展的原因進行分析,并且指出在此貿易體系下漢口城市和區域發展的影響。張侃(廈門大學)《明清以降的閩西山區的林木經濟、木商組織與市場網絡》從閩西客家地區木材的種植、采伐、運輸、貿易等環節著眼,描述林木經濟、木商組織、市場網絡的基本形態,分析閩西林木經濟的內在構造以及林木經濟帶來的商人流動與區域社會的互動形態。
李中慶(河北師范大學)《運輸困境、戰時貿易與權力滲透:抗戰伊始國民政府出口貿易統制的建立》梳理了抗戰前后運輸困境下國民政府對出口貿易統制建立的歷史進程及其所展現的權力格局的變動與糾葛。王春英、王之含(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市場”與新中國基層市場制度的轉變——以江津縣為例》將視角轉移到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市場制度問題上,指出新政府力求建立由國家控制,兼容計劃的市場。通過對這一市場體系在新政治體制下的產生過程及國家在其中的作用考察,進而指出“國家市場”對政治、經濟政策的后續影響。劉杰(南昌大學)《商業、商人組織、區域市場:近代長江中游商業與市場變遷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詳細梳理了以往對近代長江中游地區商業史、市場史研究脈絡和以往學界所關照的問題,力求以學術史的歸納為基礎繼續推進區域商業史、市場史研究拓展與深入。
三、近代商業與商人組織史
商人以及商業活動一直以來都是商業史研究的重點。商人以及商業活動問題仍然是與會學者所重點關注的話題。本次會議既有個案的深度解析,也有宏觀的綜合討論以及新史料的挖掘與應用。
以商會為代表的商人組織研究,是近代商業史研究的重要領域,許多學者圍繞不同行業,選取不同地域開展了具體的研究。虞和平(中國社科院)《關于區域經濟史研究的幾個問題》主題發言中,從區域史的視角詳細梳理了民國至當代區域經濟史研究的主要脈絡,各時代區域經濟史研究關注的學術問題及主要研究特點,并結合商會史、商人組織史的研究指出未來研究可以在區域問題及比較上繼續開拓。彭南生(華中師范大學)《街區里的商人社會——民國年間的上海馬路商界聯合會》主題發言中,通過對上海馬路商界聯合會建立及其組織變遷的歷程梳理,詳細探究了馬路商聯會組織產生的原因、組織性質以及在地方商業市場與社會治理中所發揮的具體作用。王日根教授(廈門大學)《中國商會演遷的幾點反思》結合近代福建地方商人組織的演化,指出雖然近代紳商的基本底色是商人,但是其依然在傳承傳統優秀文化方面頗多建樹,盡管商會運行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幫會性、奢靡色彩,但是中國商會的本土性依然彰顯。
松浦章(日本關西大學)《清代晉商范毓馪對準噶爾戰中的軍糧運輸》通過清代在日本長崎的廣東船船主李韜士的記錄,以山西商人范毓馪為個案,討論了山西汾州介休縣商人范氏在軍糧運送中的重要貢獻。蔡志新(南通大學)《商人和近代南潯社會變遷》以“現代化”概念為支點,運用發展經濟學家W.W.羅斯托的起飛前提條件理論,對商人在近代南潯社會變遷中的角色和作用進行較為全面的研究,指出商人在地域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先導作用。夏巨富(廣州大學)《抗戰前夕粵鄂湘贛四省特產展覽會述論》系統梳理了戰前粵鄂湘贛四省特產展覽會的籌議、展覽概況及其實際影響,考察抗戰前夕不同省份商人團體實施跨地域性的經濟合作,提出了四省特展會是跨省官商合力推行跨地域性促銷國貨的成功嘗試,但實施過程存在完善之處。張芳霖(南昌大學)《移民、商幫與行業融合:明清以來湖廣江西商人與商人組織研究》通過關注“江西填湖廣”的移民活動及其相伴隨的江西商人從行商、坐賈到定居的過程,再現作為客商的江右商逐漸融入地方社會、參與湖廣近代商會的轉型,在矛盾與沖突中實現跨地區的融合過程。劉詩古(廈門大學)《近代中國城市商業活動中的“碼頭權”——以江西南昌市為中心》以江西省檔案館所藏民國省高等法院及南昌地方法院“碼頭權”訴訟檔案為核心,討論了近代水域商業活動中碼頭權概念的形成、演變以及圍繞碼頭權所產生的一系列糾紛和處理糾紛過程中逐步建立的規范。王繼平(湘潭大學)《民國湖南商會及其檔案資料、研究狀況述略》對于近代湖南商會研究情況及其檔案儲藏分布做了梳理。彭興、劉詩古(廈門大學)《抗爭與合作:“戰時”體制下的政府汲取與商人團體——以唐江鎮商會檔案為中心》一文對20世紀40年代唐江鎮商會及各同業公會的發展情形進行分析,展示了“戰時”體制下基層商人團體的內部結構及其運作機制,也指出了戰時商會并未成為同業公會的正式領導機構而同業公會在商民利益訴求的地位愈發凸顯的特征。陳瑤(廈門大學)《船幫、船員工會與同業公會——近代湘潭民船航運行業組織的市場因應》通過對湘潭地區的航運業的剖析,指出船幫、民船船員工會和船舶商業同業公會均為不同時代背景下運輸市場對民船需求的變化而建立的行業組織,他們之間的糾紛直觀體現了民船運輸行業內部的商業競爭。
近代以來的政商關系是商業史、商人組織史研究中長期討論的話題。本次會議有幾位學者繼續將關注目光焦聚在政商關系問題上。李平亮(江西師范大學)《地域、派系與黨政:抗戰時期吉安縣商會選舉之爭》試圖在社會關系網絡的視野下,以吉安商會檔案為中心,圍繞吉安縣商會中的不同成員及其關系,探討了戰局、商局與政府官員之間的關系,揭示了抗戰期間商會的時代特征及其與社會關系網絡之間的互動過程。李勇軍(中南民族大學)《國共較量背景下上海商人團體政治立場的游移(1945—1949)》關注重點是抗戰勝利后上海商人對國共內戰的態度轉變,分析了從政治協商期間的呼吁和平,到內戰全面爆發后一邊倒地支持國民黨“戡亂”,再到“三大戰役”后重新呼吁和平商人與政府關系演變的過程。而潘標(浙江科技學院)《國家權力與近代中國商人的政治參與——以杭州為例的討論》聚焦于1912年至1937年杭州地方商人政治參與意愿與程度的變化。分析認為國家權力強弱是近代中國商人政治參與意愿與參與程度高低的本質原因,但不同區域受各要素影響而制約力大小不同,商人政治參與展現了地方屬性。趙善慶(大理大學)關注地方政治演變下的云南商會組織,在《時局變動中云南商會網絡的構建與區域商業秩序的運行》一文指出在時局變動中,云南商會在維持有序的商業秩序、保護商家的合法權益、建立規范的市場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調適功能。此外,郭淇斌(江西師范大學)《罪與利:晚清上海工部局對華人從業者之管理》側重于關注晚清時期華人與工部局關系,以相對較為“平靜”的華洋市場關系為研究對象,探討晚清時期上海工部局對華人建立市政管理權威的路徑,認為工部局的華人管理方式不僅在華人從業者中建立了市場信用觀念,也樹立了工部局的市政管理權威。
四、近代財政金融史
財政金融史蘊含著豐富的研究議題,而近代財政金融制度變遷對商業發展亦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此次參會學者圍繞近代財政金融的各個方面展開了一系列富有見地的討論。
近代金融機構的發展演變及其對商業變遷的影響是值得重點關注的一個方面。周建波(北京大學)《清末民初金融變革:新式銀行的發展與山西票號的興衰》把目光投向新舊金融業態在清末民初的經濟周期中完成的替代與創新的歷史過程。認為新式銀行對票號的替代本質上是金融創新的必然結果,是新金融業態相對于舊金融業態所具備的各項制度優勢在競爭中發揮作用的結果。燕紅忠、李裕威(上海財經大學)《以大連為中心的錢市、匯市與貿易(1906—1931)》以大連金融市場為研究對象,指出大連作為東北的金融樞紐其錢鈔市場和匯兌市場休戚相關,為大連與上海及東北內地間的資金匯兌和投機套利提供交易場所,大連在經濟活動中也與東北內地和上海保持著密切關系。劉俊峰(杭州師范大學)《20世紀20年代漢口商會、錢業及銀行業關系論析——以堡垣路地契抵押糾紛為中心》以漢口堡垣路地契抵押糾紛為中心,力求揭示復雜的政經環境下近代漢口地區商會、錢業及銀行業發展的互動關系。張百順(山西師范大學)《天津市銀行業錢業同業公會合組公庫初探》對近代天津公庫的緣起及其歷史沿革、制度建構、業務活動等方面作了簡要介紹,并認為當代中國行業協會改革中可以從歷史實踐中汲取經驗。許晨(中央民族大學)則把目光投向清代賬局,其《金融功能演變與清代賬局的興衰》一文從中國近代社會金融功能供需變遷的視角,運用金融功能理論來考察賬局的興衰,探究了社會變革背景下賬局地位興盛與衰敗的深層次原因,為當代中國銀行業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啟示。陳春蘭(武漢紡織大學)《近代上海銀樓業的行業組織及行業治理》以近代上海銀樓業為中心,對近代上海銀樓業及行業組織的發展沿革與行業治理進行了詳細考察。任路陽、曹志存(山西大學)《淺析近代山西商人對東北金融市場的影響》選取奉天和營口兩個近代東北的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探究山西商人在東北經濟開發中的金融作用的同時也指出金融秩序的混亂導致近代山西商人在東北金融行業的衰落。張超(華中師范大學)《公庫何以成“網”:抗戰時期的公庫制度推行及成效》將研究重點放在抗戰時期財政國庫制度建設上,從制度與實務維度對戰時公庫制度推行及成效問題進行剖析。
近代財政演進下的工商稅收史研究也是近年來新的學術增長點。柯偉明(中山大學)《行業與稅政:南京國民政府前期火柴稅征收及其紛爭》中通過對火柴稅征收及其紛爭的考察,揭示了國家稅政復雜關系。張莉(華中師范大學)《行政區劃的變動與稅源分割之糾葛——以第一次天津市縣劃界為例(1928—1934)》從財稅視角切入探析了天津市縣劃分的深層次糾葛,展現行政建制變動與區域行政權及財權的關系,并指出了為爭奪更多稅源才是產生糾紛所在。陳玥(江漢關博物館)《論清代前期城鎮土地產權的相對獨立性》中依托漢口《紫陽書院志略》所載土地契約及征稅分析市鎮土地的權利性質,論述了不斷壯大的外鄉人團體發展下紫陽書院的地產經營策略的歷史特征。胡鋒(華中師范大學)《費抑或稅:1931年青島商檢局內銷檢驗征費風波》圍繞1931年青島商檢局內銷檢驗征費風波的發生及解決過程,深入探析了商品檢驗收費與稅收爭端中由亂入治所呈現出的商品檢驗收費制度規范化過程。
五、近代企業史
近代企業史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是近代商業研究的重要方面。通過中觀以及微觀層面企業史的研究可為近代商業史、市場史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視角。與會學者們圍繞近代企業、企業人物等各方面展開了研究。
黃河、李玉(南京大學)《從抗戰企業史到企業抗戰史:企業史研究路徑新探——以輪船招商局為例》以抗戰時期招商局史研究為中心,從“抗戰企業史”與“企業抗戰史”的維度,探討拓展抗戰時期中國企業史研究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李沛霖(南京郵電大學)《近代電車企業的運營探析:以上海公共租界為中心》通過經營與管理的視角,全景展示近代電車事業發展的客觀規律,繼而透視了電車交通對近代上海城市發展與社會進步所呈現的重要作用。賈俊英(清華大學)《論個體行為因素對區域工業化的影響——以林紹良與福清工業化為例》利用商人的檔案文書與口述訪談史料,探討了林紹良在福清工業化進程中的主體性行為,充分梳理福清工業化過程的歷史復雜性和歷史情境性以及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決策者和具體實施者的特征,進而透視海外華僑華人參與中國區域改革的復雜歷程。熊金武(中國政法大學)《公司觀念在近代中國的演變》透過對近代公司觀念的梳理,展示了從19世紀上半葉中西方對“公司”的理解出現了一種從可通約性到不可通約性、再到西學東漸的過程,而企業微觀案例表明近代中國經濟思想不是簡單地西方經濟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而是一個思想交流互動的過程。張世慧《“按股分擔”、“連合分擔”抑或“連帶責任”?——民國時期合伙商號破產后債務責任問題的爭議》以民國時期合伙商號破產案中股東責任問題的爭議為中心,借助“事件路徑”對合伙債務責任爭議的過程進行微觀、動態考察,進而探討了由“熟人關系網絡”進入“陌生人關系網絡”后商業結構的變革,進而討論了北洋政府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司法環境的變遷。
總之,此次海內外學者與會展示的研究成果中,廣泛的利用了新的檔案資料以及借鑒了多學科的理論與研究方法。既有全球史視野下商業市場變遷的歷史考察,也有“走進區域”,通過梳理各地原始檔案資料對區域商業史、市場史研究的個案精細化梳理與反思。同時還有對跨區域貿易網絡、各級商人組織、區域財政金融史的專題深入探索,以及對近代商會史、區域商業市場史研究的學術專題反思等。學術研究貴在究源發新,更是在不斷的交流與切磋中得以深化。通過對此次學術會議的回顧與總結,希冀引起學界同仁繼續關注,后續學者能繼續發力產生更多利用新理論、新視角與新史料的優秀成果,并以此促進近代商業史、市場史乃至近代經濟史研究的深入拓展。
作者簡介:劉杰,南昌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江西南昌,330031。
(責任編輯? 劉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