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 要:漢語中借用動量詞可根據其與動詞的關系分為兩類:一類是動詞、借用動量詞間沒有述賓關系,如“踢一腳”;一類是動詞、借用動量詞間有述賓關系,如“睡一覺”。兩類借用動量詞都可出現在動詞后充當準賓語,但二者構成的動賓結構在使用上存在很多差異對立。以及物性理論為基礎,對小句意愿性、施動性等方面進行考察后得出,“睡一覺”類借用動量詞充當準賓語的動賓結構跟“踢一腳”類借用動量詞充當準賓語的動賓結構相比,要求多項及物性特征共現,有高及物性語義特點。“踢一腳”類借用動量結構有明確計數的功能,凸顯準賓語部分,跟專用動量詞充當準賓語的動賓結構非常相似;“睡一覺”類借用動量結構無明確計數功能,凸顯結構整體,該結構的高及物性與凸顯整體的性質相互照應,結構的高及物性和凸顯整體特征是“睡一覺”類借用動量結構中借用動量詞直接出現在動詞后的深層原因。
關鍵詞:借用動量詞;及物性;準賓語;凸顯整體
一、問題的提出
漢語中有專用動量詞如“次”“遍”“躺”,也有借用動量詞。朱德熙指出,借用動量詞是指借用名詞作動作量詞,根據其與動詞的關系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動詞和借用動量詞無述賓關系;一類是動詞和借用動量詞有述賓關系[1](P116)。例如:
(1)a.踢一腳? 切一刀? 洗一水
b.放一槍? 睡一覺? 打一仗
例(1a)屬于動詞和借用動量詞無述賓關系;例(1b)則屬于動詞和借用動量詞有述賓關系。兩類借用動量詞都能在動賓結構中充當動量準賓語。為行文方便,下文簡稱第一類借用動量詞擔任準賓語的動賓結構為借用動量1結構,第二類借用動量詞擔任準賓語的動賓結構為借用動量2結構,專用動量詞擔任準賓語的動賓結構為專用動量結構。以往對借用動量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借用動量詞的性質、范圍,可參見李臨定[2](P56-65)、邵敬敏[3](P100-109);二是動量詞的使用表現、語用意義和實現機制,可參見劉街生、蔡聞哲[4](P48-53),李湘[5](P313-325)。
可以看出,已有研究多著眼于大局,重在說明動量詞的整體使用情況,沒有對借用動量詞內部的差異進行深入探究。本文發現,借用動量1結構與借用動量2結構在語言使用中存在諸多差異,例如:
(2)a.*先打一拳再說——先打一架再說
b.*想辦法打一拳——想辦法打一架
c.這里打一拳,那里打一拳——*這里打一架,那里打一架
借用動量1結構中的數詞無限制;借用動量2結構中的數詞有限制。例如:
(3)a.寫一筆——寫三筆? 砍一刀——砍四刀
b.打一仗——*打三仗? 摔一跤——*摔四跤
同時,并非具有述賓關系的離合詞都能形成“睡一覺”類借用動量2結構。例如:
(4)a.睡一覺? 鞠一躬? 摔一跤? 打一架? 見一面? 升一級? 開一槍? 打一炮? 打一仗
b.*吃一飯? *喝一水? *坐一車? *看一書? *說一話? *寫一字? *花一錢? *洗一澡
本文認為,借用動量2結構在使用上跟借用動量1結構存在對立,且進入借用動量2結構的離合詞有限制性要求,這是以往研究鮮少提及的。為了對兩類結構存在的差異及借用動量2結構有更深入的理解,本文將在及物性理論指導下對兩類結構所在小句進行全面的考察。
二、含借用動量1結構與借用動量2結構
兩類小句的綜合及物性考察
下面,我們從及物性理論出發,對借用動量2結構進行整體考察。Hopper & Thompson指出,及物性不只是動詞是否帶賓語的特征,而是小句整體的及物性特征,它表現為及物性十項特征[6](P251-299),具體如表1所示:
這十項特征處于共變系統中,高及物性結構在各項特征上表現高值,低及物性結構在各項特征上表現低值。結構的及物性不是二級對立的絕對概念,而是表現為由強到弱的連續統(continuum)。語言成分及物性的語法語義特點決定其在話語功能中的表現,高及物性結構傾向出現在篇章前景中,低及物性結構傾向出現在篇章背景中。并不是所有高及物性結構的及物性特征都表現為高值,只是該結構及物性總體特征表現為高值。及物性十項參數多是從意義出發的,沒有明確的形式標準,下文,我們將從形式出發,對研究對象的及物性特征進行考察。本文發現,借用動量2結構所在小句及物性比借用動量1結構所在小句要高,我們認為,結構整體的高及物性是第二類借用動量詞出現在動詞后作準賓語的深層原因。
(一)參與者
我們發現,借用動量2結構有論元增容,一些結構內能插入無指代詞“他”,表示輕松、不在乎的態度;借用動量1結構則不能。例如:
(5)a.睡一覺——睡他一覺? 放一炮——放他一炮? 吵一架——吵他一架
b.寫一筆——*寫他一筆? 留一手——*留他一手? 吃一口——*吃他一口
同時,兩類結構都能插入有指代詞“他”。例如:
(6)a.射一箭——射他一箭? 扎一針——扎他一針? 跺一腳——跺他一腳
b.踢一腳——踢他一腳? 砍一刀——砍他一刀? 叫一聲——叫他一聲
就此而言,跟借用動量1結構相比,借用動量2結構有論元增容,參與者數量更多。
(二)施動性
施動性是指施事對動作的控制力,“成人”有高施動性,“嬰兒”“動物”有低施動性,“桌子”無施動性。我們發現,只有高施動性施事能進入借用動量2結構,低施動性施事則不能,如例(7a)所示;一些低施動性成分看似能通過祈使句進入該結構,實際上施事仍然是高施動性的,如例(7b)所示。
(7)a.*小狗睡一覺——*嬰兒睡一覺——老師睡一覺
b.別吵了,讓小朋友睡一覺吧——(你)別吵了,(你)讓小朋友睡一覺吧
同時,高、低施動性施事都能進入借用動量1結構。例如:
(8)小狗叫了一聲——嬰兒叫了一聲——老師叫了一聲
就此而言,跟借用動量1結構相比,借用動量2結構所在小句對施動性要求更高。
(三)賓語個體性
有生、有指、有定、具體的賓語是個體化的,無生、無指、無定、抽象的賓語是非個體化的,分別對應高、低及物性。張伯江、方梅指出,如果一個名詞性成分的表現對象是話語中的某個實體,該成分是有指的;如果提到該名詞時僅著眼于該名詞的抽象屬性,那么該成分是無指的[7](P159)。本文認為,借用動量2結構的中的借用動量詞加上“一”后高度個體化,“一覺”是動作直接作用對象,借用動量2結構語義自足,不需要從上下文中獲取動作對象——賓語信息,借用動量2結構中的準賓語是有指的。例如:
(9)a.我在這里坐一會子,看著她睡一覺。(張恨水《北雁南飛》)
b.各省帶兵的主席都贊成打!我們被日本人欺侮夠了,不打一仗事情不了結。(沈從文《長河》)
借用動量1結構中動詞后是表示動作次數的動量詞,結構缺少動作對象,動作對象信息需要從上下文中獲取。例如:
(10)a.然后他走到妻子面前,將面包給她:“你吃一口。”(余華《蹦蹦跳跳的游戲》)
b.每逢公園里有畫展,她必定進去看一眼。(老舍《四世同堂》)
在例(10a)中,若無上文信息“面包”,聽話人光憑“吃一口”的信息,不能知道“吃”的對象是什么;在例(10b)中,若無上文信息“畫展”,聽話人也不知道“看”的對象是什么。因此,我們認為,借用動量1結構中賓語是無指的。就此而言,跟借用動量1結構相比,借用動量2結構中的準賓語個體性更強。
(四)賓語受動性
賓語受動性是指賓語受影響的程度,高、低賓語受動性對應高、低及物性。借用動量1結構能說明動作發生次數,描寫動作情況,賓語信息要從上下文中獲取,賓語受動性不高,在形式上能搭配表示受影響程度不高的小量副詞“才”“隨便”。例如:
(11)a.在旅途中無論何時我都會在行囊里裝上食物,然而只有在饑不可耐時我才會吃一口。(葉芝《神秘郵件》)
b.隨便踢一腳吧,腳尖就有礦石發亮。(《人民日報》,1958-06-10)
在借用動量2結構中,借用動量詞是動作的作用對象,不起描寫動作次數的作用,該結構主要是說明動作過程,準賓語受動性高,形式上不跟主觀小量副詞共現,能搭配表示受動性高的“就想”。例如:
(12)我昨晚一宿沒睡。現在就想找個地方躺下來睡一覺。(格非《江南三部曲》)
(五)現實性
解碼事件時語態(mode)有現實性、非現實的差別,分別對應高、低及物性。已發生的動作是現實的,現實世界沒有發生或在非現實世界中正在發生的動作是非現實的。周韌指出,非現實性結構能出現在假設、報導、條件、讓步、可能、疑問、否定、祈使、未來、義務、能力等的語法環境中[8](P167-183)。本文發現,借用動量2結構出現在非現實性語義環境中的能力弱于借用動量1結構,例如:
(13)a.*他偶爾睡一覺——他偶爾踢一腳(低頻率)
b.*即使睡一覺——即使踢一腳(讓步)
c.*只要睡一覺我就開心——只要踢一腳就忘不了(條件)
借用動量2結構的現實性更高,多出現在表示動作已經發生的現實性語境或動作有很大可能會發生的弱現實性語境中。例如:
(14)a.他們睡得晚,好容易回到自己房間里,就只夠忙著吃顆安眠藥,好好地睡一覺了。(張愛玲《色戒》)
b.我困得實在不行,只好躲進車庫,到汽車上睡一覺。(張潔《沉重的翅膀》)
借用動量1結構則大多出現在非現實性語境中。例如:
(15)a.我每次去從不敲門,因為他告訴我他的門鎖壞了,只要踢一腳就行了。(余華《河邊的錯誤》)
b.你攻過來,我攻過去;你踢一腳,我回一拳。(《人民日報》,1977-02-10)
就此而言,跟借用動量1結構相比,借用動量2結構的現實性更強。
(六)意愿性
意愿性動作是指參與者有意為之的動作,非意愿性動作則是指參與者不傾向發生的動作。本文認為,借用動量2結構的意愿性更強,說話人對動作付出了更多的精力、時間。在形式上,借用動量2結構能與表傾向義的詞如“最想”“渴望”等共現。例如:
(16)a.調查中,有65%的小學生和近74%的中學生渴望能夠達到符合年齡標準的睡眠時間,超過半數的中小學生“最想做的事情是好好睡一覺”。(《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02-26)
b.這場苦戰持續4個小時,以至于馬丁說他賽后的感覺就是想躺下來睡一覺。(《人民日報》,1994-01-29)
借用動量1結構無強意愿性,只提供動作發生次數信息,簡單說明動作情況,不跟意愿副詞共現。例如:
(17)a.為防遺漏,在移民左足小趾上砍一刀——這就是移民們及其后裔復形趾甲形成的由來。(《人民日報》,2002-12-02)
b.到北海打個穿堂,出北海后門,順便到什剎海看一眼。(老舍《四世同堂》)
(七)體
從動作的終點來看動作,已結束的動作對應完成體,未結束的動作對應非完成體,分別是高、低及物性的。本文認為,借用動量2結構在多以完整體貌出現,借用動量1結構多以非完整體貌出現。借用動量2結構可以進入表示動作結束、再開啟下一動作的語境中,借用動量1結構則不能。例如:
(18)a.睡一覺以后學習——吵一架再和好——放一炮之后再逃跑
b.*看一眼以后學習——*扎一刀再和好——*打一拳之后再逃跑
我們認為,這是因為借用動量2結構中的動詞能表示動作起始,如“鞠一躬”中的“鞠”表示“彎腰敬意”,借用動量詞“躬”能夠表示該動作的實現,“躬”是“鞠”表示動作的完成標記;借用動量1結構中的動詞、借用動量詞之間沒有這種過程意義,只表示動作簡單計數。因此,借用動量2結構能出現在完整體中,表示動作過程完成后開始另一動作,如例(19)所示;借用動量1結構則不能表示動作的終結,也不能開啟下一個動作,如例(20)所示。
(19)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灌下一百多片,睡一覺又醒了。(王朔《我是“狼”》)
(20)大家也不洗臉,穿著運動衣褲到外面跑一圈。約摸六點五十分返回來,打仗一般沖進洗漱間刷牙洗臉……(路遙《平凡的世界》)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睡一覺”類借用動量2結構所在小句的及物性要高于“踢一腳”類借用動量1結構所在小句。在高及物性影響下,本不是動量詞的成分如“架”“覺”能借用為動量詞作為準賓語,直接出現在動詞后。與借用動量1結構所在小句相比,借用動量2結構所在小句凸顯結構整體,小句的施動性、賓語個體性、賓語受動性、意愿性、現實性等七項特征更強。
三、借用動量2結構的數量特征
上文我們在及物性理論指導下,對兩類借用動量結構做了綜合考察,認為借用動量2結構有高及物性。下面,我們將從結構的數量特征出發,進一步證明借用動量2結構不同于借用動量1結構,前者凸顯整體,其語義重點不在于對動作進行計數,而是在于凸顯動作過程。
(一)三類結構的數量特征比較
借用動量1結構中的借用動量詞能對動作的數量、時量進行描寫,根據借用名詞的意義,可以將其分為三類:即工具量詞、器官量詞、伴隨量詞。例如:
(21)a.工具量詞:扎一刀、喝一罐、寫一筆、砍一斧子、打一棒、吃一鍋、抽一鞭子;
b.器官量詞:看一眼、踩一腳、吃一口、留一手、拍一掌、打一拳、摑一巴掌;
c.伴隨量詞:跑一圈、繞兩圈、喊一聲、叫一聲、繞一匝、邁一步、送一程。
在借用動量1結構中,被借用的名詞有的是跟工具義有關,如工具量詞是人造的工具,器官量詞是人本身具有的“工具”;有的是跟動作結果有關,如伴隨量詞“一圈”是動作“跑”的伴隨結果。本文認為,借用動量1結構中的借用動量詞在語言使用上跟專用動量詞相似,借用動量2結構中的借用動量詞則跟專用動量詞差異較大。
首先,在形式上,專用動量詞能跟數詞自由組合,組合的數詞無限制,結構有精確計數功能,如例(22a)所示;借用動量1結構中的量詞同樣對數詞無限制,結構有精確計數功能,如例(22b)所示;借用動量2結構中的量詞對數詞有限制,只能是“一、兩、幾”,結構無精確計數功能,如例(22c)所示。
(22)a.吃一次——吃三次——吃十次? 說一遍——說十遍——說二十遍? 吃一頓——吃七頓
b.吃一口——吃三口——吃十口? 跑一圈——跑十圈——跑二十圈? 扎一刀——扎七刀
c.睡一覺——*睡三覺——*睡十覺? 打一架——*打十架? 放一炮——*放七炮
其次,一些專用動量結構后可跟名詞,一些借用動量1結構也可以,而借用動量2結構則不能,分別如例(23a)、(23b)、(23c)所示。
(23)a.吃一次飯、吃一頓飯、說一番話、進一次城、去一趟北京、說一遍話;
b.吃一口飯、跑十圈步、喝一罐可樂、吃一鍋飯、叫一聲爸爸、繞一匝電線;
c.*睡一覺床、*打一架朋友、*鞠一躬長輩、*打一炮敵人、*開一槍犯人。
再次,專用動量結構中的專用動量詞可以作為定語修飾名詞,借用動量1結構中的借用動量詞也可以,而借用動量2結構中的借用動量詞則不能,分別如例(24a)、(24b)、(24c)所示。
(24)a.一次旅游、一次游戲、一頓飯、一番話、一陣風雨、一趟列車、一頓臭罵;
b.一鍋飯、一罐可樂、一口菜、一手好字、一嘴謊話、一匝電線、一步路;
c.*一槍武器、*一覺白天、*一躬禮貌、? ?*一架壞人、*一仗戰爭、*一軍敵人。
從三類結構上述三個方面的表現來看,借用動量1結構跟專用動量結構更相似,借用動量2結構跟借用動量1結構、專用動量結構存在較大的差異。
本文認為,借用動量1結構中的借用動量詞跟專用動量詞在語法功能表現上非常相似。這種相似的深層原因是在于,借用動量1結構中的借用動量詞借用自名詞,被借用的名詞是離散的,有數量特征,跟數詞搭配無限制,因此,能借用為動量詞,能出現在動詞后,表示動作量特征充當準賓語,如例(25a)所示。借用動量2結構中的借用動量詞雖然也借用自名詞,但這類名詞是連續的,名詞所代表的實體或概念沒有完結或終點,因此,不具有數量特征,跟數詞搭配存在限制,如例(25b)所示。
(25)a.一刀——兩刀——五刀? 一罐——三罐——十罐? 一眼——兩眼——七眼? 一圈——六圈——九圈
b.一覺——*兩覺——*五覺? 一仗——*三仗——*十仗? 一躬——*兩躬——*七躬
同時,借用動量2結構中的借用動量詞跟借用動量1結構中的差異較大,不具有離散性,對動詞有高度依賴性,不能脫離動詞單獨出現。因此,借用動量1結構中的借用動量詞可以出現在“一+借用動量詞+VP”結構中,借用動量2結構中的借用動量詞則不能。例如:
(26)a.一刀殺向敵人? 一棒打在頭上? 一屁股摔地上? 一巴掌打在臉上? 一步走到終點
b.*一仗打到天亮? *一躬鞠到九十度? *一軍將走敵人? *一嘴插進聊天
本文認為,借用動量1結構中的借用動量詞跟專用動量詞相似,具有離散性,跟數詞組合無限制,該結構具有明確的計數功能;借用動量2結構中的借用動量詞對動詞有依賴性,跟數詞組合存在限制,計數能力弱,沒有精確計數的功能。
(二)借用動量2結構對應離合詞的限制性數量特征
本文發現,并非所有離合詞中的第二個語素都能借用為動量2結構中的動量詞,只有當離合詞本身有數量變化時,對應的借用動量2結構才合法,如例(27a)所示。廣義的“量”不僅指事物個數、動作次數,還能指動作進行的程度、動作進行的狀態等,“睡覺”的結果按程度可分為“睡得好”“睡不好”,“睡覺”的進行狀態可分為“睡得長”“睡得短”,本身有量變的離合詞“睡覺”有對應的借用動量2結構“睡一覺”。與之相比,“洗澡”則只能表示“洗澡”的動作,不能說“洗得好”“洗不好”“洗得長”“洗得短”,例(27b)中的詞都跟“洗澡”一樣,不涉及動作的程度、狀態量變,因此,沒有對應的借用動量2結構。
(27)a.睡覺——睡一覺? 摔跤——摔一跤? 打架——打一架? 鞠躬——鞠一躬? 見面——見一面
b.洗澡——*洗一澡? 畢業——*畢一業? 操心——*操一心? 散步——*散一步
“睡一覺”類借用動量2結構對應離合詞數量特征的限制性要求,反映了借用動量2結構本身與數量特征有密切關聯。與對應的離合詞相比,借用動量2結構雖然只增加了“一”,但結構整體凸顯出主觀大量意義。例如:
(28)a.馮同志幾天沒有睡覺了,你叫他放心睡一覺吧。(《人民日報》,1980-11-27)
b.我說,人都見不著怎么吵架?等過年放假有功夫,我和他商量著吵一架。(《人民日報》,1990-12-06)
可以說,從離合詞到借用動量2結構的轉變,反映出說話人心中該動作需付出的努力、時間、決心更多,動作程度進一步加深。根據語言的象似性(iconicity)原則,借用動量2結構在離合詞基礎上增加“一”,更多的音節代表了施事更強的意愿。就此而言,借用動量2結構能表示跟對應離合詞相比完成難度更大、完成所需精力和時間更多的動作。
(三)借用動量2結構整體的數量特征
首先,借用動量1結構有精確計數功能,借用動量2結構沒有精確計數功能,其結構重在凸顯動作整體過程。例如:
(29)a.你說的有點道理,它趴下,咱爺倆也好好睡一覺。(莫言《牛》)
b.記者疾步圍著旗桿跑一圈,看表,僅3秒即完成了一次“環球旅行”。(《人民日報》,1995-05-08)
例(29a)中的“睡一覺”不是指“睡覺一次”,而是指“睡覺”的整個過程;例(29b)中的“跑一圈”則突出動作“跑”的量是“一圈”,著重計數,而不是“跑”的過程。
其次,由于“睡一覺”類借用動量2結構無精確計數功能,所以一般表示不確切動量。例如:
(30)媽媽清早往外跑,跑到郵局打電報:“榮兒榮兒你記牢,代我狠狠打一炮,打得準,打得好,一炮轟走美國佬!”(《人民日報》,1961-05-01)
例(30)“打一炮”中的動作“打”的對象不限定于精確的數量“一炮”,其結構的整體意義偏向于“打炮”這一行為,實際數量可能是“三炮”“四炮”“n炮”。也就是說,“睡一覺”類借用動量2結構整體構式義更強,不突出賓語,而突出結構整體。
本文認為,借用動量2結構凸顯結構整體,不凸顯準賓語;借用動量1結構凸顯準賓語,不凸顯結構整體。借用動量2結構凸顯整體的特征,使借用動量2結構與借用動量1結構存在多項對立。第一,借用動量1結構的準賓語能提到句首作主題,借用動量2結構則不能。例如:
(32)a.一口都沒吃——*一覺都沒睡
b.一刀都沒砍——*一架都不吵
第二,借用動量1結構可以出現在對舉語境中對準賓語進行比較,借用動量2結構則不能。例如:
(33)a.我吃了一口,他吃了兩口——*我睡了一覺,他睡了兩覺
b.我砍了一刀,他砍了兩刀——*我打了一架,他打了兩架
c.這吃一口,那吃一口——*這鞠一躬,那鞠一躬
第三,借用動量1結構可以出現在對比焦點中,借用動量2結構則不能。例如:
(34)a.炊事員肚子餓得咕咕叫,可是他們連一口也舍不得吃!(杜鵬程《保衛延安》)
b.*連一覺都舍不得睡。
四、結語
本文從及物性理論出發,對借用動量2結構和借用動量1結構所在小句的及物性進行了考察,研究發現,借用動量2結構所在小句在參與者、施動性、賓語個體性、賓語受動性、意愿性、體、現實性特征上有更強的及物性,是高及物性的;借用動量1結構所在小句則是低及物性的。
同時,本文還從數量特征方面對借用動量2結構、借用動量1結構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借用動量1結構中的借用動量詞是離散的,搭配數詞時無限制,能表示動作的精確計數,借用動量1結構中的借用動量詞在句法功能上跟專用動量詞更接近;借用動量2結構中的借用動量詞是連續的,沒有明確的起訖點,搭配數詞時有限制,不能表示精確計數。我們還發現,只有本身有程度量變的離合詞才有對應的借用動量2結構,借用動量2結構與其對應的離合詞相比,有動作程度的主觀大量義,有更強的意愿性,可以表示說話人花更多時間、精力完成的動作。就結構整體而言,借用動量1結構重在表示精確動作計數,借用動量2結構重在表示動作的過程。借用動量1結構凸顯準賓語,借用動量2結構不凸顯準賓語,突出的是結構整體的意義。
我們認為,第二類借用動量詞之所以能直接出現在動詞后充當準賓語,是受到了借用動量2結構所在小句整體高及物性的影響。借用動量2結構的高及物性特征和借用動量2結構的數量特征在許多方面不謀而合。第一,借用動量2結構不精確計數,不突出準賓語,表示動作過程,恰恰符合高及物性借用動量2結構多提供前景信息的篇章特征;第二,借用動量1結構精確計數,凸顯準賓語,結構整體表示動作次數,是對動作發生情況的說明和描寫,又恰好吻合低及物性借用動量1結構多提供背景消息的篇章特征。結構的高及物性不僅使名詞能借用為動量詞有了充當準賓語的可能,還使結構凸顯整體意義,表示推動事件進程的強動作義。就此來說,借用動量2結構的高及物性和結構凸顯整體的特點是相輔相成的。
參考文獻:
[1]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李臨定.現代漢語動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
[3]邵敬敏.動量詞的語義分析及其與動詞的選擇關系[J].中國語文,1996,(2).
[4]劉街生,蔡聞哲.現代漢語動量詞的借用[J].世界漢語教學,2004,(3).
[5]李湘.從實現機制和及物類型看漢語的“借用動量詞”[J].中國語文,2011,(4).
[6]Hopper,P.J. & Thompson,S.A.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J].Language,1980,(2).
[7]張伯江,方梅.漢語功能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8]周韌.現實性和非現實性范疇下的漢語副詞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15,(2).